2013年6月7日星期五

2013年6月7日 - 港競爭力轉弱豈止爭拗多(標題由報方擬定)

早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發表《二一三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的排名則從去年的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本報於翌日發表了一篇名為: 「競爭力亮紅牌港人必須警醒」的社評;無獨有偶地,坊間大部分的評論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指出香港的政治爭拗太多,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可是,如果我們只是提出政治上: 「乜都反對」,就是削弱本港競爭力的主因,那便是用一種解釋,掩蓋了其他100種解釋,對正視香港的問題,並無幫助。 

有趣地,本報指出,原來早在今年初,本報已報道中國社科院的「全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香港的排名仍居榜首,但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已快速從後趕上。就着IMD的報告,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分析,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的觀點實在值得我們深思,他指出本港經濟過度集中在金融,在亞洲四小龍中,是唯一一個放棄工業和農業的地區,在創新科技方面則落後鄰近城市;明顯香港的產業結構過於單一。 

在人民幣大幅升值的前提下: Made in HongKong」應該有所作為;不過,即使香港重建工業,香港也陷於苦無人才的困境。香港的教育制度是異化了「工業學院」與「職業先修」課程。導致相關的課程被列作不受歡迎學科;近年也鮮有聽聞類似學院還有什麼「新攪作」。換句說話,麥教授的觀點,在當下的香港是知易行難。 

這就涉及第三個阻礙了香港發展的原因,就是港府的政策朝令夕改,施政邏輯、論述及立場實在有待改善。從「限奶令」、「港人港地」等政策反映,香港與「自由市場」的邏輯已經貌合神離;而「限奶令」、「停收雙非嬰兒來港生產」,以至近日的「北區超額學生返回機制」,更令人感到丈八金剛。我們萬不可以忽略,IMD的報告還有第二部分,針對香港中高層行政人員的調查中,只有10.6%的受訪者認為政策穩定及可預測性,是本港的經濟優勢;同時低至4.3%認為政府施政能力是本港經濟的吸引因素。兩項均是15項優勢中,倒數排名第二及第三。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便可以知道「政治爭拗」不是唯一影響香港競爭力的原因,但這個原因我們也不得不重視。根據阿里士多德所說:不公正就是不平等。相反,道理也是一樣。香港的政治爭拗,在過去16年越演越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立法會的「功能組別」。或者,我們先把「功能組別」的存廢問題, 及是否合乎「普及而平等」的爭議擱置;但實況是「功能組別」與「地區直選」的議員, 在當選時的「重量」有明顯分別。這種原罪感,便造成兩組議員出現非理性的敵愾同仇。若然「功能組別」繼續存在,而選民基礎不作出調整擴充;香港的政治爭議是無可能平息的。

Picture
對應社評:2013531大公報社評 - 競爭力亮紅牌  港人必須警醒Pictur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