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1日星期六

2019年8月31日 - 《第二十一集》蔡海偉(社聯行政總裁):政府籌措對話平台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 「有心人」蔡海偉點睇對話平台?》 ,足本播放。


因逃犯條例條例修訂,而引起的社會嚴重撕裂。2019824林鄭月娥與「有心人」開會,研究構建對話平台 。會議後,不少人認為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會議。有份參與的蔡海偉仍然盡力參與,並認為如果能夠成功構建平台,必須與公民社會討論:政府管治問題、警方執法的公權力制衡及改革政制;但這份好意會否過於一廂情願呢?林鄭月娥若然願意到《政壇新秀訓練班》與我們公開交流,我們又是否歡迎呢?今集我們請來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與我們一同討論一下




Facebook 播放:https://www.facebook.com/RTHKradio1/videos/2568460969888182/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uaEmJBb1g&feature=youtu.be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最近宣布成立對話平台,希望招攬各界人士,同公眾建立溝通渠道,希望修補因逃犯條例修訂所造成嘅社會撕裂。

 究竟社會撕裂有幾嚴重?過去幾個月,每個禮拜都有針對逃犯條例同埋警察濫權嘅遊行示威,往往演變成激烈嘅警民衝突,但政府回應的態度同內容,每每有火上加油之嫌。目前社會瀰漫着強烈嘅仇警情緒,示威活動亦經常波及警察宿舍,困擾唔少警察家屬。官民關係變得前所未有咁緊張。同五年前雨傘運動一樣,政見不同而引發唔少家庭同親朋之間嘅矛盾,並唔係社會樂見嘅情況。

社工嘅天職係保護弱勢社群,推動社會和諧、公義。而係今次反送中運動,經常見到有社工去到示威活動嘅最前線,希望勸阻示威者或者警察武力升級,避免衝突越演越烈。但有執法人員就指責社工教壞細路,究竟是否屬實?

係今時今日咁緊張嘅社會環境,究竟社會福利界可以點樣協助調和社會矛盾呢?而社工走到示威最前線,又招惹各方批評,到底社工應點樣定位呢?角色又有冇混淆?另外,香港社會由下而上的溝通,是否從未有效運作,而導致社會充斥不滿情緒?

今集政壇新秀訓練班,請到從事社福界資深工作者、並獲邀加入搭建對話平台嘅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同各位一齊傾傾。係喎,林鄭特首拋出一句「大家都累了」,唔知蔡sir又點解讀呢?有請蔡海偉!


2019年8月26日星期一

外劇: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 Winter On Fire 2015

配合香港現在的政治環境,實在是一套令我感到非常沉重的記錄片!

2019年8月15日《立場新聞》紀錄烏克蘭為自由而戰 《凜冬烈火》導演公開信為港人打氣:挺身而出,機不可失




奧斯卡提名最佳紀錄片的《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Winter on fire)的 導演發公開信,為正在參與「反送中」運動的香港人打氣,他指出,希望是掌握在相信自由、願意站出來作出改變的年輕人手中,社會上不同範疇、熱愛此地的人也應團結並且挺身而出繼續抗爭,信末他提醒「切記機不可失」。

《凜冬烈火》導演艾菲尼夫斯基(Evgeny Afineevsky 在公開信中聲援港人,鼓勵參與「反送中」運動的示威者繼續保持堅強和團結,「我在獨立廣場學到其中一樣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論是年輕人還是長者,富人還是窮人,社會上不同階層和國藉的人之間了不起的團結。」

他指在持續了 93 日的獨立廣場運動(Maidan movement)、又被稱作「尊嚴革命」裡,最重要的是人民有帶來改變的力量,而這力量並非經常能為政府所掌控。自由民主和經濟穩定的信念,能令不同國藉﹑種族﹑社會階層和宗教的人團結起來,這概念十分重要,而不同的信仰和國藉的人也可和平共存、互相尊重,突顯了這次運動的重要性。

艾菲尼夫斯基表示, 93 日的運動不單止完全改變了烏克蘭、參與運動的人及熱愛烏克蘭的人的一生,也改變了全球及今後的歷史。他指,從運動初期開始,美國,加拿大和歐盟嘗試尋求和平的外交的解決方案,到爆發戰事至現時局勢,整埸運動象徵了真正的改變,「要明白萬物都會改變 ,而我們都必須開放地接受,這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他特別提到,希望是掌握在今天相信自由和可以作出改變的年輕世代手中,儘管換取自由的代價是他們的生命,「那些年輕人都希望將來有機會享有自由,亦準備為他們的權利和信念站出來,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甚至不惜被子彈射都依然站出來。我亦希望你們明白,若你是真的愛這個地方,你是要從內心到靈魂都認同這個身份;即使你不是出生在這個地方,你在此居住而這地發生戰爭,你依然要挺身而出。」

他認為,相信生活在有言論自由的民主社會能擁有更美好的未來,是推動年輕人政治覺醒的關鍵,從來沒有其他東西比這更能夠引起共鳴,他又指在世界各地都有新的民權運動,不同世代﹑社會階層﹑國家和信仰的人,紛紛自發地去達成同一目標,他對這個現象感到鼓舞。

「切記機不可失(Remember its now or never)!我的精神與你們同在。」他在信末說。

港產:淪落人

一套非常窩心的清泉小品。與我相熟的朋友也知道,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一所復康機構擔任發展主任,工作令我深深明白到,那管只是一小寸距離,對不少復康人士來說簡直是宇宙般的距離;結合我的成長背景,令我一直執念與弱勢同行。菲傭 Evelyn 反映出的歧視問題,亦是對香港社會一記非常重的耳光。


又到開學,由於我的學生,大多是弱勢或窮家孩子,每年我跟學生的分享中,往往會與他們說:「你沒辦法選擇甚樣生下年,但有方法選擇甚樣活下來。」同時,我會問他們一個問題:一年之後,你有沒有一個小故事,可以與我分享?我的目的是希望他們不負少年時,是真正生活過,而非生存過。





2019年8月25日星期日

2019年8月24日 - 《第二十集》葉兆輝(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預防自殺

正如我早前發表一篇文章:2019年8月20日經濟日報《國是港事》A21 - 倘李國能李明逵組調委會 港免淪陷(標題由報方擬定) 中提及:尚有不足兩星期,各大中小學將會陸續開學,罷課之聲已甚囂塵上;上學壓力加上政治氣氛,極有可能出現雙旋效應,推高了老師與學生的自殺率。

我真的很擔心呢!



網上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589085



Facebook 播放:https://www.facebook.com/RTHKradio1/videos/2322762391105877/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qPUm1c7oU&feature=youtu.be

孝經有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論在任何時代或文化,人類總是被教導要愛惜生命。然而,莘莘學子喺學校課程中學習過儒家大道,加上『一校一社工』政策又提供情緒支援,仍然、點解仲有年輕人輕生?
現今香港新一代面對住什麼境況?學習上的沉重壓力、政治上的無力感挫敗感、家庭賦予的期望等等。當社會缺乏朝氣、向上流動性又低,人對未來就會失去希望,結果選擇自殘了結生命的機會率或會增加。但咁又係咪反映青年人抗逆能力低呢?
隨著年青人自殺數字上升,政府尤其教育當局,究竟要負上幾多責任?雖然政府嘗試從學校入手,例如推行兩年的「好心情」計劃,總資助款額超過九千萬元,但成效就被社工界質疑。大筆的投入又為何不見成效?

在呢兩個月的修例風波中,示威群眾相信有六名年輕人以死相諫,但社會有批評相關的報導手法,未能對公眾的傷害減到最低,更加不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同。傳媒報導同自殺風氣有冇關聯?是否有必要監管傳媒的報導手法呢?
   
今集嘉賓葉兆輝教授,係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主力研究公共健康,包括預防自殺和人口結構的轉型。究竟教授點睇近期自殺風氣?點樣先至可以為年青人帶來生活上政治上的希望呢?

有請葉兆輝教授!

相關報導:2019829日《明報》陳智思:用緊急法要考慮港國際地位 鍾國斌憂外商撤資 張炳良稱社會更難復元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昨出席港台節目時說,撤回修例及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回應市民訴求的最大公因數,有助改善當前困局,形容政府現時「堅離地」,與示威者無討論空間,若繼續以傳統思維管治香港,將跟不上時代」,若政府不願意踏出一步,衝突只會惡化。」


2019年8月25日 - 中山民國布業軼事

網址如右:http://epaper.zsnews.cn/epaper/zsrb/paperdate/20190811/part/4/articleid/2.html

2019年8月24日星期六

2019年8月24日 - 朝日夏柑

風雨飄搖的政局下,順利完成第四個年頭的毅進課程開學禮。這個夏天,真的很柑!在36度的炎熱天氣下,爽但不快樂!


2019年8月19日星期一

2019年8月20日經濟日報《國是港事》A21 - 倘李國能李明逵組調委會 港免淪陷(標題由報方擬定)

文章刊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文轉載。




民間人權陣線就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爭議發起的818日流水式維園集會,過百萬名市民上街,最後真的能夠做到和平落幕。示威者除了向世界展示了香港人極高的公民素質之外,亦令到香港暫時避過一場浩劫。

中國駐德大使吳懇在接受德國第二電視台(ZDF)訪問時指出:「如果香港局勢失控,中央政府將接手。」當中「接手」二字的意思,顯示中央已由被動協助特區政府內部事務,改為主動處理。

港府須握時機 設獨立調委會
因此,在這個短暫的緩衝時間之內,林鄭月娥既然強調自己沒有「出賣」香港,又公開表示過當一切恢復平靜後,便會展開真誠對話及修補撕裂。她便好應該抱有「覺今是而昨非」的政治勇氣,在中央「止暴制亂」的調改為「平暴制亂」之前,宣布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下稱:委員會)。

眾所周知,民間五大訴求,雖說缺一不可,但當中以成立委員會為最大公約數,亦顯示群眾仍然相信法治,希望以法治的手法處理現在的困局。即使是建制陣營及傳統商界也罕有地表態支持,可以看到這項訴求是跨政治光譜的。而反對成立委員會的極小數人士,至今仍然認為委員會無法查出外國勢力,會嚴重打擊警隊執法士氣及暗地裏擔心此例一開,會出現骨牌效應,從此會有各式各樣的委員會,令到政府與擔任多項公職的建制人士疲於奔命。

首先,筆者已經多次表示過,香港只要是國際金融中心,外國勢力接近無可避免。不過,香港縱然有外國勢力,只要中港關係回歸到「井水不犯河水,河水不犯井水」的政治狀態,外國勢力是難以在中港之間上下其手的。情況便一如夫妻關係敦睦和諧,又豈會出現第三者之理呢?

這種放大外國勢力的論述,是企圖以矛盾轉移的方法,在沒有落實雙普選之前,迴避香港的政治體制先天向既得利益階級傾斜的制度缺陷,明顯沒有正視政治問題。我們從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豪派191億元,宣稱紓解民困,便可以知道,高官仍停留在「物質層」去回應群眾的政治訴求,結果只會碰到一鼻子灰,吃力又不討好。

其次,筆者從不擔心成立委員會將會造成骨牌效應,被反對派議員無限次引用,而造成政治空轉。因為今次特區政府的政治動盪是空前巨大,參與市民之多是開埠以來絕無所見。我們何不抱逆向思維,根據現在的政治動盪情況,作為成立委員會的標準,做好把關設計。這反而令到委員會,在制度設定下成為絕響,不但有利當下緩解市民情緒,亦可以令特區政府爭取到多一點時間善後。

做好把關設計 未虞骨牌效應
要知道成立委員會,由籌組到召開第一次會議,動輒數月,甚至半年以上,這是有效的方法,令燥動的民情降溫。最少筆者相信,那群「和理非」民眾,現時仍願意付出合理的時間,讓委員會上馬運作的。

最後一個死結,就是反對成立委員會的人士,言之鑿鑿認為委員會的成員,在現時強大的民意之下,必定會成為反對派囊中之物,在有預設立場下,藉着打擊警隊,衝擊公權力,最後令中央蒙羞。

為此,筆者特意向前朝高官及公共行政學者請教,並翻查1968712日刊憲、1998年作出修訂的香港法例第86章《調查委員會條例》,第2點(1)指出「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委任一名或多於一名委員(以下稱為委員會),調查任何公共機構的經營或管理、任何公職人員的行為或其認為與公眾有重大關係的任何事宜。」

即大部分反對委員會的人士,均掉進了「概念陷阱」之中,以為委員會的組成是人數繁多,極易給反對派撿便宜的;而實際上,委員會原來只是名諱,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若只委任一人,亦稱作委員會,類似例子俯拾皆是,公眾亦從未出現過反彈。

既然如此,我們為了彰顯法治,又要顧及警隊憂慮,何不以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搭配公眾緣尚可、警隊內又德高望重的警務處前處長李明逵組成委員會,開展調查。筆者相信既有法官把關,又有前一哥坐鎮,所謂針對警隊之聲可休矣!

生路Vs不生路 特首一念之間
《孫子兵法.九地篇》中有所謂「圍地」,即前行路窄,退路迂迴的危險戰場。當前的特區政府政治困局就是活生生的圍地。

尚有不足兩星期,各大中小學將會陸續開學,罷課之聲已甚囂塵上;上學壓力加上政治氣氛,極有可能出現雙旋效應,推高了老師與學生的自殺率。

特區政府主要官員若然仍心懸一國兩制,就要把握已經不多的時間,在復課之前宣布成立委員會,若然出現更多血的教訓,特區政府只會愈趨被動,屆時才被迫同意成立委員會,也屬枉然及只會進一步削弱中央在港的管治權。何況,筆者相信中央是不會讓問題拖拉到101日,讓建國70周年在香港難看。

現在特區政府在林鄭月娥面前,有一條是生路,有一條是不生路,一切就在她一念之間。按鈕是在她手上的。

(作者為港台《政壇新秀訓練班》及美國三藩市灣區新城電台《東南西北風》節目主持。文章只代表個人立場。)

撰文 : 葉振東 資深政評人

相關報導:




2019年8月17日 - 《第十九集》薛浩然(鄉議局研究中心主任):鄕事派之角色及力量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 「新界大才子」點睇「鄉黑勾結」指控?》 ,足本播放。


向新界人眼中, 原來何君堯唔係原居民, 更加係唔存在? 特區政府司政 ,亦唔係依法治港? 呢啲講法 ,同我哋印象上面嘅'官商鄉黑'出入咁大,點解會咁呢 ?我哋請嚟新界大才子薛浩然同大家盡訴心中情。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588977

《我自15歲出道,與鄉事派就彷佛結下了不解之緣》

參考文章:




鄉議局有90幾年歷史,是代表新界原居民同700多條原居民村的非政府組織。在立法會佔有一席功能組別議席,在1200人的選委會中持有26票。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定位鄉議局係「官民橋樑」,代表住80萬海內外新界原居民意見,及守護其合法、合理、合情傳統權益的組織。

劉業強指出,從日軍侵華到佔領行動等重大議題,鄉議局均「義無反顧,全情投入,支持政府」。背後原因在於新界人,渴求一個安全和穩定的社會環境,令佢地能在祖父輩的土地上「子孫永續」。

在最近反送中風波,鄉議局亦同政府口吻一致,無論是612警民衝突、71示威者衝擊立法會,還是721示威者包圍中聯辦大樓;鄉議局都一一強烈譴責,更話這是香港反對勢力與外部勢力合流,有預謀、有組織咁利用反修例,對中央及特區政府的肆意攻擊。

721日元朗白衫人無差別的襲擊事件,令鄉事派被捲入鄉黑勾結的爭議。究竟傳統新界人有否涉黑呢?無論真相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事件已令傳統鄉事派,甚至鄉議局的聲譽受損。事到如今,鄉議局應該如何還原居民清白呢?

雖然鄉議局傾向於支持政府政策,但當政府政策或與鄉民利益有衝突時,鄉議局似乎不會選擇息事寧人,而係據理力爭。在16年曾舉行捍衛原居民合法權益聲討大會,當時6000人參與,以「原居民企硬抗爭,打倒偽民主霸權!」為口號。令人懷疑鄉議局對政府的支持,係咪建基於丁權嘅延續,而非新界人渴求安全和安穩的生活及「子孫永續」呢?

今集,我們請來主要研究新界歷史、文化、傳統的新界鄉議局研究中心主任,有「新界大才子」之稱的薛浩然,為政壇新秀解難釋疑。

有請薛浩然!

相關節目:2019年7月28日城市論壇:無法無天 白衣襲人亂我城 光復元朗 官警鄉黑怎釐清

相關新聞:2019年8月20日《聯合早報》港監警會主席梁定邦:平息局勢須從正式撤回《逃犯條例》開始

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簡稱監警會)主席梁定邦接受港媒《南華早報》專訪時表示,香港目前的僵局需要政治解決方案,首先必須從引發危機的《逃犯條例》正式撤回開始,香港不能單獨依靠警方來恢復秩序。

據《南華早報》20日的報導,梁定邦表示,員警要執行法律和秩序,同時還要面對同情示威者的聲音的批評。他指出,港警需要維護法律,但是當他們處理的越多,面對的反感就越多,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他繼續說,如果沒有政治解決方案,香港將面臨消耗戰或激烈衝突。

他認為,解決此問題的決定必須同時來自中國中央政府和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梁定邦稱,“每當我看到特首時,我都會表示,你需要一個政治解決方案”,“她同意我的說法,說她正在研究。”


梁定邦透露,林鄭月娥和北京政府堅持,談判只能在抗議者停止暴力之後開始。

他提到這週末的和平遊行,認為也許是時候開始審視現有的選項了,諸如開始政治解決方案。反修例抗議者最先要求完全撤回《逃犯條例》,梁定邦形容這是“非常合理(eminently reasonable)”的要求。雖然林鄭月娥宣佈該條例已經死亡,但是正式撤回該法案會將使其“合理地埋葬”,以緩解公眾的憤怒。

梁定邦表示,“它(《逃犯條例》)只是在政府的心中死了,但這不是取消立法的正式方式。“

抗議者還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對員警使用武力進行調查。林鄭拒絕了。港府令監警會來調查警方與抗議者之間的衝突。

梁定邦認為,政府不應該排除晚些時候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可能性。

他表示,不要徹底關上這扇門,但要非常小心。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改善員警部隊,個別人員的罪責應通過內部紀律程式處理。

他透露,獨立調查委員會或會招募包括來自英國和加拿大的海外專家,他們在本國處理過類似的危機。

梁定邦已經會面過曾參與2011年英國城市騷亂的前高級警官,並且還與其他在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加拿大的人交談過。他說,香港的騷亂與英國2011年的騷亂和法國“黃背心”抗議活動有相似之處。例如,就英國而言,在2011年騷亂之後,除了警方的調查之外,還成立了一個特別社區和受害者小組來啟動和解,並對抗議者進行了特別研究以找出他們不滿的真正原因。

在長期和解方面,梁定邦表示,“現在是時候進行真正的談話了。”

他說,“我們年輕人心中的問題是什麼?他們是為自己的未來而這樣做(示威遊行)。他們認為未來最重要的是什麼?我認為是時候把事情放在桌面上,看看可以做些什麼。也許有一些事情可以達成。“


他接著說,他們要求普選,這是“基本法”中規定的,是該市的小憲法。 梁定邦認為,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讓候選人獲得投票,“為什麼我們不能討論它呢?”


2019年8月18日星期日

2019年8月11日星期日

2019年8月11日 - 源遠流長 文風鼎盛

網址如右:http://www.zsnews.cn/edu/index/view/cateid/47/id/619205.html

2019年8月11日 - 香港下半年形勢分析研判內部座談會

我站在香港人的本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而且忠告,11月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必敗無疑。

《與何俊志教授、郭正林老師合照》

2019年8月10日 - 《第十八集》劉細良(前中央政策組顧問):管治危機誰之過


林鄭85號記者會原來係整場反送中運動嘅轉捩點。 產業工人例如: 航空業,運輸業,碼頭工人原來是政府嘅致命傷。 爲何嘉賓會認為要take back control ?今集我哋請來劉細良同大家討論一下: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587731


《至2019年4月6日搬台以來,首次Facebook 瀏覽次數達10000。》



修訂逃犯條例風波,已經持續兩個月而未有平息跡象,示威者由初期的和理非集會遊行,到暴力衝擊不斷升級,更舉行左「三罷」同七區集會等活動,抗議政府漠視民意。期間警察使用左過千枚催淚彈,海綿彈同橡膠子彈,以及拘捕左數百人,警察使用武力同拘捕的標準,不斷受外界質疑,反映政府處理手法是否越來越強硬?效果又是否理想?

與此同時,市民的不滿亦似乎從未消減,因為林鄭政府的多次記者會,既無具體回應民間的五大訴求,除左繾責暴力之外,亦無提供可行解決方案,不禁令人懷疑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究竟有沒有實權力同決心,繼續處理現今的亂局?中央其實又扮演住乜嘢角色呢?

中央日前亦急邀涵蓋絕大部分建制政團、商會等的港區人大、政協,北上深圳「座談」,談論香港的時局,今次會談又反映中央對香港,有何最新硏判及對策呢?

究竟香港為何出現嚴重的管治問題,示威者背後又有冇外國勢力撐腰?青年人是否受人唆擺,成為反政府棋子?西方社會對香港的政局其實有冇say? 

講到底,呢次回歸以來最大的管治危機責任誰屬?北京中央?港府?定還是示威者呢?最終會唔會有共贏方案,避免香港玉石俱焚?今集請到 前中央政策組顧問 劉細良同我地拆局。


有請劉細良。

2019年8月4日星期日

2019年8月4日 - 煙墩山下的繁華印記

網址如右:http://www.zsnews.cn/news/index/view/cateid/39/id/618645.html


2019年8月3日 - 《第十七集》鍾庭耀(香港民意研究所主席兼行政總裁):民意調查

公民實踐培育基金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於72426日訪問1007人,結果顯示,1429歲年青人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高達91%。受訪者中79%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設獨立調查委員會,73%認為政府應全面撤回修例,民意應該是相當清晰。而調查中顯示外國勢力需要負上責任的選項,只得4.7分,即不是主要需要負責對像,結果與現在央媒、親建制媒體及建制派議員的說法有明顯分別。另外,民怨沸騰,政府至今卻仍然認為年青人買不起房子,上流機會少是社會不停爆發衝突的原因,政府是否沒有針對年青人的政治訴求,及政治體制問題而「落錯藥」呢?今集我們就與鍾庭耀博士與我們討論一下。



20多年前我在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隨鍾庭耀博士所學的基本功,至今仍令我得益不少。》



民主,一直是香港社會不斷追求的大目標。在民主的進程中,了解民意、看清市民對政府政策的態度,成為管治班子的重要一環。

而民意調查則是通過網絡、書面或電話問卷等等抽樣方式,去了解市民觀點,推論社會中民意的走向、客觀呈現大眾的態度。無疑是達到了解民意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逃犯條例的推行,社會的廣泛示威,政府及後的回應,令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撕裂嚴重。咁在社會極度缺乏共識下,民意調查是有效幫助政府掌握問題根源?還是在現今社會缺乏耐性下,民意研究,根本是多此一舉呢?

與此同時,長期調查特首、政府民望、市民對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的看法的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七月起脫離港大,學者鍾庭耀成立獨立研究機構:「香港民意研究所」。

在社會有相當權威性,兼且具重要象徵意義的民意研究計劃,脫離左香港最高學府,影響是好是環?硏究方式又有冇需要改變呢?

今集,我們請來香港民意研究中心行政總裁鍾庭耀,與我們一齊傾下。


【明報專訊】社會陷入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風暴,觸發局部地區的示威,市民不難感覺到陣陣低氣壓。鍾庭耀過去擔任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多年來以數字記錄民意走向,讓公眾知道特首林鄭月娥如今民望見歷任特首新低。

鍾庭耀7月換上新身分,成為「香港民意研究所」主席及行政總裁。他不止是反映民情冷暖的「天氣先生」,更深信善用民調可排解社會矛盾,促進和平討論。

文:羅嘉凝 圖:李紹昌

鍾庭耀受訪前一晚,臨時將訪問地點由香港大學改為數碼港。他說新成立的「香港民意研究所」起步就在數碼港的一個共享空間,他用880元租了個座位,不時帶手提電腦就來這邊工作。61歲的他從港大退休後,來到這初創公司聚集地,依然是一身西裝,一副學者模樣,依舊埋首民意調查。

做民調是他的「老本行」。他於1987年港大成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時加入,後於1991年成立民意研究計劃,2000年經歷民調風波(見另稿)、2014年被捲入佔中發起人兼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涉匿名捐款事件。港大民意研究計劃6月公布,受訪市民對特首林鄭月娥最新評分為32.8,為歷任特首新低,對政府的信任淨值為負32個百分點,屬1992年有關調查開展以來最低,為計劃寫上一個標誌式句號。

冀多做突發民調 由民間啟動
以香港民意研究所重新出發,鍾庭耀7月繼續公布民調,林鄭月娥民望評分跌至30.1分,再現新低。鍾庭耀希望香港民意研究所多做事件性的突發民調,由民間啟動,社會支持,調查方法和研究領域上與時並進,例如把手機和固網號碼的樣本比例改良至11、將商議式和參與式活動發展成為常規民意研究工具等。截至昨晨9時半,香港民意研究所籌得約527萬元作為起動經費,仍未達600萬元目標。

稱民調功效需民主制度配合
過去近30年用數字記錄民間對政府和特首的意見,他形容民調用科學方法,在有限時空下顯示接近無限變化的民情,善用民調可排解社會矛盾。早前公民實踐培育基金委託民意研究所,就反修例做3階段民情研究,首階段於72426日以電話訪問1007人,結果79%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設獨立調查委員會,73%的人認為政府應全面撤回修例。

反修例風暴引發多次衝突,他說現時「群眾鬥群眾」是國內文革思想的延續,階級鬥爭掩蓋和平演進的思維,間接令民調失效。他形容民調有點像選舉投票,「沒有真普選,投票也只是鳥籠政治」,民調要發揮功效,需要民主制度配合,「香港的民主步伐停滯了,家長管治加強了,民意調查的功能也削弱了,十分可惜」。

倡民間眾籌做區選調查共享數據
近年坊間民調減少,學術界民調亦減產了,媒體不太願做民調。他說,外國每逢選舉,多間媒體公司聯合做數據調查,攤分巨額經費,沒有參與的媒體就沒有相關數據報道,收視定受挫;以往本港數個電視台會共同委託研究中心做票站調查(exit poll),但近年有建制研究中心免費提供部分票站資訊,傳媒掏荷包做票站調查的誘因不大。

11月將有區議會選舉,他強調票站數據有很強分析性,建議民間眾籌,委託研究中心負責,估計需約200萬元;長遠民間可找義工做調查員,社會自發做票站調查,再由民間共享數據,增加公眾對選舉行為、社會發展的認識。

民調不斷發展,別人看數字是「無溫」,鍾庭耀則見到數字後的血肉感情。外人聽他說話斯文細聲,原來他是一名運動健將,每天游泳,每年聯賽就落場打曲棍球。年屆花甲,不怕被旁人的曲棍球棍所傷嗎?他說:「當你做有危險性的運動時,對體育精神方面有更高要求。」多年游走球場、學術界、政治圈,經歷多少威脅時,他應該就是以此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