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5日星期二

2010年5月25日 - 「牛環」雜談

原文及刊文:
香港時下的年青人,可能已經不知道什麼叫「牛環」。顧名思義,「牛環」就是牛鼻子上的鋼環;有了「牛環」,「趕牛牛」時真的省了不少「功夫」與時間。它的「好用」之處,在於可以「拖著別人鼻子走」!套用在政治之上,那就是「被動」。

剛過去的「516補選」,塵埃已經落定,但詮釋卻是百變;尤其是公社兩黨對「公投」,與公投運動的定義。簡直是「孫悟空上身 -多過72變」。還記得,陳淑莊以那磁性,而連點沙啞的聲線,在傳媒面前「咆哮」,希望大家不要把「焦點」放在17.1%的投票率之上,但下一句卻是「政府要回應57.9萬市民的訴求」。那57.9萬市民和17.1%的投票率分別在那裡呢?為何他不這樣說:「政府要回應17.1%投票者的訴求」呢?「畫公仔唔洗畫出腸呀」!大家「心照」便是了!

所以,筆者對這種「任你點講」的「自我評價」沒有興趣討論,只是當場「聽到耳都側」罷了!反而,我們不如探討一下,建制派,以及特區政府在是次補選中的處理方法吧!

筆者認同建制派在是次補選中的「冷處理」方式。社會遇上問題,我們好應該要處理;不過,絕對不是「無差別式」地把所有問題都處理掉。是次補選,建制派不派員參選,聰明地擺脫了公社兩黨的「牛環」,不用處於一個「被動」的狀態,社會也不至於「內耗」。若是建制派參與是次補選,討論的議題必然是隨著公社兩黨而「起舞」。這樣「陪跑,又捱打」,真是「可必呢」?

所謂:「人有人格、黨有黨性」,換轉是政府呢?卻應該盡量避免任何取態。建制派的「冷處理」當然令政府「透心涼」,政府的官員也可以就著「公投說」「講清講楚」;不過,「不投票」呢?那實在有點「太超過」了!筆者會因為不喜歡與「長毛」打籃球,而想盡辦法把「長毛」「轟」離球場,但筆者總不會因為「長毛」而「炸爛」整個籃球場吧!

政府主要官員先表明「反對變相公投」,後表示「不會投票」。那豈不是「曲線」承認了這是「公投」,不是「補選」,自行被公社兩黨套了「牛環」嗎?選舉與投票制度是政府的「球場」,而投票制度是保密的。為何我們不從「投白票」的角度,以「數字」給公社兩黨致命痛擊呢?

台灣在2008年總統大選之時,簡錫堃等“第三勢力”便發動了“投白票”運動,呼籲反對藍綠惡鬥的選民,在“總統”投票日對“公投”議題投下白票、廢票。雖然,運動沒有成功,但所造成的社會回響卻是極大。

要是特首與我們的市民有足夠的智慧與勇氣,令516當天有數十萬的「白票」,這樣公社兩黨還有什麼可說,政府還有什麼可怕,市民的公民責任及「公投」議題的答案,不是在「白票」上已經「實在」地反映了嗎?


2010年5月11日星期二

2010年5月11日 - 無求自高

原文:
所謂:「仗義每多屠狗輩」。在過去的十餘天中,全世界也好像變得「美麗」很多;「菊嬤、奧頓、黃福榮」的義舉被「大肆報導」,筆者對他們的行為是非常確定,更認為他們最值得被「高舉」原因,「就係佢地自己都唔覺得,自己應該被高舉」。

那位「英」過陳菊的陳樹菊只是一名台東菜販。人稱「菊嬤:(在台灣阿嬤、阿(女麻)均是對年長女性的尊稱);」的他,平日省吃省用,卻捐了千萬家財幫助弱勢社群。即使獲獎,菊嬤只花了一百塊新台幣理髮,背的包包也不過是199的地攤貨。筆者至今仍「攪不懂」時代雜誌是如何把這位「菊嬤」找出來。無疑,菊嬤的善舉是值得教人肅然起敬,但為什麼菊嬤在鎂光燈前顯得那麼不自在呢?筆者嘗試用另一種角度去為大家「深層次」剖析「菊嬤現像」。

如果有到過台灣的朋友,也會發現台灣的佛教、道教異常的盛行。這一來是時代的背景,令台灣民眾在宗教上尋求慰解;二來是佛、道二教對台灣的社會發展及民眾教化有莫大的幫助。筆者觀乎菊嬤的生活,他在別人的眼中是「省得沒辦法再省」的「老人家」,但在佛教的角度,他是在「生活中修煉,在做功課」。菊嬤一點一滴地捐出千萬,看似是天文數字,但在台灣的說法,菊嬤是在「做功德」。這是一種「諸惡莫作」、「勿以善少而不為」的社會價值觀。所以,當他得知獲獎的一刻,外交部遠比他高興,更可以盡情地「消費(台灣里語:意思是「利用」)」菊嬤,並把他的義舉提升到「外交突破」,但在菊嬤心中,她早就說了:「最想回台東菜攤」。

美國時代廣場汽車炸彈案中,通知警方的「T恤」小販奧頓;事後不但沒有以「英雄」自居,更刻意地把自己「摺埋」。不過,神通廣大的傳媒又甚會找不到他呢?當傳媒把他「翻」出來的時候,他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見到什麼,便說什麼(紐約警方的反罪惡標語)」,然後便讓自己煙沒在人海之中。因為在他眼中,這是一種基本「公民責任」,而不是「救世超人」的故事。

社會學家阿米塔伊、埃特齊奧尼曾說:「我們應當在一個過渡時期,比方說今後十年內,嚴格制止人們再製造新名目的權利。權利名目越來越多,就像大批印刷鈔票一樣,正造成權利的大規模膨脹,致使這些權利的要求,在道義上貶值。」

菊嬤與奧頓的事蹟,正好為我們提供時機,反省「義務」與「權利」同樣重要的問題。我們若能剔除不必要的「英雄主義」,取其精髓,這正是活生生的公民教育好材料。筆者當收到「428阿福追思會」的邀請,看到那一如「諡號」般的活動全稱;心想,我還是悄悄地把一點心意捐錢到紅十字會,然後在家默默悼念好了。


刊文:

後續報導:2017年7月15日歡享網
台東菜販當年「捐1000多萬」被邀情上《時代》雜誌!
如今7年過去,「近況曝光」的她現在竟...


你知道在2010年由美國《時代》雜誌所評選出的「 最具影響力時代百大人物」中,台灣 有位66歲的阿嬤不但排行在第8名的位置,甚至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柯林頓、蘋果總裁等都被她遠遠甩在後麵嗎?據說這位極具影響力的人,就是...


據瞭解,這位傳奇人物是一位在 台東中央市場賣菜的阿嬤!本名為 陳樹菊的她靠著「 50塊三把菜」的小生意,不但成功將家中的所有弟妹扶養成人,另外這53年來她不但救濟貧窮,也替學校建造圖書館, 前前後後捐款高達1000多萬台幣!


導演 李安得知陳樹菊的故事之後,立刻親手 替她寫推薦信將她的善行遠播,也因此讓學歷僅小學畢業的她被評為「 亞洲慈善英雄」、「 年度公益人物」等!

當年消息一出,隔天陳樹菊立刻被媒體包圍,看到大家都搶著要採訪她,讓她無奈地說:「我不是什麼英雄,我就是一個賣菜的。」

儘管陳樹菊現在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大人物,不過其實她的過去可是非常的辛苦與坎柯!小時候陳樹菊因為家裡窮,湊不出五千塊的保證金導致母親最後難產過世,也因此 身為長女的她被逼著小小年紀就要扛起照顧六個弟妹的重擔...

當淩晨23點同學們都還在熟睡時,陳樹菊已經起床去市場批菜、擺攤,那一年,年僅13歲的她是市場裡最年輕的攤販。

小時候陳樹菊第一次到市場擺攤時什麼都不懂,不會用秤,學;不會認菜,學;不會做生意,學! 為了湊足弟妹的學費,沒人知道年僅13歲的她背後付出了多少...


當時她特意拉長營業時間,從淩晨賣到半夜十二點,市場裡最後一盞亮著的燈永遠是她的攤位。別說刮風下雨,就連颱風天她都堅持不收工。

儘管她的童年過相當辛苦,不過並沒有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當時 二弟生了重病湊不出轉院去臺北的醫藥費,儘管學校捐了一些錢,但還是錯過最佳治療時間,不久後她的 父親也被查出癌症末期, 三弟也不幸出車禍去世...

多年後回憶起往事,陳樹菊依舊很傷心:「都是因為我們太窮了,如果當時我們有錢的話,家人就不會因為湊不齊醫藥費而離開。 

不過接連而來的噩耗並沒有將她打倒,反而她更加努力地經營自己的菜攤生意。每天淩晨23點她要去進貨挑選出最新鮮的蔬菜,5點前必須要回到自己的攤位前撿菜、打包,趕在第一波客人來之前收拾整理完...



儘管「 50塊錢三把菜」,陳樹菊可能只賺得到2塊、3塊,不過她從不討好客人,也不缺斤少兩,因為她只賺對得起自己的辛苦錢!
這個陪伴陳樹菊53年的菜攤,陪伴她做過許多事情!,像是當其他攤販都開始收攤時,陳樹菊就會坐在菜攤裡吃午餐,一碗白米飯拌醬油,偶爾再加上一點麵筋,偶爾想奢侈一下,就 轉開那罐遲遲不捨吃下肚的豆腐乳...
陳樹菊一天只給自己20塊的生活費,她說:「我一個人花不了多少錢,能省一點就省一點。」因為每天只能睡34個小時,實在累壞了,就會做在攤子上眯一會...


只有小學畢業的她,也會趁晚上客人比較少的時候,坐在攤子上念書好一了小時候輟學的遺憾!

夜深時陳樹菊才將剩下的蔬菜冷藏起來準備回家,不過第二天她依舊是來得最早的那個菜販。53年來她靠著勤勞和節省,將家中的弟妹都拉拔長大,如今弟妹各個都已長大成家,不過就 當大家都認為陳樹菊可以開始過好日子的時候,她卻選擇...

辛苦擺攤53年的她,這是竟決定一口氣將存款通通捐出去!當時收到陳樹菊支票的福利院校長,嚇了一大跳,她說 本來只要5000千塊就可以度過難關,但陳樹菊卻直接捐了整整100萬!

院長:「你給我這麼多,我該怎麼辦?」

陳樹菊:「就按照你計劃的去做,我相信你會幫助到孩子們的。」

所有人都不解為何陳樹菊會將辛苦多年賺來的錢,就這樣白白捐出去給別人花用,甚至連她的家人都表示:「以前那麼苦,現在有錢了自己花多好,幹嘛要全捐出去?」對此陳樹菊卻說, 她始終都記得是因為沒有錢,才眼睜睜看著媽媽和弟弟去世,而她也記得,當年弟弟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們,將愛心捐款放在她手心裡的重量。

陳樹菊:「 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後來她又省吃儉捐了100萬給母校仁愛國小,當作「急難救助基金」。

不久後,聽說母校正在到處籌錢蓋圖書館,「 450萬全部我來付!」她拍著胸膛保證,果然第二天就打給了學校。沒人知道她提前取出了自己投保的保費,就是 為了讓學生有乾淨的書本、明亮的教室可以安心地讀書。

而台東的阿尼色弗兒童之家,也是她長期捐贈的對象, 她認養了40多個孩子,每年都捐款好幾萬幫助他們上學、治病.......


每次她一瘸一拐,拿著錢走進辦公室,老師、護工們都震驚了。 

菜販賺的都是一塊、二塊的小錢,要賺多久才能賺到這麼多錢呢?
大家對於她的善行都表示相當感動,不過許多人也都勸她:「 年紀都這麼大了,留點錢給自己養老吧。」,但陳樹菊卻擺擺手地說:「我捐了錢,我很快樂,覺得自己做了對的事情,這 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

「真的,我連睡覺都會笑出來。」

不過樂善好施的她,對自己卻非常的小氣,長年來陳樹菊每天背數趟上百斤的蔬菜,讓她的脊柱和雙腳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因為沒有時間好好去照顧, 最後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雙腳幾乎成了一隻空殼,如今她只能駝著背,一拐一瘸地去搬貨物,但對此她卻說:「比起賺錢,我不會很在乎。」

幾十年來,她一直默默地賣菜、捐款,她的床底下放著七八個紙袋,每天只留20塊錢,其餘的都裝進去,一旦裝滿了就都拿出來捐出去。 

有好事者幫她算過, 她總共捐了1000多萬台幣。


陳樹菊的故事經由李安的幫助曝光之後,許多媒體都特地遠到台東,甚至連BBC也專門跑來採訪她,並稱她是:「 世界上最不像,也最樸實的慈善家。」


當幾十家記者圍著她的菜攤,告訴她美國《時代》雜誌邀請她去領獎時,幾乎一輩子都沒離開過台東的陳樹菊卻一口回絕,她說:「 我去了,我的這些蔬菜怎麼辦!」。

直到部長、馬英九親自打電話,上門「拜託」她,最後陳樹菊才勉強答應。


據部長回憶,辦簽證的那天,陳樹菊的雙手因為幾十年來的辛苦勞作,已經彎曲到根本伸不直,甚至連指紋都識別不出來了。在場的人無不為她動容,陳樹菊卻不以為然:「 當初我受過大家的捐助,賺錢了自然也要幫助別人。」

領獎的當天,她穿著一雙布鞋就去走紅地毯,她有一點不好意思:「發現大家穿戴的都是好幾萬的衣服、包包,不過 這件衣服是我三十歲那年買的,從沒穿過。」但因為拉鏈壞了,她就這樣上臺拿回了屬於自己的獎盃。

當時《時代》安排她到美國的個城市景點遊覽,不過賣菜成癡的她卻每每都一頭栽進超市,研究起了當地蔬菜。她說:「 自從我13歲做生意開始,我從沒有休息這麼多天,我以前一年也只休息一天。 

領獎之後,回到台灣的第一天,陳樹菊不顧時差,照樣淩晨三點就打著哈欠出現在市場!她彎著腰,一瘸一拐的在市場裡忙碌著,難得態度特別強硬地拒絕了很多媒體記者的採訪, 她說自己不喜歡處在鎂光燈之下。

2011年,有人替她出了自傳,並直接把版稅捐給了紅十字會,2012年,有亞洲諾貝爾之稱的「麥格塞塞獎」, 頒給她5萬美元的獎金,她收到後轉身就立刻捐給了醫院。

很多人都希望她借此機會鼓動全社會捐款,不過她卻板著臉地說:「 不要,人家如果要捐,自己就會捐。」



李安為她在《TIME》寫的文章,「陳樹菊最令人津津樂道之處,是在她的單純與慷慨。單純,使她的慷慨令人驚豔;慷慨,使她的單純發人深省。」

感動全世界,並不是她的本意,她只是幾十年如一日,做著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她也不覺得自己的日子很苦,因為幫助別人後,對方真心的笑容,就讓她感到心滿意足。

她說:「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完成想要完成的事情,然後在工作中倒下來。活一天,做一天,做到最債。


2010年5月6日星期四

2010年5月6日 - 公仔箱

原文:
這個星期最「牛」的話題,當然是上海世博會。今日我們可以越洋得知上海世博會的盛況,全賴每家每戶也有一檯可靠的「電視機(公仔箱)」。「唔講你可能唔知」,「公仔箱」是在1939年紐約世博會首次亮相,據知當時在美國的電視廣播每日只有兩小時。但這兩小時的廣播卻改變上人類上世紀的歷史。透過「公仔箱」的廣播,一些素未謀面的人物,不知不覺間變成了我們最親密的「家人」。還記得,肥姐(沈澱霞)病逝,筆者真的納悶了好一段時間。我們未必可以透過「公仔箱」知道真相,但我們可以透過「公仔箱」知道「真像」;至少,我們從來不會在「公仔箱」前「指鹿為馬」吧!

上周,筆者就著台灣「雙英(馬英九、蔡英文)辯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一口氣進行了三個不同類型的節目。ECFA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什麼是馬英九來的「最強之茅」,蔡英文的「最強之盾」,均不重要。ECFA的好處,正正是對香港的壞處,便更沒有多少人聽懂。

上次辯論的最重要意義,就是透過電視的廣播,大多數台灣民眾「終於」知道什麼叫ECFA。不管你支持也好,不支持也罷;最少大家也「得個『知』字」。否則,台灣再進行什麼調查呀!辯論呀!甚至「公投」呀!根本一丁點意義也沒有,而且只會淪為傳媒炒作的佳餚。

再者,透過電視的廣播,民眾可以「確定」我們的「父母官」不是「外星人」,,要知道我們的「外語」水平,遠遠未達致「外太空」程度。「雙英」的一字一句恰恰就反映了他們對「民心、民情、民忿」的掌握。所以,在螢光幕之前,「雙英」也不得不「向中間選民靠攏」,若然「雙英」硬把ECFA強拉到「一邊一國」的話題上,民眾一定會還以「一票雙英」的回應;那一票很有可能回「白票 - 雙英通殺」。

至於在「公仔箱」前的電光火石間,我們也可以看到領導人是否表裡不一。上周英國工黨黨魁白高敦對「那個女人」的「老頑固」評價,威力型同「政治自殺」。不管他之前多咀硬,如何否認「無禮貌」及「對下屬動怒」;一切就在他那句「Woman」在全球播出的時候,所有的辯白已經再變得「多餘」。或者,我們只知道白高敦與老太太的幾分鐘對話,而不知道整個採訪過程;但是在最傳統、最講究「政治家風度」的英國,白高敦的「激情演出」,應該大概…. 也沾不上半點「風度」吧!

「公仔箱」還有一個「神奇功用」,就是讓我們懂得反省。眼看世博開幕以來,亂像不斷;負責單位的「活動管理」技巧,民眾的公民意識實在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看到「中國館」的偉大,同時也看到「中國館」之下的「搶票」慘況;我們若斗膽換一個場景,外國人恐怕以為中國再次發生什麼天災似的。我相信如果民眾透過電視廣播知道「中國館」是「永久保存」的,又或是知道每天的「尚餘門票」;這樣令國人感到「面紅耳熱」的畫面,或許不會出現。香港有今日的「軟實力」,「公仔箱」的效用實在是不少呀。
  

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