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14日星期五

長幼同步千禧年 + 新里程學長計劃

這兩個計劃,可以算得上是當年的得意之作。但其實我是如何設想這兩個計劃的呢?首先,先說說《長幼同步千禧年》。一直以來,卓施在區內的長者服務,其實已經相當扎實。加上,我自當選並上任青年議會主席之後,我非常習以為常地‘巡區’ 。記得有一次,我在一所小學門外,看到很多長者呆坐;我便趨前問候他們:接孫仔放學呀?豈料,有幾位長者笑容腼腆地對我說:唔係呀!我未讀過書,睇住D學生響操場裡面玩,就覺得好似自己可以一齊玩咁!

聽罷,我心裡一沉!是的,他們這一代人,又打仗,又走難!很多是沒有念過書的。而當時因為學校觀念尚未走進社區,學校成了監獄以外,守衛最森嚴的地方。老友記們根本無可能入內參觀感受一下。我了解到大埔的中心,是由六邨一市所組成。我便在老人服務工作小組提出動議。以邨為單位,由區議會主導,為各邨的長者服務單位,與中小學做配對。利用中小學七月的試後活動時間。安排三次趣味學習,讓80歲的長者,當8歲小學生的同學。 

沒想過我這個奇想,得到區內熱烈的支持。還記得上課的時候,老友記們與小學生一同起立,齊叫:「老師早晨」的情景,實在讓人暖心。最後,我還為他們辦了個畢業禮,要知道這一代前輩,最想要的不止是一張證書,而是可以挺起胸膛告訴人:我讀過書!

在畢業禮上,那年代的待客觀念,當然對我這位主席「保安」有加;一位年邁的婆婆上台行前時,大力捉緊我的手不放,保安即時神經緊張,上面欲把我與婆婆分開。我馬上請大家冷靜,作為民意代表,我相信婆婆是有話要跟我說的。婆婆心神稍定之後說:「多謝你,我識寫我自己個名喇,我去銀行拎錢唔洗用印章喇」!我鼻子一酸,拍拍他的肩膀說:「恭喜你,咁咪好囉」!一切都值得了! 

至於《新里程學長計劃》,又是我當年忽發奇想之作。當年香港經濟環境很差,不少大學生都沒有實習機會。而我上任青年識會主席之後,第一件工作,就是走訪區內的中學,了解年青人的需要。當年,秘書處是打算代我安排走訪大埔五大中學。但我是王肇枝畢業,在沐恩讀預科;再探訪第一組別中學,根本是浪費時間。所以我就反其道而行,同樣走訪大埔五大,就是五大第五組別學校。大光中學便是其中之一了! 

當時的大光中學,學風差得難以想像;但在我看來,年青人們只是無法透過學制,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於是乎,我便把大學與中學結合,推行了這個學長計劃。還記得最初推行的時候,學部主任與中學校長也不看好。第一天臨校探訪,便已經有學生危坐窗前,表示:你再過嚟,我就跳落去。但計劃推行三年,就在康(寶森)校長退休之前,他特意請我再訪大光。他與我分享,有學生寫給他的信,表示:無諗過自己有個大學生朋友,所以佢將來都要做大學生。又叫我看看校長室外的人龍,再說:「三年幾前,學生無足夠學分升讀中四,我叫佢地讀多次,佢地會講:『校長你放過我啦!唔好阻住我搵食』,現在呢條隊,係嚟求我比多次機會佢地讀書。我初初識你嘅時候,覺得你係黃毛小子,不甚麼樣!現在我想同你講聲:『多謝』」。我與大光的情義,在此便說明了!

十數年後,我在尖東日航酒店,出席一位同學的婚禮。開席之前,一位女士,有禮貌地,請服務我們的待應,可以到別的宴席去,說:「呢檯,我service!」這位年輕的女士輕拍我的肩膀說:「東哥!你認唔認得我呀(我當然唔認得)?我係當年大光位同學仔,我今日係呢到宴會部經理,見翻你,我好開心!」其實當刻,我為這位女士,為我曾經活過,更為開心! 

這兩個活動歷三年之後,在區內得到一致好評;但我竟然在區議會會議上動議停辦。各議員 / 委員們都大嚇一驚!年少的我說:「我地唔係攪活動嘅,我地係應該做倡導者角色。活動已經成熟,區內跨階層、界別嘅連合,已經自己識埋班。我地應該要諗,將資源放響更有需要嘅受眾身上。」

由於我是這兩個計劃的倡導者,我叫停,當然就沒有人有膽反對,加上當年活動如果沒有卓施加持,也肯定不會成功。但今日回想,真不明白,當年我那裡來的勇氣?

2000年4月12日星期三

長幼同步千禧年 - 踏出了解第一步(教統局年度最佳課外活動)

2000412大公報B08
踏出了解第一步 大埔多所中小學學生與長者分享校園生活 月堯

歲月為每一個人都鋪排了不同的足跡﹐一些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在另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一個永恆的夢。對於「幸福不是必然的」這句話﹐曾參與「長幼同步千禧年」活動的幾位中學同學有深刻的體會。

黃德銘﹑李照文﹑李詠詩和余芸芝都是大埔佛教慧遠中學的中六學生。他們聯同二十多位同學上月參加了大埔區議會轄下大埔青年議會組織的「長幼同步千禧年」活動﹐在學校接待了一批長者﹐參觀校園﹑課室和實驗室﹐教他們用電腦﹑做賀咭﹐又到社區中心看看長者們平日的生活﹐圍坐而談﹐講往事﹐說盼望。時間雖短﹐但在這群年輕人面前敞開了的是一個過去不曾知的世界。

老人家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是老人家﹐他們也有自己的童年﹐有自己的年輕時代﹐當時光流逝﹐雙鬢染霜﹐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平時做些什麼﹖日子是否過得沉悶單調﹖對年輕人是否永遠古板嚴肅﹑嘮嘮叨叨﹖想法是否永遠不合時宜﹖
佢地好犀利。

「我想不到原來老人家的生活是這樣豐富多采的。」黃德銘說﹕「我以為他們多是留在家裡﹐或到公園坐坐。當我到了社區中心之後﹐才知道他們經常參加許多有意義的活動﹐那些活動比年輕人還多秔」魔術表演﹑寫毛筆字﹐八十多歲的老人家表演時手腳靈活﹐變魔術毫無破綻﹐說話也風趣幽默﹐「佢秔好犀利﹗」這是四位同學的由衷之言。

余芸芝說﹕「他們不是我們想像中那樣古板。他們會關心我們的生活﹐比如講到學生形象﹐長者們也會認為﹐有些年輕人雖然染得一頭金髮﹐但也未必是『曳仔』。」

可反省不足
幾位同學都發覺﹐老人家們很喜歡表達自己的意見﹐有獨特的見解之餘還很執著。參加這個活動後各人都十分明白和體諒。「他們很少接觸年輕人的機會﹐平時也很少年輕人主動找他們交談﹐所以﹐這次大家可以坐在一起分享﹐他們都覺得很開心﹐把自己想講的都講出來﹐我們會耐心地聽。他們不但喜歡發表意見﹐也很希望知道我們的生活﹐如他們會問我們如何看待功課壓力和家庭壓力﹐和父母溝通有什麼問題﹐學校生活是否開心。」

「代溝」一詞經常見於人們之口﹐但參加活動的中學生卻從長者們活躍主動的性格中反省到自己的不足。黃德銘認為﹐其實很多青少年因為不熟悉老人家的生活﹐因此不懂得如何與長者溝通秔「年輕人之間的話題常常離不開時尚潮流﹐所以﹐大家都認為老人家想的一定不合時宜了。其實﹐這裡可以看到年輕人更容易把自己收起來﹐不能和長者溝通事實上只是不懂得如何與陌生人溝通。」他說﹕「如果遇到熟朋友時可以無所不談﹐但遇到陌生人就不知所措﹐這是對自己缺乏自信的表現。」

她對我笑了
李詠詩對黃德銘的看法也深有同感。因為回想起二十多位同學第一次和到訪的長者見面時的情景﹐各人的表情的確是不知如何是好秔「我們常說要多溝通﹐但首先應該是多接觸﹐接觸多了﹐就會知道如何表達﹐才能做到互相了解秔」詠詩承認﹐很多年輕人﹐當然也包括自己﹐都是很被動的。就如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若不是機會放在自己的面前﹐那是絕對不會首先踏出自己的第一步秔「如果沒有機會的話﹐就更加未必去關心﹑去了解。人長大了﹐對很多事都有了顧忌﹐顧慮多了﹐要做一件事時也會想很久才講得出口。」

從幾位同學的經驗中可以看到﹐他們也渴望接觸更多的人和事﹐渴望了解與自己不同的或相同的人﹐然而最終只能局限在自己的家﹑學校和球場﹐這只因為沒有一個把他們與這些人和事相連起來的媒介。大家生活在同一個社區﹐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屋秔﹐熟悉的面孔﹐但往往擦肩而過﹐不留一點痕跡。

「那天放學﹐我看到了在參加活動時認識的一位婆婆﹐她到街市買秔。她也見到我後﹐對著我笑了秔」李照文高興地說。



2000年4月11日星期二

長幼同步千禧年 - 要主動表達關心(教統局年度最佳課外活動)

從前的我,由於身為議會主席,因此我經常「巡區」,直至最前我回到大埔,仍有街坊以為我一直是議員,而與我打招呼時,破口而出:「葉議員,巡區呀?你真係勤力。」當年,我巡區的時候,發現很多‘老友記’座在中小學門外,我以為他們是在等待孫兒放學。細問之下,他們才和盤托出,是因為戰亂,一輩子也沒有機會到學校念書。所以在校門外觀看學生上課,在操場玩樂,便代入成為自己,以解平生安慰。

我聽後我中非常難過,在那個收生爆滿的年代,學校是除了監獄以外,最保衛森嚴的地方。我遂在大埔六條公共屋村,每村物色一所長者服務機構,一所中、小學;進行配對;利用學校暑假前的試後活動周,讓長幼一同上課。那時的畫面真的很有趣,老友記們真的準時得令人害怕,那時一位同學是小六學生,他隔離的同學是一位80歲的婆婆,一同起立大叫:老師早晨,情景我仍然在目。

三堂課程以後,我們為各老友記,學生舉行畢業禮,還記得有一位婆婆上台接受證書時,緊握我的手,任由保安員驅趕也不願到台下就座。我著令保安員退下,讓婆婆向我表達心聲:她說:「好多謝你!我今年80幾歲,我終於識寫自己個名,我去銀行提款時,唔洗用圖章喇!嗚嗚~~~」就是這種鼓勵,我在翌年再大力推動相關融合活動,年續三年,在區內廣受好評,但三年之後,我在議會上主動提議取消這個活動。何解?

因我認為區議會是倡導者角色,既然區內各機構已經懂得自行配對,提倡共融。我們便應該功成身退,再針對其他有需要的群眾,提出更創新的社區關愛活動。這種先立後破,大捨大得,從不抱殘守缺的信念,亦令我後期願意毅然放下大埔,另覓新天地。

2000411大公報B03
要主動表達關心 大埔多所中小學學生與長者分享校園生活 月堯

每到中小學校上學放學時間﹐學生﹑家長﹐接接送送熱熱鬧鬧。然而﹐當喧鬧過去﹐或許細心的人會注意到﹐還有不少人在學校附近若有所待﹐或悠閒地探視﹐或久久地凝望……

注意到學校門前這些細微之處的人﹐是大埔區議會轄下的大埔青年議會。在區議會社會服務委員會老人服務工作小組的組織下﹐一個「長幼同步千禧年」的活動剛於上月完成﹐二十多位老人家得以藉著這個活動﹐開開心心地來到學校的課室裡﹐與兒孫輩的孩童分享學校生活。不過﹐與其說這是給予長者一個重溫校園生活的機會﹐不如說能夠令學生們親身領受長者的關懷﹐了解長者的生活。
大家同上一節課

「我們不是在幫老人家﹐而是在幫自己秔」在大埔梁省德學校讀六年級的湛穎詩是這樣想的。

這項「長幼同步」計劃在多所中學和小學進行﹐活動共有四部分﹐包括長者在學校上課時間到校探訪﹐與學生一起上同一節課﹔長者與學生進行交流活動﹐由長者分享人生經驗或教授自己獨特的技巧﹔學生也會教導長者製作小手工或使用電腦﹔在最後的嘉許禮上﹐長者和學生聯歡之餘還派出代表到醫院探訪病人及送贈自製小手工禮物。

「第一次看見婆婆來到學校﹐我覺得她們很和靄可親秔」大埔官立小學六年級學生劉穎鈺說﹕「初初我以為她們什麼也做不來﹐但是原來她們都『好叻』秔就像她們以前從來沒有玩過電腦﹐後來一教就懂得了﹔還有﹐她們教我們做體操﹐我們以為很容易﹐誰知做起來很難﹐有時還會站不穩﹐婆婆就不會跌﹐還鼓勵我們不要怕秔」

能了解彼此生活
穎鈺說﹐能參加這個活動很開心﹐因為能接觸到老人家﹐能和他們一起交談﹐可以了解到他們的生活﹐令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不要認為六年級的小學生對學校安排的課外活動都是抱著被動的態度﹐同在梁省德學校唸六年級的陳嘉文就有自己的想法秔「我家裡沒有老人家﹐這些活動﹐可以令我學到如何與公公婆婆相處秔」

三位六年級同學都覺得﹐以前感覺老人家不好玩也不會樂意和自己玩﹐但在活動中雖然大家接觸的時間短﹐但從老人家身上也學習到很多東西。陳嘉文表示﹕「應該多些主動表達自己的關心﹐如對待父母﹐在他們放工回家時送上自己的問候﹐問一下他們是否辛苦﹐現在我懂得應該這樣做秔」湛穎詩認為﹕「上街晚了回家﹐要主動打電話給媽媽﹔媽媽總是怕我上學放學時亂過馬路﹐現在我懂得親口對她說我不會這樣做﹐讓爸爸媽媽放心。」劉穎鈺說﹕「現在每天上學時﹐我會對媽媽說不用擔心﹐我自己會一切小心。」

向自己的父母講一些貼心的話﹐並不是長者們要求這些小學生做的﹐而是小朋友們通過與長者一起交談時﹐了解到他們的生活﹐感受到他們的心聲﹐從而在幼小的心靈中也有所反省和領悟。難怪這三位同學的老師都說﹕「覺得她們長大了好多秔」

自己也可以幫人
大埔梁省德小學活動老師鄔智敏表示﹐參加活動的同學都很乖﹐和老人家一起相處的過程很融洽﹑很開心﹐這是一個互相幫助的過程秔「與陌生人交談﹐一起做手工﹐在這些活動裡﹐他們學習到關心別人﹐這是很大的收穫秔」

大埔官小的傅遠芳老師也說﹐因為要準備和老人家一起玩的活動﹐所以預先要讓同學學習做電腦卡片的軟件﹐所有同學都很用心﹐願意花時間去學﹐連小息也顧不得去玩了。「和婆婆們在一起時﹐同學們都很主動耐心地教婆婆怎樣做﹐後來他們對我說﹐原來自己也可以幫助人﹐學到的東西都是有用的

傅老師認為﹐同學們的良好表現也令長者們覺得很開心﹐而且譆他們「又乖又叻」秔「得到別人的譆賞是會很高興的﹐所以很希望學校和同學多參加這些活動﹐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