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5日星期六

2021年12月25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八集》熊俊碩 (香港大中華中小企業商會青年委員會主委) ﹑黃浩鈞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青年委員會候任主席):消費市道:大寒還是立春?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89947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pWYJQIrMaI

本集簡介:

今年10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超過300億,較去年同期升12%,亦已連升9個月。政府發言人指,經濟復蘇穩健,只要疫情繼續受控,就業和收入情況改善,加上第二期消費券帶動消費氣氛,帶動零售業,電器及耐用消費品是銷售的火車頭,為全面經濟復蘇增強基礎。

不過,政府控制疫情的措施,和經濟復蘇的願景,似乎互相矛盾。五月以來,香港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一直在單位數徘徊,(而近數月,確診大部分都是輸入個案),但政府繼續把防疫措施收緊。上星期開始,食肆、健身室、酒吧等地方消費,及今個星期開幕的工展會,都必須使用安心出行,工展會人數上限都有限制,是場所容納量的一半。這些防疫措施,對消費市道造成什麼影響?

旅客是疫情爆發前,香港的其中一條主要命脈,不過有專家明言,未來與內地及海外通關,病毒進入社區及引起爆發機會高,要推高疫苗接種率及安排市民盡快接種第三針。言猶在耳,便有消息傳出,預計今年年底前可與內地通關,每日有約3,000個名額。

不過,外界有聲音指,政府對內地寬鬆,對外國相對嚴厲,即使是商務旅客,大部分也要隔離1421日,更加未有通關時間表。有外國商業團體警告,香港檢疫制度過於嚴格,將會危及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地位。10月份的民意調查發現,有近一半的主要國際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考慮將員工或某部份職能撤出香港。目前無法與外國通關,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又有暗湧,若失去了這些高消費的外國商務旅客,會對香港的消費市道及出口造成甚麼影響?

究竟政府要做甚麼去維持香港消費市道呢?防疫與經濟之間,存在矛盾時,究底該如何選擇呢?中小企創新自救又如何?今集請來香港大中華中小企業商會青年委員會主委 熊俊碩,以及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青年委員會候任主席 黃浩鈞,跟我們一起談談。


2021年12月24日星期五

2021年12月22日 - 四大公投國民黨撞到頭破血流

網址及刊文:https://www.thestandnews.com/%E5%8F%B0%E7%81%A3/%E5%9B%9B%E5%A4%A7%E5%85%AC%E6%8A%95%E5%9C%8B%E6%B0%91%E9%BB%A8%E6%92%9E%E5%88%B0%E9%A0%AD%E7%A0%B4%E8%A1%80%E6%B5%81

早前,台灣進行了全民公投,當中包含「重啟核四」、「反萊豬(含瘦肉精豬肉進口)」、「公投綁大選」及「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三接)遷建」的四大公投。投票前夕,不少評論指出民進黨主張的四個不同意,全面否決四大公投;與國民黨的四個同意,形成強烈的對立。有接近三成選民在公投前還未表態,和藍綠政治對決的情況下,公投案有機會出現兩個同意,就是反萊豬和三接遷離;另外兩個就不同意。可是在18號晚上,民進黨已經篤定打出全壘打,四個不同意得到完勝;結果令筆者也感到錯諤,連最具爭議的反萊豬,國民黨在也無法取得一城,這除了印證了早前筆者所說:立倫無力回藍天。

其實,自2004年開始,不足20年之內,台灣的公投項目已經有 20 項;加上 2017 年修例 ,公投門檻大幅降低之後,導致接近人人可以提出公投,特別是政治人物,例如這次公投中,反萊豬和公投綁大選,分別就是由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和江啟臣提出。所以,台灣民眾對公投的操作已經是習以為常。

 

四大公投讓表態政治行為發酵

由於公投案過於容易提出,不禁讓人懷疑議案的必要性,還是政黨政治的操弄?如果我們細看這次公投的項目,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不少議題,在台灣早已討論過,並且形成了一定的共識,公投議題就變成了一種,重新表態的表態政治行為。我們嘗試逐項拆解一下,便會發現就算台灣民眾害怕缺電,可是對耗了20年,花了3000億新台幣的核四,早就覺得算了吧!至於三接遷建,蔡英文政府除了提出了既可供電,也可解決生態問題的方案外;更重要的是,台灣民眾很清楚,以台積電為領頭羊的晶片出口產業,是台灣的護國神山。如果桃園市無法保障新竹科學園、及內湖科學園有穩定的電力供應,台灣是形同自毀長城。

而公投綁大選是最司馬昭之心的一項。因為這個很明顯就是為在野黨,製造選舉彈藥的理由。雖然,台灣民眾對活在選舉中,已經早生厭倦。2018年的十大公投也的確很混亂。公投綁大選表面上是最省錢,也有效的方法。可是,我們忘記了,如果公投綁大選,參選人的政見,極有可能只打公投牌,而不打政綱,結果就是失焦選了公投代表出來,而不是議員。我們更不要忘記,台灣民眾對得來不易的民主政體,所賦予的公民平等政治參與權利是非常執著的。所以就算多了一天投票日,也是讓世界看到台灣,民主政體的可貴之處。

至於,所謂最具爭議性的反萊豬,就更加是攪笑!因為萊豬根本就違反了台灣民眾的生活習慣。筆者相信售價比較便宜的冰鮮萊豬,對低收入群眾來說,還是有吸引力的。而且政府對社會上最弱勢的群體,也應該要有適當的保障,否則就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可是在台灣,普遍民眾還是喜歡吃,在屠房現殺,馬上送到菜市場的溫體豬肉;只有極高級的食材,例如:松阪牛、藍旗金槍魚、鹿兒島六白黑豚等,他們才會接受是冰鮮的。加上,台灣本身的豬肉生產量非常高,2019年產量達85萬公噸,自供率達93%2020年豬肉主要出口的地方,原來就是香港,有1759公噸,佔整體出口的47%。可見,台灣民眾在生活習慣與產值足以應付需求,還可以出口的情況下,根本就沒有需要去吃萊豬,也沒必要去爭拗這個議題。

筆者相信上述的分析,在民智極高的台灣,大部份群眾都會看到差不多的狀況。這就解釋了公投議題,其實在公民社會已經有了一定的群眾共識,並不是一定要透公投得出結論。所以這次公投,才會回歸到政治表態行為,並被形容為2022九合一選舉前哨戰。我們從「四個同意」和「四個不同意」的各組票數出奇地接近,便知道是藍綠各自在進行政治動員。關鍵在這個過程,國民黨把自己落後於形勢,已經跑不動的問題,進一步暴露了出來。

 

國民黨一子行錯四步棋

四大公投,最少有兩項開打的是國民黨,結果卻是全部槓龜。首先,從搏弈的角度分析,執政民進黨理論上是守勢;可是這次公投,卻讓他們有得到了全黨舒筋活絡的機會。2020年台灣大選,民進黨雖然已經得到了全面執政的機會。可是,2018年的韓流,令民進黨在九合一大選中慘敗,執政縣市銳減到只有6席,得票率剩下39 %。這對蔡英文來說,永遠是心中一根刺,也是由中央到地方,全面執政的一面缺塊。全台公投,正好讓民進黨知道藍綠陣營,在各縣市的動員情況和民心取向是否已出現變化?

例如在重奪高雄市執政權,民進黨籍的陳琪邁不負眾望,「四個不同意」都開出57萬票,遙遙領先同意票的20萬,陳琪邁拼連任市長,應該是沒有懸念。屏東的潘孟安也打出全壘打,令蔡英文面上貼金之餘,也反應南部民進黨地盤,實在是固若金湯。而民進黨失落了的台中市,在國民黨籍盧秀燕市長的護城下,就只剩公投綁大選是同意票數大於不同意,其他三項也是不同意票數大於同意。明顯,林佳龍再拼2022不是夢。這樣民進黨心裡就有個底,明年台中變天,六都之中,最少佔了一半是綠地,是大大有利地方行政。

而藍營執政的縣市中,即使已經頒下了動員令,彰化縣、雲林縣、嘉義市以及宜蘭縣,竟然都投出四個不同意結局。其後便傳出,蔡英文政府有意推動「雲嘉嘉」合拼升格為直轄市。這種升格看似回應地方發展需要,實際上是見縫插針。要知道三個縣市首長,減為只有一個市長,以國民黨內鬥內行的黨格,必然再次禍起蕭牆。

 

國民黨還是靠小馬哥

地方執政根基開始動搖以外,民進黨在這次公投中,是鼓勵新生代百花齊放,真的做到了五光十色,以他們的勁,去拉抬投票率,例如:電火球蘇晶貞女兒蘇巧慧、在台中參與補選的林靜儀,以至在雲林、台大宣講的林飛帆,都令人有充滿活力的感覺。相反,國民黨還是靠小馬哥 - 馬英九在跑行程,筆者看到也為這匹老馬感到難過。更無奈的一點是,小馬哥在網絡年代難以發揮漣漪效應,特別是針對青年群眾,實在無法建立起共同語言。相反,好像雞排妹鄭家純、電影《瀑布》音樂製作人盧律銘、爵爵 & 貓叔、我要討厭你五分鐘等數十位KOL、網紅在民進黨《台灣隊》的號召下,一面倒傾向支持四個不同意。他們不用說話,就是氣牆,就已經跟年青選民非常接近。這點是國民黨,到現在也望塵莫及的。

還有最致命一點,就是國民黨的形象問題,如果我們認定了這次公投,只是一次重新表態的表態政治行為,在講求平衡、監督的台灣,為什麼民眾仍然容許民進黨完勝呢?答案就是國民黨越來越像中共的代言人。所以,得票永遠就只能守著基本盤。過去數次選舉,台灣也出現「票投國民黨、台灣變香港」、「一票不投國民黨」的文宣,可是到現在,國民黨不但沒有辦法扭轉這個糟透的形象,而且還要不斷深入民心。

例如朱立倫在2021年第十三屆海峽論壇視像發言時表示,兩岸關係應該力推,六大民間社會交流,當中就包括了商業。可是他好像忘記了台灣的鳳梨、釋迦、蓮霧已經進不了大陸,遠東集團又被指支持台獨,而剛剛被重罰超過20億新台幣;這種選擇性商業交流,不就是叫台灣民眾接受大陸的養、套、殺嗎?更諷刺的是,由國民黨立委林為洲提出的反萊豬,本身就是與擴大台灣對外貿易交流,有潛在衝突。國民黨在這個議題上,極難自圓其說,為什麼會重大陸,而輕美日台三方互動和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 的重要性呢?這豈不是自打嘴巴!

還好,在公投結果塵埃落定之後,回鍋首次領軍的朱立倫仍然懂得深深一鞠躬致歉。而不是覺得投票率低謎沒所謂!要知道,在一個高民智的民主社會,民眾是會看清楚政治人物的一舉一動,也會自行作出解讀,而不是在沒有經過科學研證下,便:「你說完善,就是完善!」當然經此一役之後,筆者擔心國民黨在誤判政治議題、蜀中無大將、與新生代互動打結和被扣上中共的代言人的情況下,2022年九合一選舉,他們極有可能真的全面落實在野了!




2021年12月20日星期一

2021年12月18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七集》徐英偉 (民政事務局局長) :從民政到青地:青年發展何去何從?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89946

Youtube 頻道:https://youtu.be/mXuyYcfqC-A

本集簡介:

政府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宣佈成立青年發展委員會,負責加強政府內部的政策統籌工作,從而全面並更有效地研究和討論青年人關注的議題。而民政事務局和青年發展委員會合辦YDC青年大使計劃,旨在物色和培養一批有志在未來成為不同界別的領袖、熱衷服務社會和願意為國家和香港的未來而奮鬥的青年人才。

計劃在十八區舉辦的活動類別繁多,包括社區服務、教育和發展、文化藝術等等。民政事務局指出,自2017年起合辦的內地專題實習計劃,更成功由兩個專題實習項目擴展至現時的七個。可惜受限於疫情,暫時未能前往內地及海外交流和探訪。內地與香港通關在即,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活動,會否特別開放更多健康碼配額予他們回內地呢?

此外,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亦提到將重組民政事務局為青年及地區事務局,加強以地區為本的方法解決地區問題,促進青年發展,同時繼續支援香港青年拓展在內地創業、就業、實習和交流的機會等。在重組後,青地局可以更有效地調配資源,加快上交至立法會審批金錢批核的速度。19年的政治風暴後市民特別是年青人對政府失去信心,政府應如何重建互信呢?體制內需要更多年輕聲音,政府會就新青地局設立更多活動協助青年參與議政嗎?體制外的反對聲音不斷,政府又會不會有更好的渠道加強與青年的溝通呢?讓體制內外的青年對話,會是修補政府與民間關係的方法之一嗎?

民政事務局除了為青年發展委員會的工作提供支援,更與相關的政策局或部門、制服團體及其他青年組織合作,統籌各項青年發展措施。有學校近日要求中一新生加入制服團隊,以訓練學生團隊精神。青地局會參考學校,將做法推廣至全港各間中小學,以配合青地局與六支紀律部隊及兩支輔助部隊加強培育青少年正向思維和守法意識的工作嗎?

20211218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七集》有請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與我們一談青年發展。


2021年12月16日星期四

2021年12月16日 - 彌敦道政交所:台灣公投 四大議題 CHOICES

 


主持:湛國揚

嘉賓:葉振東博士 時事評論員

題目:台灣公投 四大議題 CHOICES

逢星期四 10:00 ~ 11:30 pm

節目重溫:https://youtu.be/pmOLO-NimpU

推薦書籍:北野武《老派》


2021年12月12日星期日

2021年12月12日 - 沙田沙角邨沙角熟食中心5-8號舖《劉萬利咖啡粉麵飯》荔芋扣肉煲

我一直激賞大圍港興做嘅「梅菜扣肉」,已經係客家菜嘅巧手之作;點知沙田圍嘅劉萬利仲勁!佢早上11:00之後,已經開始有晚市小炒;佢嘅「荔芋扣肉煲」,唔止已經係梅菜底,荔芋粉得嚟,仲要先走油等佢修身,再炆,咁就入味得嚟,唔會散曬!勁大煲,連飯、中湯 $85,真係唔知去邊到搵!

講開又講,港興、劉萬利嘅老闆,都係姓劉,都係炆得好一手豬肉客家人。



2021年12月11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六集》熊志權 (香港廁所協會前會長及創會會員)﹑ 龔瑞瓊 (香港廁所協會司庫兼技術主席):總有公廁喺左近?

我這六年,就以一集「公廁」作結!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87067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bSJdhPdOY


本集簡介:

香港廁所協會上月公布「2021年香港最佳公廁」結果,當中堅尼地城士美菲路公廁被評為金獎,而觀塘海濱公園、佐敦覺士道、及西鐵元朗站的公廁,因地面濕滑、有尿垢、積水、沒有清潔員工值班,而被評為「香港最急待改善公廁」。

食環署現時在全港設置約800所公廁,其中近五成公廁設有暢通易達、無分性別的廁所,而僅34%公廁設有免手部觸碰式沖廁系統。香港廁所協會建議增加女性廁間比例,以及提供家庭廁所,在現時食環署的資源條件下究竟是否可行?

申訴專員公署於今年5月發表報告,揭發本港公廁平均每17年才翻新一次,維修保養延誤、巡查時發現公廁不整潔。加上,外判清潔合約,人手非常緊張。為改善公廁衛生狀況,食環署陸續開展「智能公廁系統試行計劃」,監察公廁內空氣質素、廁紙及洗手液等消耗品的使用量。而香港廁所協會更建議公廁提供無線網絡服務。科技可如何升級公廁的服務?應如何善用科技去改良現時公廁的環境?

此外,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調查指出,巿民對政府公廁的觀感較私營商場廁所差的主因是衞生問題,而較受大眾歡迎的是乾淨企理、寬敞舒適、沖廁暢順的私營商場廁所,例如九龍站上蓋的一個商場,廁所內設置空間寬敞的小朋友照顧室,而被香港廁所協會評為「五星級」。食環署未來翻新公廁時,應如何借鑒私營商場的經驗?

20211211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六集》我們請來香港廁所協會前會長及創會會員熊志權、司庫兼技術主席龔瑞瓊,跟我們講述香港公廁的現況。嘉賓有甚麼建議給食環署制定改善公廁服務的政策?又應如何讓市民安心使用公廁?


2021年12月5日星期日

2021年12月4日 - 新時代的庚子事變一觸即發


網址及刊文:https://www.thestandnews.com/%E5%8F%B0%E7%81%A3/%E5%8F%B0%E6%B5%B7%E9%99%B7%E9%98%B1%E6%96%B0%E6%99%82%E4%BB%A3%E7%9A%84%E5%BA%9A%E5%AD%90%E4%BA%8B%E8%AE%8A%E4%B8%80%E8%A7%B8%E5%8D%B3%E7%99%BC

上月初,內地商務部突然發出公告,呼籲民眾儲存糧食等生活必需品,隨即我們便看到內地民眾在政府的呼籲下,把 30 包大米、半隻生豬槓回家過冬的有趣畫面。原因是不少民眾相信,這個呼籲是武統台灣的重要訊號,大家要為國家統一做好生理準備。及後,官方澄清只是天氣不似預期,擔心影響民眾的日常生活,所以才作出溫馨提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隨即報導,根據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全國秋糧收穫接近完成,全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內地糧食產量連續七年保持在 1.3 萬億斤以上。加上根據國家鐵路局資料顯示,截至 2020 8 月,內地鐵路總里程數已達 14.14 萬公里,全球排行第二。四縱四橫的高鐵網亦完成通車。既然如此,若非要武統台灣,在糧食豐收,路通財通之下,筆者實在攪不明白,為什需要溫提民眾呢?

相反,在天然物資匱乏的台灣;民眾除了對內地同胞,熱愛吃豬肉的程度表示驚訝以外;對武統台灣之說,可以用冷感來形容。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在 2021 11 2 日公布的《兩岸軍事危機下的台灣民意》調查顯示,1,075 名受訪者中,有 64.3% 表示,不同意武統台灣會發生,只有 28.1% 表示同意兩岸終有一戰。雖然對比基金會兩年前的同類調查,同意武統台灣會發生的民眾,增加了 12.1 %。但不同意大陸會出兵攻打台灣的民眾,仍然佔明顯多數。加上,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在出席一個智庫論壇時,不但重申美軍絕對有能力捍衛台灣,更表示,中國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即 6 24 個月內以武力攻佔台灣。反觀,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像會議時,就台海局勢只擱下了「玩火者、必自焚」的重話;語音剛落,美國便以台灣名義邀請蔡英文政府,派代表出席世界民主峰會,作為回禮。根據中共的執政原則,雖然是會不惜代價捍衛主權;但明顯在台海的問題上,暫時只會讓他繼續緊張,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著實較低。

 

民主選舉的滋潤

既然台灣民眾在客觀的事實之下,對武統之說如此無感,為什麼跨年齡層,當聽到解放軍可能犯台時,還會喊出:「要打,就快打」的氣話呢?要知道,台灣的新生代,特別是 2000 年後,政黨首次輪替前後出生的年青人,他們本來就沒有「兩岸是一家」的包袱,在他們眼中,武統台灣與侵略無異。難道是他們活膩了嗎?

首先,在有民主普選的台灣,民眾本身就是不好戰,因為民主選舉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要透過和平非暴力的方式,去解決公共管治上的問題。在這種天下為公的文化浸淫之下,台灣民眾不可能會期待戰爭發生。還記得 2000 年台灣首次變天,2004 年國民黨籍的連戰,僅以不足三萬票敗於陳水扁,與總統大位擦身而過。當時,各界都擔心台灣會出現軍事政變;但結果是,翌日早上我們繼續可以,在肩摩轂擊的忠孝西路如常上班上學。其次,民主選舉的投票權利,是一種鼓勵選民,進行自我質問的理性選擇行為。而理性選擇最根本的假設,就是個人利益可以極大化。那一死以謝天下,很多時候都是非理性行為。所以,台灣民眾並非急不及待兩岸爆發戰爭,而是知道台灣成了大陸的藥引,很有可能觸發多一次,新義和團惡鬥新八國聯軍的庚子事變。

 

台灣成為了「爆」華藥引

中美角力、修昔底德陷阱在特朗普年代已經甚囂塵上。然而當時的緊張關係,在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之下,是清晰的二元對立。相反,在拜登年代的 American is back,不單是美國回來了那麼簡單,而是美國在全球政治與經濟上,對付中國的合縱連橫新布局。去年,筆者在 2020 9 4 日發表的《台捷互動:世界有可能走向中國的中心嗎?》一文中已經指出,台灣有可能觸動小國生態圈的發展,現在台灣與立陶宛如膠似漆、波羅的海三國與歐盟緊隨其後;台灣正好就成了美國在歐洲的大媒人。過程中,台灣又享受著「被台獨」的肯定(詳見:葉振東(20201113日)。〈黃袍加身:中美夾縫下的「被台獨」〉。《立場新聞》)這就解釋了台美穩如磐石的關係,是家家有求的自然結果。

所以,在習近平眼中的以台制華,在美國眼中卻是以台「爆」華。而中國外交部引述的「對話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則反映了中美都是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原因是,我們客觀分析中美的情況,不難發現兩國都面臨,爭霸天下,手執牛耳的黃金機會。所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誰主浮沉,就在今天。我們先談談中國,現時是唯一一次機會可以超越美國,證明專制政權產生的行政制度優勢,遠較資本主義及民主制度為好。


中美爭霸的兩個唯一

美國自伊拉克戰爭,連年窮兵黷武,導致國庫空虛;後來房貸爆破,導致全球金融海嘯,造就了中國外交上可以有所作為。接著的量化寬鬆,造成貨幣貶值,資產泡沫形成。加上新冠肺炎的打擊,美國的經濟長期不振。任何政權都知道,民心不穩、民生不安;換回來的就只有政治災難。中國的龐大的市場,正好為美國提供大量就業基會,特別是對民主黨的支持者來說,更加是求之不得。所以中國若是把握拜登政府這根軟肋,讓民主政府向專制政權的市場低頭,民主黨的執政壓力便會很大。所以,拜登在與習近平視像會議之前,不足 12 小時內簽署 1.2 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法案,重點向各州和地方政府分配公路、橋樑等基礎建設資金,擴大美國寬頻網路覆蓋率,創造全美大量就業機會。就是避免在經貿議題上仰中國鼻息,以示無後顧之憂。而中國倡議的中美經貿合作是互利雙贏,有可能是讓美國在力用中國的過程中,奪去民主制度的光環!

相反,在老美的眼中,中國現時也陷於外強中乾的局面;房地產泡沫幾近爆破、能源不穩、食物不均,雙循環速度不如高鐵,中銀消費金融聯合時代數據剛發佈的《當代青年消費報告》更顯示,有 86.6%90 後」背負著不同的債務。而戰狼外交,令戰鬥民族俄羅斯也敬而遠之,但同一時間「強起來」之說高唱入雲,民族主義沒有最極端,只有更極端。只要出現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雖然現時仍是停留在網軍階段,但這種非理性的情緒表達,是極易失控。所以,現在只要美國有借口令中國陷入內亂,那便是以最低的成本地,打跨中共政權的唯一機會。

中美之間的「唯一」對對方來說都是心照不宣,而從搏弈的角度分析,就是要引蛇出洞,設局令對方先行錯棋。這一點,中共在制度主義之下,人治的彈性極強,但制度的彈性卻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加上缺乏民主選舉與戰爭經驗,所謂奇正用兵之道,鮮有所聞。當習近平要求解放軍「隨時能戰」的時候,從辦證法的角度理解,就是現在大概不是隨時能戰吧!若要引蛇出洞,台灣對中國來說,自然就是最佳的陷阱。

國之一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指標;回顧鄧公朱總的實用主義,名字上統一,便已經完成了歷史任務。但現在大陸追求的統一,是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生活習慣高度類近的全面管治。加上完善後的一國兩制,筆者相信更難令到台灣民眾接受。而台灣民眾,以至藍綠兩大陣營又極清楚;在統一的假設下,兩岸實力極不對等,中共在面對內地各省市的壓力之下,是極難確保台灣的民主制度。就是這種風馬牛不及的狀況,造成武統台灣看似成了唯一選項。


表態政治行為下的自我實踐

關鍵是什麼時候武統?從中共的角度,當然是戰之必勝的時候,那明顯就不是現在了!而在台灣的角度,反而應該是當下。我們試回想,蔡英文政府有任何舉動,內地的國台辦、外交部都習慣在「表一個態」的思維下,馬上回應,並且十居其九都指責為分裂國家行為。然而,這種表態對台灣民眾來說,早就變成了金門炮戰 2.0。相反,內地的民眾,卻天天被官媒鼓舞著,認為要盡早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習慣民主選舉的台灣政治人物,自然就知道,只要不停打貌似台獨的咀炮,內地民眾在官媒的表態政治行為下,就越要求急統武統;而中共越多表態,在民情如火之下,又變相自我實踐,不得不把武統台灣提上日程;當內地民眾的愛國狂熱,需要得到發洩的時候,難以控制的新義和團便是這樣煉成的。

內亂的陷阱以外,現在中共武統台灣,對外也極有可能陷入戰不能勝的困境,台灣便可以一勞永逸解決中共威脅。我們從美國在南海六國軍演、美日澳印聯合軍演,美國的東方之盾越來越堅固,而且軍演地方是在中國外海兩個不同地方,聯合指揮能力與機動性一如戰備狀態。日前,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更指出:「台灣的緊急情況就是日本的緊急情況,這也是日美同盟的緊急情況。北京方面尤其是習近平主席,對此事不應有任何錯誤理解。」即如果中共現在要攻佔台灣,在美台安保之下,美日便有借口與盟軍,後發者制人。中國不但是要面對一場地域性世界大戰,而且是多邊進攻的新八國聯軍。

加上,中國與印度的邊境長期緊張,中國明顯就有後顧之憂;俄羅斯的野望又在烏克蘭。普京總統在10月下旬更表示,俄中沒有建立任何封閉的軍事集團,將來也沒有建立這一集團的目標。即一旦開戰,俄爹將不會是中國的後盾,中共攻佔台灣不成,反而會引狼入室,與打著民族主義旗號的新義和團決一死戰。中國萬一陷入內憂外患,不但中共的政治安全不知從何說起,列強所得到的政治經濟上好處,也是難以估計的。要知道中國這塊肥肉,過去一百年,都一直是引人垂涎的。

或者有人會認為筆者是危言聳聽,覺得強起來的中國,是不會墮入台灣的圈套,落得自戕的下場,因為中國還有胡叼盤,經常作出精闢的溫提。而作為一名希望統一的中國人,我也不願庚子事變復刻版發生。那當下內地的國台辦、外交部可以如何自處呢?就是在台灣的問題上,避免立場無限 loop!他們對台獨分裂力量的深惡痛絕,已經是有呼吸都知道。中共若是不停表一個態,為表態而表態。不但成了台獨力量的最強助攻,令他們得到保衛台灣的執政光環以外,還會陷入自我實踐,逼著要急統台灣的困境。既然我們認為國際是多元,是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那又為何不平常心一點,容得下一點雜音呢?要知道「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講同一說話;而是一百個人,有一百句不同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吧!




2021年12月4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五集》傅健慈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副主席、法學教授):國家憲法日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87046

Youtube頻道:https://youtu.be/sWbHEepBCkM

本集簡介:

201411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通過將今日,124日訂為國家憲法日,國家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活動。

日前,教育局宣布為全港小學教師,推出《憲法》及《基本法》網上課程,完成11個單元,並在網上評估考獲70%或以上成績的老師,可獲發證書。教育局亦要求,全港中小學要為學生舉辦相關活動,指出沒有憲法這個根和源,就沒有香港特區,期望學生成為愛國愛港的未來社會棟樑。

翻查資料,過去數年,香港政府都有在國家憲法日舉行座談會。上年是以憲法與國家安全為主題,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當時指,香港要堅持愛國者治港,形容有參選和當選人,公開宣揚港獨,不符合愛國者治港的憲制要求。

距離立法會選舉不足三星期,有人估計,今年的「國家憲法日」,會提高社會憲法意識、加強憲法教育為基礎,當中可能會提及「愛國者治港」,呼籲市民踴躍投票,選出可維護國家憲法秩序的人士進入立法會。

「愛」是從心出發。不過,國家憲法日舉辦多年,成效如何呢?是否真的如教育局所講,培養到愛國愛港的未來社會棟樑呢?尊重憲法,愛護國家,有沒有可能教得到呢?

今集請來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副主席兼法學教授傅健慈,跟我們一起談談。


2021年12月5日 - 那年初冬,我終於登上了大東山

 

2021年11月29日星期一

2021年11月27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四集》何來 (動物生命糾察隊創辦人) :活在同一屋簷下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85893

Youtube 頻道:https://youtu.be/CnxGVgHm5uk

本集簡介:

本月初,一名輔警執勤時,遭野豬襲擊,腿部大量出血。漁護署其後,將對待野豬的策略,由過往的絕育及遷移,變成捕捉及人道毀滅於市區出沒的野豬。漁護署之後用食物餌誘,在深灣道捕捉野豬,七頭有大有小的野豬,當場被擊斃。

事件引起多個動物團體反響,部分批評署方未有使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便直接獵殺野豬。用食物引誘再捕殺,更是卑劣手法。多個團體發起聯署,促請漁護署收回「人道毀滅」野豬政策,有超過7萬人參與。

另一方面,漁護署在回應一名9歲小四學生的信時指出,野豬並非完全無害,部分野豬,在日間經常出沒,接近人類,並非牠們的本性習慣,不應錯誤以為,這是與牠們共存之道。而「將牠們送回家中」的建議已努力嘗試幾年,至今不能不改用更果斷方法。

署長梁肇輝強調,處理野生動物與人之間的衝突時,很多時夾雜理性科學分析及感性的想法,需要取得平衡,並非「一刀切」,措施只針對市區的野豬出沒黑點,不會影響郊野環境的野豬。他表示有需要用食物誘捕,將野豬引至可控制的範圍,再施放麻醉槍,能有效捕捉野豬及確保附近市民安全。

不過上一次的深灣道捕捉行動,是以麵包引誘野豬下山再捕殺,並非獵殺在市區出現的野豬,這又是否符合人道主義?又是否符合署長所說呢?

人類與原生動物有衝突並不罕見。水牛撞倒小童﹑馬騮衝入民居﹑搶食物等,事件發生後,往往歸咎於動物。但究竟是動物騷擾我們,還是人類侵佔他們的領土?我們在保育和發展之間又應該如何取得平衡?

2021年11月27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四》集我們請來動物生命糾察隊創辦人何來,和我們一起探討,同一屋簷下,人與動物應如何共融?


2021年11月27日 - Volfas Engelman Baltic Porter & Pasaulio Skoniai IPA

 一邊聽金馬頒獎,一邊為時代革命、濁水漂流喝彩。所以一次過試曬兩款OK新推北歐啤酒。來自波羅的海嘅IPA,的確有濃濃嘅英倫風。Baltic Porter 有德國嘅香烤甜味!側面反映,波羅的海之路嘅200萬人練,響冷戰前後,係點吸收兩種不同意識形態嘅影響。



2021年11月21日星期日

2021年11月20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三集》陳幸明 ﹑方悅平 (警務處刑事部支援科家庭衝突及性暴力政策組高級督察) :誰來愛我?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84591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2cOd0t_6E

本集簡介:

一名22 個月大的女嬰, 被一對同居男女虐待致死,高等法院早前判囚各人 5 4 個月。判詞中最引人反思的是,法官黃崇厚判刑時表示,控方無檢控被告更嚴重罪名,可能是基於證據不足;而虐兒罪最高刑罰是監禁10年,這類罪行無判刑指引。換句話說,現時的刑罰有可能無法有效阻止虐兒發生。

同一時間,警方今年首三季接獲871宗虐待兒童案件,較去年同期增近七成,當中超過四百宗涉及身體虐待及性侵犯,近兩成受虐兒童為五歲或以下,情況令人憂慮。虐兒問題應如何正視和解決?

警方發現在虐兒案件中,身體虐待案增近七成。疫情導致父母與子女在家相處時間增加,加上家庭經濟壓力影響父母情緒,子女可能成為發洩情緒對像。同時,性罪行亦增加超過六成,三成個案涉及網上交友,再在公眾地方對兒童猥褻侵犯。兒童在侵犯者面前顯得無助,究竟如何幫助他們?

警方指出,由於施虐者多為受害兒童信任的人,受害者在舉報過程中感到掙扎,延遲報案或放棄追究皆十分常見。 向小朋友取證時,警方要兼顧調查及兒童的情緒,避免兒童受到「二次傷害」,增加揭發和調查難度。警方和大眾應如何合作,提升保護兒童意識,以遏止虐兒罪案的發生?

另一方面,警方展開「童行同心」保護兒童計劃,包括推出一站式分年齡層多功能應用程式,指導511歲兒童於有需要時求助。「開合跳挑戰短片比賽」是計劃焦點之一,宣揚保護兒童訊息及提升親子關係,這些活動又如何達到成效?

今集我們請來警務處刑事部支援科家庭衝突及性暴力政策組高級督察 陳幸明和方悅平,跟我們一起探討預防虐兒的政策。現行策略有何不足?面對著種種的虐兒個案,社會各界可以做甚麼去保護受虐待的兒童?

 

2021年11月13日星期六

2021年11月14日 - Good old days~ 瞧潮香港60+嶺南趙少昂

2021年11月13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二集》周子恩 (資深輔導主任):聽聽心底話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82907

Youtube:https://youtu.be/f_Ho5lnOT6s

本集簡介:

開學兩個月,已經有多宗學童自殺事件,當中包括八歲學生。翻查資料,2017 2019兩年,每年有多於30宗的學童自殺,大部份是中學生至和大專生。不過最近兩年,也有小學生自殺。是甚麼令本應天真爛漫的小孩子走上絕路?

教育局上月發信,指局方對事件表示難過,希望與學校攜手加強預防工作,竭力防止學童自殺事件再次發生,又希望學校加強學生精神健康。教育局建議,除了透過推廣正面訊息之外,學校應舉辦合適的精神健康活動,鼓勵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壓力和困難,有難題時,主動求助。

教育局又形容,教師是識別和幫助高危學生的關鍵,希望校方能夠提升教師的警覺性,令教師可以築起安全網,做好「守門人」的角色。同時提醒,學校應安排校本教育心理學家為到學校分享,令老師可以掌握有關知識和技巧,幫助有需要的師生。

但到底學生的壓力來源是甚麼?疫情令不少學校都轉用網上教學,老師和學生之間,是否有足夠的信任,去分享私人煩惱?教育局似乎把學生傷害自己的責任,推向老師身上,這樣是否公平?如果要各方面都關注學童心理健康,傳媒又有沒有角色?另外,老師的輔導訓練是否足夠?學生不幸離世,會為校園帶來甚麼影響?教育局有什麼危機處理措施,去幫助他們面對失去朋友或學生的傷痛?

今集請來資深輔導主任周子恩,和我們一起談談。


2021年11月11日星期四

2021年11月6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一集》梁榮武 (天文台前助理台長、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風。變幻莫測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聲聽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81532

Youtube 頻道:https://youtu.be/0hOJaWO7YVk


本集簡介:

上月本港接連受颱風獅子山及圓規影響,雖然天文台兩次均有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卻遭到市民批評,指發出警告信號的時間太遲,市民已經在上班上學的途中,失去警示作用。而在獅子山襲港期間,有14人受傷,更有一名女工傷重不治,令市民質疑天文台的懸掛機制是否合理。

而颱風「獅子山」襲港期間,天文台在改發三號信號決定上,六度改口,最後到第二天凌晨才正式改發三號;另外,天文台早上1145分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市民又質疑天文台遲發。天文台台長鄭楚明解釋,當時雨區在香港急速發展並增強,令本港雨量迅速增加,暴雨警告信號提早於達標前十數分鐘發出,是按照科學數據下提前預警。

不過,1145分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市民大多已經上班上學,是否真的達到預警作用呢?而在發出黑雨之前,全港多區早已出現嚴重水浸,市民出門時十分狼狽,未來應該如何審視整體天氣狀況,提前作出應變措施? 市民批評天文台預測頻頻出錯,影響安排。

除此之外,颱風「獅子山」,天文台並沒有發出一號戒備信號,而是直接發出三號信號,另不少市民感到奇怪。根據天文台資料,烈風或暴風的持續風力需達每小時63117公里,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180公里,且風勢可能持續才能夠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根據以上原則,天文台前助理台長、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翻查獅子山的風力水平,指上月八日的風速沒有任何時段持續達到八號信號的標準,認為當天只掛三號信號合乎科學要求。

梁榮武同意天文台在發放訊息方面有進步空間,但現時的科學能力往往未能準確預測實際數據,在遇上新的資訊和變數後即時作應對才是負責任的作法。

然而即使風力改變,多區水浸、交通癱瘓等問題並非即時恢復如常,政府各部門可否另設機制從實際角度出發,即使改發其他警告信號仍然保持停工停課的安排?

現在有請天文台前助理台長、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和我們談談變幻莫測的風。


2021年11月6日星期六

2021年11月6日 - 以沙田區青年活動委員會副主席身份在《尋找青春的你@SHATIN》啟動禮上致詞全文

 

幫政府宣傳下先,我已經打左兩針疫苗,所以可以除低個口罩,比大家見下我個樣幾秒。

各位年青人午安,我係葉振東:

多謝大家唔介意,邀請一位唔係幾年青嘅我嚟,參與尋找青春的你@SHATIN啟動儀式,其實係你地令我感到光榮。

原先我都想苦練首歌,跳下街舞嚟鼓勵下大家,但諗一諗獻醜不如藏拙,所以都係算喇!

但我發現每一首歌、每一隻舞都係反映緊大家身處嘅時代面貌。

所以響我眼中,係無乜歌,唔可以唱;無乜舞唔可以跳!因為有咁嘅時代,自然有咁嘅歌,有咁嘅舞。

好似今年我聽過柳應廷嘅「神奇之路」、姜BDear My Friend;可能對時下好多香港嘅年青人嚟講,都係幾有共鳴。

同時,歌曲舞蹈,除左係雅俗共賞之外,仲係建立共同語言嘅一種非常好嘅工具。

我記得幾年前我去過波斯尼亞。波斯尼亞響過去幾十年嘅歷史,可以用慘痛嚟形容。我當然唔識波斯尼亞文,亦唔係到到有英文。但當我響舊城,聽到見到當地嘅小朋友響到載歌載舞時,我亦好不自覺咁跟住佢地跳埋一份。

我相信當刻嘅歌、當刻嘅舞,係熟於佢地嘅。所以,今日雖然係個比賽,但香港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最後也是你們的。所以,我想各位年青朋友,大家放膽唱出,大膽跳出熟於你地嘅歌、你地嘅舞,令各位無悔青春。

最後,我再次多謝大家請我嚟,亦多謝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顯徑會所,及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沙田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隊,合辦一個咁有意義嘅活動。

亦要多謝沙田區議會贊助啦!各祝位有個愉快嘅下午,多謝各位。

2021年11月5日星期五

2021年11月5日 - Viña Alcanta Medium Sweet

 果然不出我所料,那份特別的蜜糖花香味,與潮州烏頭,出奇地配合!而且價錢非常便宜,絕對抵飲!



2021年10月31日星期日

2021年10月30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集》招國偉 (公屋聯會總幹事):香港房屋問題你點睇 ?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80365

Youtube頻道:https://youtu.be/fTW3NdMYYnE

本集簡介:

本月六日特首發表《施政報告》,當中提及未來三十年總共有約4100公頃土地供應,包括「明日大嶼願景」和「北部都會區」,而且有超過860公頃棕地可以重新發展作房屋用途。去年亦覓得約330公頃土地於未來十年興建超過三十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並將公私營房屋新供應比例調整至7030。但今年《施政報告》的建議,能否真正解決房屋問題?

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已升至5.8年。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上月受訪表示,期望政府加快公屋流轉,例如免收公屋富戶額外租金,鼓勵他們儲錢購買資助房屋。報告發表後,招國偉隨即期望政府繼續有序地展開舊邨的重建工作,和努力補充興建過渡性房屋的不足,究竟政府要如何 如何 善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及制訂政策,以增加公營房屋供應?

此外,《施政報告》建議分拆運輸及房屋局,讓新設房屋局和負責土地政策的發展局一起理順工作,加快房屋供應。報告發表後,招國偉隨即表示歡迎政府房屋政策的建議,但同時亦希望政府在改劃土地及房屋發展項目上拆牆鬆綁,精簡及壓縮發展的時間,並且期望政府有一個清晰的路線圖及時間表去恢復「三年上樓」承諾。究竟在房屋政策上,政府還有甚麼困難要努力解決?

關注青年住屋聯盟和九十後房屋關注組於本月十七日表示,近四成青年因置業問題而推遲結婚計劃,而過半數受訪者形容在香港置業是「妄想」,於是建議政府增建「中產公屋」及青年宿舍。但覓地建屋需時,組織計劃能否解決青年「上樓」的燃眉之急?

今集我們請來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跟我們一起探討未來香港房屋政策。今年《施政報告》就房屋問題的計劃,有甚麼改善之處?嘉賓有甚麼建議給政府去解決現存房屋問題?又可以做甚麼去讓更多市民盡快得到安樂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