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5日星期日

2020年10月24日 - 《第八十一集》阿康(天水圍社區關注組顧問)、阿乾(天水圍社區關注組成員):【社區工作由「小」做起~~】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12452

Youtube 頻道:https://youtu.be/N9gwFAwjRAo

本集簡介:

喺去年嘅區議會選舉,參選人同當選人嘅平均年齡都創歷史新低,分別只有 40 歲同 38 歲,年輕一代嘅政治參與大大提升。不過,年齡嘅界限可能會比我哋嘅想像更加闊,而家就連只有十三四歲嘅年輕人都可以成立社區關注組,好似區議員咁跟進交通燈、公共衛生同交通等社區議題,而且做得有聲有色。

當中就有「天水圍社區關注組」,組織嘅成員大部份係中小學生,佢哋分別處理組織嘅行政、財政、出版同跟進社區議題各項工作,並同區議員合作,去了解同關心居民嘅需要。例如跟進區內菜檔胡亂擺放貨物同垃圾嘅問題,分別與東主、清潔工人溝通,及後喺議員嘅協助下,向食環署反映情況。另外,組織亦就區內的交通班次與公共設施作視察及提出建議。

但中小學生投入大量心力去社區服務,自然會遇上唔同困難。其一,佢哋欠缺穩定嘅財政資源,要長期投入社區工作會感到莫大嘅財政壓力;另一方面,中小學生嘅學業壓力繁重,要喺學業同社會政治參與之間取得平衡恐怕需要面對龐大嘅壓力,兩者佢地如何取得平衡?早前,關注組向區內長者派發口罩,但有人意圖搶去物資,年紀少少嘅佢地如何去面對成年人給予嘅挑戰?我們又可以如何以正面態度去理解佢哋對社會嘅熱誠呢?

今集政壇新秀訓練班,請嚟天水圍社區關注組成員 阿乾同顧問 阿康,同各位傾傾。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2020年10月17日 - 《第八十集》黎穎瑜 (民政事務局局長政治助理) :疫下青年政策,佢地有咩講?

 節目播出後,《立場新聞》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11158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benAvJN24&fbclid=IwAR2BUqlO6K_R4ju7m2tygkokQhKUyHPFCu42wzW3pP4iyUbp9lZ8qhyQ-Ns

本集簡介:

疫情之下,香港失業率持續高企,當中青少年失業率更為嚴重,1519歲失業率為百分之23.62029歲組別失業率為百分之11.4,兩者皆為十年以來新高。青年發展委員會喺過去成立青年發展基金,資助香港非政府機構為喺香港同大灣區城市創業嘅香港青年提供創業支援同孵化服務,協助青年創業。大灣區發展會否係新一代嘅出路?除了就業外,政府喺文化、藝術、康樂層面有咩措施協助青年渡過疫情?

雖然政府聲言改善青年就業,解決出路問題;但另一方面,香港青年人對參與政府諮詢組織嘅反應一般。青協嘅青年創研庫早前發表調查,有百分之72.9不會考慮參加政府嘅青年委員自薦計劃,部分原因是認為青年人喺當中嘅作用不大。另有百分之57受訪青年認為,青年喺諮詢委員會中屬政治花瓶。

青年發展委員會為了聆聽青年意見,八月份就以社交媒體網上直播方式,舉行青年就業政策專題會議。有參與會議嘅張建宗司長表示,希望透過呢次會議促進相關政策局同持份者協作,探討點樣進一步協助佢地就業,從而更有效回應佢地嘅需要。

近年社會撕裂,青年人對政府普遍存在不信任嘅感覺,會唔會令政府收集青年人意見時遇到困難?政府對青年又係咪只要解決就業問題就得?有無方法令青年人嘅聲音得到重視?我地有請黎穎瑜!

相關報道:2020年10月23日《星島日報A18》民政局政助黎穎瑜  電台解答青年問題






2020年10月21日星期三

2020年10月21日 - Château Haut-Bailly Pessac-Léognan 2010

 與太太拍拖20周年,當然要開一瓶比較特別的紅酒慶祝一下,這瓶紅酒乾身,黑梅味重,入口順喉,餘韻頗長,恰如我們之間的愛情!




2020年10月15日星期四

2020年10月16日 - Peroni Nastro Azzurro Beer

 你以為係淡啤,但飲落幾苦,幾特別嘅意大利啤酒!其實幾適合食炸物,串燒時,清清油膩!





2020年10月13日星期二

2020年10月10日 - 《第七十九集》胡志偉議員 (新任民主派會議召集人) :民主派留任嘅挑戰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09890

Youtube頻道:https://youtu.be/HJ30MECb87Q

本集簡介:

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的去留民調,上星期二出爐。但泛民群眾,對去留議會有嚴重分歧,兩者都未達「過半門檻」。除了朱凱廸、陳志全、陳淑莊三人,其餘受民調結果約束的議員,宣布會作「政治決定」留任一年。泛民的力量分裂,責任誰屬?

再者,對於年輕民主派選民,有人表示失望,認為留任呢個決定是苟且偷生行為,有些更予以譴責,認為是「出賣」手足。有人則認為,留任議員應以不同的行動、革新的議會抗爭理念,重新「上場」。抗爭派的劉頴匡期望,留任民主派能夠有胸襟願意與抗爭派合作,應該分享未來一年所得的資源。

新任民主派會議召集人胡志偉指,由於兩派在議會內的實力懸殊,須加強和其他非建制派議員聯繫,同心合力面對屬少數的形勢,亦會利用議事程序,嘗試拖慢和攔截「惡法」。但一切會否仍得到支持者信任?

建制方面,民建聯主席李慧瓊和工聯會黃國健都預告,或會修改《議事規則》,阻撓泛民用議事程序,拖延議案或癱瘓議會。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認為,希望議員回復初心,在《議事規則》內做工作,給予特首機會履行憲制責任。

面對建制派的強勢進擊,泛民內部出現分歧,應該如何破局?面對世代矛盾,民主黨不代表民主、公民黨不代表公民的時候,「留任民主派」要如何在議會自處呢?今集我們請來胡志偉議員,與新秀們一起討論。


港產:聖何西謀殺案

 劇情一般,但鄭秀雯的演技明顯較之前出色很多,演活了亦正亦邪的Ling姐!





2020年10月11日星期日

外劇:廁所英雄

我係因為港台電視31《歷史二三事 - 廁所的演變》,特登去搵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嚟睇,佢嘅對白,可能我地好多人,睇完、笑完之後都有好強烈嘅同感!同埋佢亦解釋左,點解印度強姦案咁嚴重!



2020年10月11日 - Lvivska 1715

 來自烏克蘭嘅味道,淡身嘅Lager,但有濃濃嘅東歐風!



2020年10月6日星期二

2020年10月3日 - 《第七十八集》劉夢熊(全國政協前委員):百年中國夢

節目播出後,在 《立場新聞》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08543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idzn1B4MOM


本集簡介: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2年提出「兩個一百年」目標,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明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首個百年目標。簡單來說,就是天下從此無窮人!

但總理李克強表示,中國仍有六億人每月收入只得一千元人民幣。截至20205月,全國仍有52個國家級貧困縣,反映城鄉收入差距依然嚴峻。國務院扶貧辦則指貧窮發生率低於百分之三,就算達至全面小康社會。

近年外貿減少、內循環經濟未成氣候,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在8月份為百分之五點六。今年更是自2002年以來,官方首次不設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會否只淪為一個口號?

另一方面,要建立小康社會,不單要從物質層面改善人民生活,營造小康政治環境同樣重要。惟中國的政治改革自1989年六四事件後,接近全面停止。難道建設小康社會只談生活改善,而不談政治制度的建設?

習近平提及過中共有十三個顯著優勢,其中一個是「一國兩制」。但自港區國安法實施後,「一國兩制」的實踐是否仍如中央所指的「不變形、不走樣」?現時香港的民主發展,對大陸還有多少啟示作用?

今集《政壇新秀訓練班》嘉賓劉夢熊,曾任全國政協委員,近年不時就中國政策發表評論。他認為,香港的年青人在經濟及政治上,有什麼空間可以為國家作出貢獻?還是只得擁抱全面管治權、融入大灣區,別為國家添煩添亂?

 

 


2020年10月3日星期六

2020年10月3日 - 當中秋節遇上台灣烤肉的意義

 閱:香港商報(2020年10月1日)香港多個高校舉行升旗禮賀國慶,有感而作。


網址及刊文:https://www.thestandnews.com/%E5%8F%B0%E7%81%A3/%E7%95%B6%E4%B8%AD%E7%A7%8B%E7%AF%80%E9%81%87%E4%B8%8A%E5%8F%B0%E7%81%A3%E7%83%A4%E8%82%89%E7%9A%84%E6%84%8F%E7%BE%A9/?fbclid=IwAR2YKvyUNfzCg61-ujxtetxxpMWJL8gv30xH9YWfMub5M40AQsdgyC_s_KA

多年以來,筆者一直認為,如果中國有統一的一天,中央應該「充份利用,長期打算」香港的年青人,利用他們與台灣的新生代進行溝通,為兩岸和平談判進行鋪墊。原因是兩岸分治大半個世紀,新生代在南轅北轍的政治體制下,所建立的認同與價值觀,根本是沒有任何共同的政治語言。相反,香港自七、八十年代與台灣同為亞洲四小龍,雙方在經濟與旅遊方面的互動非常頻繁。我們不難發現,從前我們喜歡的偶像,例如四大天王,就是台港年青人之間的重要紐帶,後來的哈日族、韓風,在互聯網年代,台港步伐簡直就是一致。這種生活與文化日積月累的認同,有意無意間成為了政治認同的重要基石。即香港年青人應該是與台灣的新生代比較容易談得攏。無奈,我的建議在過去二十多年似乎不被重視,在今日中港矛盾嚴重的情況下,更變得「膠過硬膠」!

在筆者眼中,台港連線本身就是一種在地內化的過程。因此,不少我們香港的用語,會不自覺地帶到台灣,當中最明顯的當然就是‘港式粗口’ ;台灣的習俗也會慢慢地搬到香港。過去十多年,每逢中秋,筆者也發現香港有不少的年青朋友,知道在台灣的中秋節,又叫「烤肉節」,甚至真的會開團去燒烤,又或者以韓燒應節,不過,他們對烤肉節的了解,可能是原自一句經典廣告對白:「一家烤肉萬家香」有關。詳情請參閱:「中秋節烤肉」的全民運動發展史」,其實伴隨著烤肉節的發展,本身就是台灣過去數十年的發展沿革的故事。                                               

「醬油,罐頭」讓世界吃到台灣

台灣自1972年退出聯合國以來,讓世界繼續看見台灣,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生存議題。台灣當時雖然政治失利,但經濟上卻與世界繼續接軌,而且成績非常亮麗。台灣1970年至1979年間,出口貿易平均年增長17.6%,外貿暢旺除了大大改善了台灣人的生活水平以外,也令到台灣一度成為亞洲最高美元儲備的地方;不少台灣人因為要做生意的原故,而長期旅居外地,思鄉之情在所難免,而具有濃濃台味的醬油,罐頭等速食品,不但成了旅港台灣人的心靈慰藉,也同時把台灣食品帶到全球。筆者相信,老一輩的香港人對已結業的「民生百貨」一定不會陌生,因為在民生百貨,大家一定會找到萬字醬油、金蘭脆瓜等台灣古早味。這種早已入屋的佐料與常備菜,在廣告推動之下,自然便極易引起在地人,特別是香港人的回響。

農產發達,擺脫吃下欄貨的苦日子

其次,當然就是伴隨著台灣社會及農產技術的高速發展,肉食品已經變得親民;讀者可能不一定留意到:豬肉鬆 - 曾經是台灣最著名的伴手禮;他之所以得以風行,是因為制作成本相對較低,肉鬆是不需要使用原塊豬肉,只需一些賣相欠佳的邊角料已經可以製作誘人的肉鬆,情況跟:魯肉飯是大同小異的,詳情請參閱:「肥了!也要吃的『魯肉飯』」而且只需一丁點,便已經足以下飯,這既可解台灣人的思鄉之情,又可以彰顯台灣人辛勤刻儉的性格。其後,麥當勞進軍台灣,早期的麥當勞也只有阿兵哥是常客,因為他們當年的售價並不算便宜,而且碩大的免治牛肉漢堡,在那個年代是上好的料理。還記得小時候,舅舅,姨媽來港探望我們的時候,很喜歡說:請你們去吃牛排。就知道在他們眼中,原塊的牛排是多麼高級。

後來,大家可以在中秋節:一家烤肉萬家香,明顯就是肉類生產大幅上升,吃肉已經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否則根本是無可能辦燒烤晚會。因為烤肉甚樣龜毛,也不可能用肉碎的。早年,香港因內地供港活豬減少,而導致豬肉價格狂升數倍;台灣表示可以為香港提供活豬,就證明了豬肉在台灣的供應是綽綽有餘,也因為活豬供應充足,台灣人到現在還是喜歡吃「溫體豬」,即新鮮豬肉。早前台灣宣布開放美豬進口,筆者相信只是政治上的姿態,多於經濟上的效益。因為台灣人的胃口,只接受極高級和牛、鮪魚、斧頭排是速凍冰鮮。其他急凍進口肉食品,一直銷情都是強差人意。

慰解台北人的寂寞

還有一點,就是對台灣島內的人口流動,確立了烤肉節的地位。國府遷台之後,發展策略一直是重北輕南,多年以來「台北人」這三個字,對台灣人來說,都有種難以形容的優越感。台灣的年青人想尋夢、打拼、賺錢,當然就是去台北找機會了!根據台灣行政院2019年的資料顯示,台北市平均每人每年可支配的收入若為$122, 906港元,而同屬直轄市的台南,卻只有大概$81, 817,相差非常明顯。北上發展的新生代,當然不可以常常回鄉,否則無論是時間,或是交通費都會虧很大!因此通常北上打拼的台灣人,就只有在過年時回鄉圍爐,或是在大年初二的「回娘家日」可以與長輩團聚。那一個人的中秋節,既省得麻煩在家煮飯,也不想一個人獨過,與北上追夢的朋友們一同燒烤,互相慰問支持,便成了很好的節日選擇;而這個寫照,正正是烤肉節重要的社會功能。

時移勢易,便捷的高鐵,縮短了台灣南北之間的距離,而人與人之間卻不見得拉近了!所以,現在的中秋節,台灣不少飯店餐館,也有專門為「獨獨」而設的一人燒烤吃到飽,詳情請參看:「烤起來,一個人也能吃燒肉!最熱門10大單身友善燒肉店」,這未嘗不是另一種台灣人的心靈慰藉;也讓我反思到文化認同,衍生的身份認同應該是潛移默化。沒有在地的感覺而來硬的,往往適得其反,引人反感。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是說過: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嗎?其實在中秋烤肉如是,人心回歸的工作一樣如是!


相關研究:二零二零年十月六日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民調

宜居城市評分持續下跌 更多市民作移民準備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最新一項電話調查發現,就香港是否適合居住與生活作評分,受訪市民對香港「宜居」城市的平均評分為49.6分,較20199月顯著下降,也是自2017年始創該評分以來的低谷。一成半的受訪市民近期已為移民作準備,相比20199月的調查結果顯著增加。

是次調查成功訪問了73718歲或以上的市民。受訪市民為香港適宜居住和生活的程度作評分,平均分數為49.6分,較20199月的54.4分顯著下降。評分延續近四年(2017-2020)連續下跌的趨勢,也是自2017年始創該評分以來的最低(見附表一)。

四成四(43.9%)受訪市民表示,如有機會將打算移民或移居外地,有四成七(46.8%)受訪市民表示沒有打算,另有9.3%受訪市民以「不知道/很難說/沒有想過」回應。是次調查的受訪市民中,有打算移民或移居外地的比例(43.9%)較20199月的調查結果(42.3%)沒有顯著變化(見附表二)。

有移民或移居外地意欲的受訪市民中,三成五(35.0%)表示近期有為移民或移居做準備,而六成五(64.8%)則沒有。以所有受訪市民為基數,一成五(15.3%)受訪市民表示有作準備,而近三成(28.4%)受訪市民則沒有做準備。相比20199月的調查結果,無論以有意欲的受訪市民為基數或是以所有受訪市民為基數,有為移民或移居做準備的受訪市民比例皆顯著增加,是近三年(2018-2020)的新高(見附表三)。

有移民或移居意欲的受訪市民中,除一成六(15.7%)不知道或未有決定移民或移居目的地,最多受訪者提及的移居目的地是英國(23.8%),澳洲(11.6%)和臺灣(10.7%)(見附表四)。將有移民或移居意欲受訪市民的開放回答整理歸類後,以樣本人數為基數計,前四項最多人提及的本地因素為「不滿特區政府/特首/高官/不滿政府政策」(27.3%)、「香港政治爭拗太多/太煩/政治不穩定」(23.6%)、「香港自由(包括言論自由)/人權情況變壞/喪失新聞自由」(19.8%)和「香港政治不民主」(17.6%)(見附表五)。而前四項最多人提及的移民或移居目的地因素則為「該處自由(包括言論自由)/人權狀況較好」(23.3%)、「該處居住環境較寬敞」(19.4%)、「該地政制較民主」(18.7%)和「該處放寬港人移民條件」(15.2%)(見附表六)。相較前三年(2017-2019)的調查結果,是次移民或移居外地的本地和目的地首項因素都與政治有關(見附表七及附表八)。受訪市民在受訪時已經擁有外國居留權的比例為9.4%,沒有的比例為90.6%(見附表九)。

是次調查也詢問了市民對移居內地的看法。有近一成(9.5%)受訪市民有打算移居內地,沒有打算的有近九成(87.6%),另有2.9%以「不知道/很難說/沒有想過」回應(見附表十)。將有移居內地意願受訪市民的開放回答整理歸類後,以樣本人數為基數計,前四項最多人提及的本地因素為「香港居住環境擠迫」(24.8%)、「香港政治爭拗太多/太煩/政治唔穩定」(15.6%)、「香港經濟情況欠佳/經濟沒前途」(13.0%)和「反修例運動造成政治動盪」(11.3%)(見附表十一)。而前四項最多人提及的內地因素則為「內地居住環境較寬敞」(34.3%)、「內地經濟發展前景較好」(24.1%)、「社會秩序穩定/治安較好」(21.8%)和「沒有太多政治爭拗」(8.7%)(見附表十二)。

是次調查於二零二零年九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晚上進行,家居固網電話和手提電話成功回應率分別為34.2%35.7%。以737個成功樣本數推算,百分比變項誤差約在正或負3.61個百分點以內(可信度設於95%)。調查結果以樣本被抽中機會和統計處最新公佈的性別和年齡分佈作加權處理。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電話調查研究室





















 

 

2020年10月3日 - 麒麟秋味

 其實呢款啤酒,我響日本已經都飲過幾多次,但佢果種輕烤嘅甜味,真係令人好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