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3日星期五

2010年7月23日 - 七德

原文:
經常到台灣的朋友也會發現,台灣有三條「特別多」的「路」,那就是「(孫)中山路」、「(蔣)中正路」與「八德路」。這三條路差不多每縣、每市也可以看到。在國民政府遷台以後,「兩蔣」總統大肆進行「皇道教化」,當中所倡導「藍底白字」的「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時而勢逆,威權時代已經過去;但中國人所信守的「核心價值」,在今天的社會卻顯得非常耀眼。可惜,在「滿地八德」的台灣,卻「推來推去」都只有「七德」。那就是獨欠了一個「廉」字。

日前,台灣司法界近日爆出「驚天大醜聞」,高院法官集體收賄,生活腐敗的程度讓人o乍舌。在五都選舉還剩下不到半年的時間,法官們的貪腐「寫真」,無疑是一個「政壇震撼彈」。馬英九政府也不敢怠慢,「連忙 + 連還」進行「滅火」及「政治切割」。司法院長賴英照及高院院長黃水通,相繼因「應負起政治責任」為由,而向馬英九總統及行政院長吳敦義提出辭請。馬英九亦極速宣佈成立「廉政署」,誓言要建立一個「乾淨」的政府。

馬英九是次反應如此的「快」,除了是礙於「選情」之外,更重要的是法官的糜爛生活正觸著他的「最痛之處」。法治社會的建立,是要「制度」與「精神」相配合。馬英九在「黑金」年代曾任法務部長,若不「oo拿聲救火」,民進黨人隨時可以「上數九代」,把矛頭直指馬英九。何況,台灣還有一位久遺了的陳水扁,他還未三審定讞呢!綠營的死忠支持者有可能借此醜聞,作無限擴張,推論阿扁的審判或有不公。屆時民情片刻間出現「大轉向」,星火隨即燎原。

馬英九為表決心,旋即增設了一個反貪腐的「廉政署」;筆者無意與討論探討一下「廉政署」是否與「調查局」職能重複,亦相信馬英九是希望「應付」問題,而不是「應酬」問題。但關鍵是,難道多了一個「署」,問題便會解決了嗎?常言道:「制度係『死』o既,人係『生』o既」。

「香港勝在有ICAC - 除了是當時港英政府的決心外,最重要的是,當年的香港人,對貪污這種行為深惡痛絕。反之,今日的台灣,「請托」文化依然非常盛行。所謂「請托」,那就是「托人家辦事,給人家好處」。所以,在李登輝總統時代的選舉,便有「一票千金」的「盛況」。民眾根本沒有「買票」這個觀念,更不用談「行賄、受賄」行為;千元的新台幣,只不過是候選人「請托」我們去投票罷了!

後來,政府不容許「收紅包(利是)」,「請托」變「變種」成為各式各樣的「招待」,問題與風氣至今仍是「差不多」。所以,「八德」不是「寫出來」,而是要「鑿響」人民心中。否則,台灣再增設「N個廉能署、局、委員會」,也是「多餘」!


刊文:

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

忠告與參考書目

中山大學是全國,海內外不少莘莘學子的「首選學府」。作為一位「過路人」,我必須忠告各位,千萬不要輕看這個考試。這個入學試的難度絕對是超出我們想像之外,即使是「香港仔」胸有成竹的英文科。難度也是讓人吃驚的。若然沒有預留足夠的時間準備,那報名費也可以省下了。

話雖如此,我亦希望以我的經驗,為各位帶來一些參考。以下的書目,是我準備這兩年的考試時「生吞」的。不過,大家萬不要忘記,政治學的變化甚多,出題的範圍是可以相當廣泛的。所以,以下的書目與應考並沒有「必然」關係。

政治學理論
Nation-State:作為一種社會
l         安東尼·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三聯書店,1998)(第2、3、4章) 
Nation & Nationalism
l         [英]安東尼·D·史密斯:《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龔維斌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l         [英]安東尼·D·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葉江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第1、2章。
l         [英]埃裏克·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導論以及第1、2、3章。 
理解Citizenship
l         T·H·馬歇爾:《公民身份與社會階級》,《中西政治文化論叢》(第五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l         湯瑪斯·雅諾斯基:《公民與文明社會——自由主義政體、傳統政體和社會民主政體下的權利與義務框架》,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公民權利責體系
l         湯瑪斯·雅諾斯基:《公民與文明社會——自由主義政體、傳統政體和社會民主政體下的權利與義務框架》,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第2、3章。                                                                                                                                                                                                                          憲政/民主/福利國家 - 兩種憲法概念與制憲權[德]卡爾·施密特:《憲法學說》,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一部分 憲法的概念) 從聚合民主到審議民主
l         談火生 編:《審議民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主要為三篇文獻:審議民主意味著什麼/民主審議的三種模式/聚合與審議:論民主合法性的可能性) 政黨與政治轉型,選舉型政黨與革命型政黨
l         [意]G·薩托利:《政黨與政黨體制》,商務印書館,2006。(第6/7章) 

政治學研究方法
l         陳振明主編:《政治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l         斯蒂芬·範埃弗拉,《政治學研究方法指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l         大衛·馬什,格裏·斯托克,《政治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l         羅伯·特古丁,漢斯-迪特爾·克林格曼主編,《政治科學新手冊》,三聯書店,2006
l         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l         嶺南大學王耀宗教授 - 政治學科學導論

2010年7月18日星期日

再次接到成績單

大學畢業之後,我已經近相當長時間沒有「承受」過兩日,九小時的考試了。


 初試成績:(終於一雪「政治學研究方法」的前恥了!)


複試成績(滿分應該是?)


取錄通知正面(竟然有中華民國的字樣,及校訓叫呢!)


取錄通知內頁(要不要『唱校歌』呢?這是一種久遺了的感覺。)

2010年7月18日 - ‘悲情英雄’李敏周的傳奇人生

網址如下:

http://www.zsnews.cn/epaper/zsrbhw/ShowIndex.asp?paperdate=20100718&part=6&article=1

2010年7月17日星期六

2010年7月17日的黃昏

叮叮~~~叮叮~~~

電話聽筒中傳來Candy輕快的聲音...

經過兩年,三次報考的漫長時間;我終於被中山大學正式取錄,有機會在「政治及公共事務管理學院」,修讀政治學理論博士研究生課程。得知消息之後,我已即時向肖濱教授道謝。過去兩年,肖教授不單多次與我見面,給我指引,還給了我一個建議書目,準備考試。

坦白說,報考及準備的時間時「頗痛苦」的,我必須把從前所學所用的「功夫仔」拋低,我才可以容納得到一套截然不同的新知識。

但當中的過程實在非常有得著,同時亦讓我有更大的胸襟視野,明白在學海之內,我們是應該謙卑的。

在此,我想向一直支持我的老師、前輩一一道謝。

我的授業恩師李家駒老師:多謝你在我還是「頑石」的時候便認為我可成「器」,要是沒有你,我相信當年我根本沒有可能升讀預科;在父亡母歿的情況仍有金錢升讀大學。雖然你己經退休,但為了我的考試,你不辭勞苦到深圳為我買英文練習書;更一如惜日般,為我安排近30次練習與課堂。是次博士考試,我相信是我從小到大,歷次英文考試成績中最好的。我從你的身上體會到「擇善固執,堅持原則」的精神;亦明白到我們今日做教育的,教導學生知識固然重要,但教他們如何「做人」是更重要的。非常感謝李Sir成就了我。


《攝於1995年,;中五畢業前與李家駒老師合照。地點在王肇枝中學教員B室外。》

(張)楚勇Sir、宋(立功)Sir:多謝兩位老師一直支持,及鼓勵我;而且在極短時間之內為我撰寫推薦信。這是低報考的必要條件。而且偶有執教的機會,便會想起我;實在非常感激。

王(耀宗)教授:你的教材一如「雞精」,今年「政治學研究方法」是三科中成績最好的。我相信你的參考資料發揮了不少神奇功效。

余(瑞昆)Sir、張(立明)Sir:我們終於成為了「中大同門」,多謝你們把我引薦給肖教授。

梁(道剛)教授、陳(寒溪)院長;多謝你們對我的厚愛,又願意引導我「以國內的觀點」看問題。這對是次考試非常有用。暫時我雖然未能入讀清華,但來日方長呢!九月之後,我們便可經常在廣州聚聚了。

湛(國揚)兄:多謝你一直讓我做節目,你經常多謝我,其實應該是我多謝你,否則我那有那麼多實踐及發揮的機會呢!

還有,

我可愛又美麗的未婚妻Candy:為了準備是次考試,我們結婚的事,8成8也是由他處理。可以證明,每一個成功男人背後,真是有一位女人的。

為求一個讀書的資格,沒想過要「勞煩」那麼多的老師,前輩幫忙。我會不負眾望,努力完成這個學位。振東能否成為一家之說,現在還沒有這們資格「講」呢!但這絕對會是我人生的「新一章」。

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2010年7月12日 - 往生

原文:
近期,香港出現大量與「數字」有關的政策名詞,當中的「共通點」,就是與「地」是有關的。例如加強規管賣樓的「九招十二式」,與及為「骨灰龕」增加「土地供應」的「七地十二處」。筆者絕對同意要增加「骨灰龕」的土地供應,原因是「骨灰龕」的「呎價」遠遠超過「天匯」,而且絕無造假,如期成交,「明買明賣」;可見,市民的渴求程度。「唉!香港人,你累了嗎?(台灣保健飲品「維士比」的廣告口號)」。

我們「生要為層樓、死要有位留」,實在活得多不自在,聖經說:「人人必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所以,我們在死後,在還未接受上帝審判之前,已經要接受「在世者」的審判。全港市民打從出世的一天,便知道有「歸西」的一日;我們也清楚知道本港的「骨灰龕」嚴重不足,但要是把「骨灰龕」設在閣下的附近呢?大家便「隨手」搬出十萬個「似是而非」的理由「敬而遠之」,甚至「面斥不雅」。這種態度我們稱之為「NIMBY – Not in my backyard(不要在我的後花園)」,這是公共行政學上,「對問題有需求,對自己無要求」的「劣根性」。

「個個區都有人死,個個區都唔願意有骨灰龕」;難道我們要提倡「廁葬」,把「先祖」的靈灰往廁所「拉一拉水制」嗎?關鍵就在於我們的觀念從未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變。筆者不知道香港人「惡死」是不是與「恐怖片」泛濫有關?但「死」確實是無可避免的事情。在台灣,民眾極為迷信,一草一石皆可為神。台胞們也「敬生懼死」,但在宗教的化學作用之下,台灣人基本上是沒有「死亡」這個觀念,台灣人對「大行者」稱之為「往生」。這是一種「生命,衍生生命」生生不息的宗教觀念。

這種觀念對「地震、水災、風災」特別多的台灣來說,起了安撫人心的關鍵作用;同時,亦令到台灣人不會對「往生者」心存厭惡。加上台灣人篤信風水,認為「靈位」所在之處,必定是「龍穴寶地」,福蔭後人;這樣我們住在「寶地」的附近,又有何不妥呢?

所以,台灣至今仍未鬧出過「骨灰龕嚇人事件」。台灣當局也倡導「樹葬」,例如金山、陽明山、法鼓山「生命園」。「往生者」既可「化作春泥更護花」,後人也可「樹下乘涼」,這是多麼「讚」的一幅圖畫!亦有台灣人把先人的靈灰置在家中供奉,以便每晚「訴心聲」,筆者便曾經與(女麻女麻)的靈灰「一起居住」十二年之久,「彼此」和洽共處,相安無事。可想而知,只要我們觀念一變,很多「疑似問題」,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筆者知道要改變香港人的觀念,「難呀」!所以,我們又要談談「老問題」,執政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要是我們要求各區區議會,各自建議一幅「骨灰龕」用地,這不但有助「原區安置」先人,也不存在NIMBY的問題。反正,大家也成為近鄰的「後花園」。在各區區議員互相「撕殺」之下,每區也必然取得「最後答案」。問題也不用一次,又一次「交翻個波比政府」了!


刊文:

後記:
2010721特首曾蔭權在出席「地區行政高峰會」時,表明,會訂下目標在全港18 區每區都覓地興建骨灰龕: 「政府在7 個區找了12 幅地,你們個個主席要先辦妥這12 幅,不能只由局長找地,還要找多幾幅,每個區都要有呀!」不應「各家自掃門前雪」。

2010812特首就2010年施政報告與18區區議會主席會面。會後,代表一眾區議會主席發言的九龍城區議會主席王國強會後指,「我哋冇反對,個個都有共識,區區都應該有(骨灰龕)」,稱只希望政府將骨灰龕場的外形建設得更美觀,「令啲人行過唔會覺得得人驚,少啲反對」。


2010年7月8日星期四

2010年7月8日 - 到此一遊

原文:
「大陸客墾丁觀光舞五星旗」在台灣政壇引起的波浪,相信比近日的「熱浪」還要高。尤其是台灣正值「五都選舉」的「最後衝次期」,這張照片對民進黨來說,簡直是「感動得」要「跑去媽祖廟還神」。一方面,民進黨人可以利用這張照片「狂轟ECFA」,為「一中市場」的推論取得「合理性」。另一方面,這張照片類比為「美軍登陸硫磺島」,不如影射為天安門廣場上的「工農兵革命像」;毫不留情地勾起地台灣民眾「恐共(產黨)」及「被打壓」的感覺。那麼好,又那麼鮮明的海報設計,民進黨人「那有不『消費』的道理呢?」

三舅父曾經教導我:「政治的黑暗在於政黨的存在,政黨的黑暗在『黨』中的『黑』字已經表達出來」。這翻話出自一位「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人」口中,格外具有說服力。在選舉及政黨的操弄下,凡對「自家」選情有利的事情;基本上也可以「反『白』為『黑』」、指鹿為馬。不過,若我們跳出這個「陰謀框框」,看到的可能是另一翻風景。

早前,高雄少女錢釤甯利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製成襯衣;在上海世博會「萬國旗」前「秀出台灣」。這種行為就是要釋放台灣民眾「被打壓」的悶氣。但陸客在墾丁揮舞「五星旗」,「大道理」上可能與「釣魚台是我們的」掛上「等號」,「小道理」卻只是與「小摺刀」、「改彩水」無異。

隨著大陸人民生活提高,「硬件上」,國民口袋裡的「銅板」確實是多了不少。大陸政府為了讓市民「消消氣」,遂把數個「超級黃金周」,改為多個「小黃金周」。市民在「錢好花了,假也多了」的條件下,當然會經常「超錨」,到處旅遊。

所謂:「人死留名」,可見得中國人對「名字」看得何其的重!所以,即是「未死」也要「留名」。這便衍生出一種「怪心態」,大陸客每到一個地方,慣性地進行「石刻藝術」,例如:「陳大文到此一遊」;更甚一些露骨,而有長如「史詩」的「情人悄悄話」。對於當地的歷史遺蹟來說,真是「你唔痛,我痛」!

筆者便曾經在吳哥窟中大量發現「偉大祖國同胞」的「雅號」,亦有美國朋友告訴筆者,陸客在自由女神像安檢處「最經常搜獲」的違禁品就是「小摺刀」。大陸政府也慢慢聽到:「陸客之禍,甚於(虫皇)虫」的「溫馨提示」,於是乎便大力提升國民的「軟實力」 - 「開始轉用改彩水」!「改彩水」的好處在於「有機會,但不保證洗刷乾淨」,而且「改彩水」總有「用盡」的一天,如果國民生活沒有得以改善,那有可能有錢「買改彩水,玩Graffiti(塗鴉藝術)」呢?如今國民已有能力,及「進步到」「玩國旗」,證明「改革開放」的路是「走對了」。

所以,兩岸的關係雖然充滿「政治性」,但並不是所有「事件」也必然與政治掛勾。國民的素質若要「超英、趕美、追日本」,恐怕還要花上一個世紀的時間。還好,這群陸客只是在墾丁「揮舞五星旗」,而沒有「響地下、打個窿、插支旗」,已屬「萬幸」。


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