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5日星期四

2009年6月25日 - 選舉 - 是國民黨的「精神病」!

原文:
國民黨的黨主席選舉風波,隨著馬英九總統表態參選,一切已經變得明朗化。現任黨主席吳伯雄(伯公)一句:「馬總統的成功是我最大的期待」,大方得令人有點心痛。心痛的,並不是因為伯公被人「用完即棄」,筆者堅信伯公的政治道路雖近終點,但政治生涯還沒有完結,將來在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上,伯公必然佔有一席;而是,筆者看到一位「慈父」,眼見子女們「狗咬狗骨」的莫名悲痛。

國民黨一直初外界批評為「內鬥內行,外鬥外行」;團結的時間少,分裂的時間多;「內耗」的時間「超級」多,完全不似一個具百年歷史,執政黨的應有「大格局」。而且,黨人每每聽到「選擇」兩個字,便一如「精神病」復發 -「非常痴線」!這種「精神病」亢奮狀態要是一致對外,保住政權,那還有一點用處;但問題往往就是「對內」,那除了令人「咋舌」之外,還有什麼可以形容的呢?

是次黨主席選擇,一開始黨內同志已經人人出現「幻聽」,放話、風聲、流言更多於英國的「軍情六處MI6」;什麼「逼宮退吳」之說「日日新鮮上架」。可是,就是沒有人願意想深一層,解讀伯公退位是為了「完成新老交接的重任」。伯公一退,府(總統府)院(立法院)之中的黨內大老,便剩下了副總統蕭萬長、秘書長詹青柏與立法院長王金平。蕭詹二人均是「知進知退」的「(公關形)財金官員」;而王金平隱座「立法院龍頭」十數載,早應心滿意足;在「歲月不留人」的情況下,王金平「不想配合,也得配合」,否則他的心腹 -立法院副院長曾永權便不可能成為馬英九的「黨主席競選總幹事」。

國民黨在掌權盛世之時,便理應早日原成「新老交替」,好好扶植第二梯隊。否則,難道要寄望下次大選之時「亂世出『超人』」麼?觀乎國民黨的第二梯隊,較為人知的只有台中胡志強,桃園朱立倫,但兩人不但「年紀不少」了!更是「有技術,而無霸氣」的「大好人」。至於,立法院小辣椒洪秀柱已經是花甲之年,爆料天王邱毅也成了「禿頭叔叔」很長時間;下一次大選,國民黨還有什麼人可用呢?反觀,民進黨隨口也可以數出「有學識的羅文嘉」,「具理想的林濁水」、「漂亮寶貝邱議瑩」,還有很多40歲左右的「生力軍」。這群政壇新秀不在但在立法院及根據地積累了不少行政經驗,而且「勝在夠年輕」;冷不防他們隨時可以議民進黨「極地重生」。

年底的台灣三合一選舉,要是出現所謂的「鐘擺效應」,國民黨內這群有「神經病」不肖子,必須要摃下很大的責任。


刊文:

2009年6月25日 - 「不」能說的秘密

原文:
懂得「講國語(普通話)」的朋友也會發現,國語中大量地運用了「不」字;差不多每一句說話中,總會用上一、兩個「不」字。例如:「好不好」、「懂不懂」、「明不明白」之類。這種「有頭有尾」的語法,大家大概也會明白發問者的意思。可是,當這個「不」運用在政治上面,便會讓各「有心人」發揮無限的想像空間;國民黨的黨主席選舉戲碼正在減弱的時候,冷不防馬英九在一次雜誌專訪時提到,所謂「不統、不獨、不武」中的「不統」,是指任內不談統一,但並沒有排除統一的可能性。此語一出,民進黨立委馬上覺得是「天掉下來的禮物」,並即時將馬英九的說話「玩接龍」,直指他是想搞「終極統一」。

筆者一直認為馬英九是「理性有餘、感性不足」的「技術性」文官;要不然,最近他與他夫人 - 周美青一同出訪所謂的邦交國時,便不會被Cool Cool 嫂(周美青的外號)搶盡了風頭。當時馬英九接受雜誌訪問時所提及的「不排除統一的可能性」,是要以全台灣二千三百萬人的決定為依歸;即「民之所好,好之」。如果全台百姓,最少大多數吧,也認為與大陸「統一」是台灣的方向。那政府並不是沒有可能朝這個方向前進。如此解讀,聽上去並沒有什麼問題,分析也正確;但問題上是台灣人的「感情」與「即時反應」,馬英九就是沒有仔細考慮清楚。

統獨問題為什麼一直是台灣人的「死穴」;及後鬧成「不統、不獨、不武」+「不講」的局面呢?那是因為所有台灣的領導人也清楚了解到兩岸分治快要六十年,六十年前出生的「戰後新生代」,今天也變成頭髮花白的老頭,他們對大陸一點感情也沒有,「反感」的反過來可能會比較多一點。那更不用說二、三十歲出頭的年青人,他們視到大陸旅遊是「出國」遊。所以,客觀條件不足的情況下,領導人談統獨問題差不多是自己「找死」。在「統一難、獨立更難」的環境下,「不統、不獨、不武」已變成了官方的標準答案。問題上,馬英九這次突然在「不」跟「統」中間自己加了「幾個字」,台灣民眾的即時反彈是可預期的;而民進黨的「賣台」指責便是他的代價了。

筆者認為馬英九下次要「理性」地表達「不統」的意思時,應該為台灣民眾提供多幾個選擇,例如:「不可能現在便談統一」、「不是時候去談統一」之類。否則,面對民進黨這難纏的對手時,便一如「同爛仔打斯文交」 - 「死梗」!其實,馬英九過去十多年吃過N次虧,這一點「不」是算該早就懂的嗎?


刊文:

2009年6月23日星期二

2009年6月23日 - 娛人娛己的「甜不辣」

原文:
灣的夜市,舉世聞名;但在筆者的眼中,由台北至台南,台灣所有的夜市其實也「差不多」。這種現象在過去十多年是非常明顯的。由於交通日漸發達,今天到台灣 旅遊,旅客們是絕對不需要特別跑到台南去吃一碗「杜小月擔仔麵」;因為在台北的華西街夜市已經有一所了!不過,一些臨海的市集,還是具有它們的特色食品; 例如:淡水老街(不是漁人碼頭那一條街,千萬不要再弄錯),或是基隆廟口夜市便非常值得大家細緻地遊覽一下,並且品嘗一下台灣特有的「甜不辣」。 

還記得小時候,老媽還健在;她常常跟阿姨們懷念年青時候的趣事,而且提及「基隆港」非常漂亮!一轉眼,家母已經往生15年,但我依然記得她當時對基隆港的嚮往眼神;於是乎,筆者便把心一橫,決定到基隆一遊,看看基隆的美景。誰知筆者剛到達基隆的時候,心裡便馬上一沉。糟糕,我跟媽差30多年呢!從前的基隆港,現在已經成了基隆碼頭。美景不再,便唯有考察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意外地,筆者發現了一樣有趣,而且與日治文化非常有關的食品「基隆名產甜不辣」。
 
只要大家將「甜不辣」連續讀十遍;大家便會發展它的發音極像日本天婦羅「Tempura」。「無唔刁喇(台語發音:意思是正確)」;「甜不辣」的確是脫胎自日本的天婦羅。有一說「甜不辣」是由日本傳教的葡萄牙傳教士所發明,他們為了吸收更多的教徒,傳教士們將製作好的魚漿料理擺在寺廟前,口中高喊「Temple(寺廟)」,幾經日本人的口頭傳頌演變為「Tempura(天 婦羅)」;及後隨著日治時代的開始,也把這種食品帶到台灣。不過,跟據筆者的考究,「甜不辣」是為了滿足台灣民眾「口舌之快」的獨有食品。曾經品嘗過「天 婦羅」的朋友也會為了美味的「炸大蝦、炸螃蟹」和其他「炸物」而著迷。可是,在日治時代的台灣,即是基隆港漁獲何等豐富,好的東西也給了日軍。一般平民百 姓那有可能品嘗到這類「上膳」。面對「有得做(捕魚)無得食」的慘況;聰明的台灣人便把「下價魚」,「削肉去骨」打成「魚漿」,再做成各種形狀的「炸 物」,自我娛樂一番。蒼海桑田,日軍遠去,但文化尤在;「甜不辣」便成了台灣臨海市集的獨特,又便宜的小食。
 
還有一樣特點,足以證明「甜不辣」與是日治文化非常有關的。就是「甜不辣」除了有「魚漿炸物」之外,經常還會加入了日式「獅子狗卷」,台式「豬血糕」和「香菇貢丸」之類,還會加入一點熱湯。這種Fusion食品,不就是日式「天婦羅」+「關東煮」麼?原來數十年前,台灣人已經這樣「潮」,真是有趣!
 
延伸閱讀:
作者:李德強
出版社:楊桃文化
書名:古早味手工甜不辣

刊文:請點擊以下圖片,然後再點擊右下角「放大圖畫」,便可清楚閱讀。


2009年6月18日星期四

2009年6月18日 - 牛牛牛牛牛...牛肉麵

原文:
陣子,一個香港的飲食節目介紹了台灣的牛肉麵節,把本年已經「紅不讓」的牛肉麵節再推上一層樓。而近年台灣觀光局最成功的旅遊推廣活動,亦應算是每年的 「台灣牛肉麵節」,旅客們就算不知道過去八年,台灣當局曾經三次把當年定為「台灣觀光年」,也知道台灣有個「牛肉麵節」。彷如到台灣沒有嘗過「牛肉麵」便 白走了一回。但台灣的牛肉麵,最初並不是一小碗,一小碗的呢!只是生意人,太會動腦筋,明白到一個人不可能一次過「哽」下「太多碗」牛肉麵,而又要滿足遊 客喜歡「多嘗多試」的心態,所以把牛肉麵弄成小小的一碗,把原先是「尊貴而又充滿民族情感」的牛肉麵,也變成了「小吃」的一種。這樣,做生意的樂翻了,遊 客也不亦樂乎,誰管他有沒有「民族感情」。
 
三、 四十年前,台灣人,尤其是北部(即台北、桃園、宜蘭一帶),特別受到日治遺風的影響,一直認為「吃牛肉」是一件非常「不得了」的事;而中南部的農業基地, 農民亦視「牛」為重要的生產工具。當時,要宰一條牛,真的要好好想清楚;使「牛」的尊貴讓人覺得遙不可及。可是,台灣人與日本人一樣,覺得「吃牛肉」是補 足「精、氣、神」的上品,那一碗「湯濃肉香」的牛肉麵便成了可貴的席珍。何解?吃牛排必須要原整的一大塊,「快炒牛肉」又好像沒有什麼「o趙頭」;而牛肉麵呢,只需要是「牛肉」,即使是不同的部位也不要緊,只消可以切「一大方丁,一大方丁」的便是了。然後,再配上一大堆白麵條,便足以讓客人非常滿足。
 
年的牛肉麵,那有那麼多家的品牌,清一色只有「南京牛肉麵」。又何解呢?國民政府在一九四九年退守台灣,每日的統戰口號便是「還我山河,反攻大陸」,而南 京是當時國民政府的「前首都」。所以,尊貴的牛肉麵隱藏的重要訊息,是希望人民在大快朵頤之後,不忘鼓足幹勁,為國效力,隨時做好準備,反攻大陸。時至今 日,張三、李四牛肉麵已經滿街都是,什麼南京牛肉麵已經「看不見,也找沒有」;要不然,那能舉辦什麼「台灣牛肉麵節」呢?
 
有一件趣事,從前的台灣麵店,大多數是有分「牛肉麵」與「牛肉湯麵」的,而「牛肉湯麵」的價錢是比「牛肉麵」便宜一半。因為,牛肉湯麵真的只有「湯」,而 沒有「肉」,這種有趣的寫照,對香港人來說可能有點「難以理解」,但卻實在地反映了當年台灣在物資上的缺乏。今日呢!我相信沒有多少人會點「牛肉湯麵」 吧!
 
延伸閱讀:
旗林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牛肉麵教戰手冊第一屆台北牛肉麵節民間總結報告書


刊文:請點擊以下圖片,然後再點擊右下角「放大圖畫」,便可清楚閱讀。


2009年6月12日星期五

2009年6月12日-6月24日期間發表 - 我看到的是明日的伯公

原文
國民黨現任主席吳伯雄(伯公),一直給人一種「好好先生」的形象。這位大好人,不單止在黨內外人緣極好,而且近乎沒有涉及到任何權力鬥爭當中。伯公在台灣政壇上有可算是史前動物 - 幾近絕種!但他「軟趴趴」的形象經常被人有「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感覺。在2007年,伯公接任國民黨主席之時,已被外界定性為「過渡主席」,意思是暫代馬英九看守國民黨,早晚也要交還。而近期國民黨主席選舉快將舉行,「退吳」之說更甚囂塵土。台灣更有政治漫畫,描繪馬英九,為「綁」在火箭上的伯公點火,祝他「一路順風」;在江丙坤請辭海基會董事長一事上,馬英九以「老臣謀國」來慰留「江董」;卻對當年臨危受命的伯公「點火箭」。難道伯公的政治命運真的如此不堪麼?筆者相信是我們「忽略了太多細節」罷了!

首先,以伯公的性格,台灣今日的政治生態,絕對不宜他久留;浪費時間兼無用武之地。而且,他也明白讓國民黨的「中生代」,第三梯隊,盡快「上位」是大勢所趨。否則,不出兩屆八年的總統任期(理想地推算),國民黨便將無「將」可用;可況,與大陸現時以「務實主義」見稱的共產黨交手,不是一般文官可以勝任。所以,當時江董請辭,有傳外交底子豐厚的錢復有機會出掌海基會,筆者已經覺得可能性不大,文人掌政極有可能花掉十年也談不出什麼來!而連戰「身嬌肉貴」,可能性原本已經不大;具豐富財金經驗的微笑老蕭(萬長)副總統又驚傳患上肺癌,退下火線之後,根本無力接掌海基會。江董去留問題只在時間,伯公的重任他本身是明白的。最重要是,他比連戰、錢復及蕭萬長也年輕一點,歲月催人,有時也頗無情。

另一方面,伯公可以算得上是現時台灣政壇,繼連戰及江丙坤之後,與大陸官方關係最好,最「談得來」,來往最密切的政治人物。在江董回台不久之後,伯公便馬上動身到北京舉行「吳(伯雄)胡(錦濤)會」。筆者絕不相信「吳胡會」與江董請辭有任何直接關係,即是沒有江董請辭,筆者也相信伯公早有行程到京。可是,從伯公在京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並不是一次禮節性拜訪。尤其,伯公向胡錦濤提及「國共領導人應一年一會」,這明顯是有意識地把「國共關係」拉到另一個「常規」層面,並將民進黨「異形化」及「非法化」。如果伯公沒有與黨內元老及馬英九取得共識,這番談話相信應該不會出現,可見伯公未來還有大展拳腳的空間。

很多時候,政治的真像並不是可以從表面,便可以簡單地看出來。

文:



2009年6月11日星期四

2009年6月11日 - 政客的醜陋莫過於此

原文:
筆者十九歲便當上大埔區議會大埔青年議會主席,當然意氣風發,少年氣盛。幸好,當年筆者的校長,時任南亞路德會沐恩中學丘頌云校長給筆者當頭棒喝;教導筆者政客有四種;第一種:「識得做,唔識得講」所以,永遠只會守在一個一萬八千人口至二萬四人口的彈丸之地;第二種:「識得講,唔識得做」這類在香港比比皆是;第三種:「又識得講,又識得做」,丘校長希望筆者以此為目標;第四種:「唔係唔好做,不過我做好過你做」,又或者是:「我做唔到,都唔希望你做到」。這類基本上不可算是政客,我們大可以稱呼他們為「政棍」。可惜,這類政棍竟然在政壇上是佔大多數;而且在台灣更是多如星塵。

台灣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國民黨重新掌政;黨內元老,以至馬(英九)政府均明白到「時間有限」,國民黨也清楚知道本身「或者」不會是「萬年無期」,加上台灣民眾在過去八年已經「餓了太久」;在全球「力用中國」的大前題下,馬政府不得不在取得政權之後,盡快展開與大陸方面的「變相政治協商」。否則,馬政府選舉時的承諾,便會不斷「跳票」,無法兌現。而且,經濟若然繼續下滑,必然會對執政者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姑勿論,馬政府向大陸靠攏是否政治行為,但讓人民「有好日子過」也是為政者的首要任務。

觀乎,馬政府掌政一年,他們的處事手法,政治手腕的確尚有頗大的改善空間;進退失據,舉棋不定的情況依然時有發生。可是,馬政府與大陸的「全面三通」,海基海協兩會的「九項協議,一項共識」,以至由每日不到三百人,到現在一個月有數十萬人的「陸客訪台」;均屬「便民」及有利重整台灣經濟的措施。近期,台灣的衛生署長葉金川能夠出席世界衛生組織大會,就更讓「悶」了三十多年的台灣,重新呼吸到一口新鮮的「國際空氣」。可是,馬政府在「人民福祉」的正確道路上,最常聽到民進黨的「劈頭」批評就是「出賣台灣」;不管什麼事,不管利民與否,總之國民黨+共產黨,便等於「出賣台灣」,便等於「矮化台灣」,便等於「沒有尊嚴」。難道,只有民進黨與大陸談判才不會「出賣、矮化台灣」麼!假設去年320台灣總統大選,民進黨的謝長庭奪得「大位」,細看謝長庭的大選政綱,對大陸政策,還不是民進黨的「修正主義,現實主義」嗎?

請問政客們「非有即敵」,「為反對而『不負責任地』反對」是應有的表現嗎?難怪有調查指台灣有超過四成年青人對政治不感興趣。萬幸,筆者在十三年前,已經「知道」政棍的「真面目」,真的「煩死呀」!


刊文:

2009年6月8日星期一

2009年6月8日 - 碗粿(糕) - 「粗口」也可以吃下肚

原文:
台灣,以米飯作為小吃的美點,又豈止「魯肉飯」一種呢?台南的碗粿(糕)是另一種以「米」作為單位,極為飽肚;而且是原本沒有想過會被界定為「小吃」的小 吃。這種對碗粿(糕)描述是十分貼切的;所謂:「碗粿(糕)、碗粿(糕),以『碗』」作粿(糕)」,顧名思義,碗粿(糕)的原有「體積」絕不可能是用作小 吃的。但時至今日,遊人旅客為求「淺嘗即止」,大碗也只好改作小碗罷了!更重要的是,一碗「碗粿(糕)」,恰好是台灣民進黨在過去政壇九年由盛而衰的寫 照。
 
粿(糕)的製作、源起均是其實極其簡單;一切又回到先民「克勤克儉」的性格之上。台灣本身是一個島嶼,四面環海,漁獲甚多。漁獲豐富自然會衍生一個問題, 就是捕魚所得不可能一時之間被市場消化,於是乎台式「咸鮮」、乾貨、以至「下欄貨(次品與下價品)」便會應運而生。咸鮮、乾貨當然可以善價而沽,至於那些 「斷頭爛尾」,賣不到好價錢的下欄貨,先民會把次品切成丁粒,再加入一些「(食送)頭(食送)尾」,混合米漿,注入大碗內隔水蒸熟便成了碗粿(糕)。由於 米漿是可以用「雜」米做成,「下欄、廚餘」又接近不用花錢的,所以碗粿(糕)可以稱得上是「省錢又飽肚」的「代表作」。
 
千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陳水扁(阿扁)成為民進黨史上首名台灣總統。當時的民眾對他寄予厚望,認定他是「克苦清廉」的「聖人」;而他所喜愛的台南名物 「碗粿(糕)」,更是一夜成名。台南民眾為表對阿扁的敬意,遂把「碗粿(糕)」改名為「扁粿(糕)」。「扁粿(糕)」更一度成為阿扁接待外賓時的「國宴美 食」。可見,阿扁對「扁粿(糕)」的易名是相當受落的。及後,阿扁一家的貪腐案曝光,阿扁一家終日面對傳媒的「疲勞轟炸」;再冷靜的阿扁也總會有「吃不 消」的時侯。有一次,在傳媒追訪的過程中,阿扁突然對記者破口大罵了一句:「這是什麼碗糕(台語發音後,便變成極不禮貌的髒話,意思是「你算什麼東 西」)」,在場的傳媒朋友被嚇到「傻眼(意思是十分驚訝)」。隨著阿扁的「語不驚人死不休」,他頭上的光環也不復見了。
 
香港人外遊,每當發現有新奇事物時,便會「很順口」地問:「這是什麼東西?」下次,各位在台南品嘗碗粿(糕)時,最好還是在「什麼」之後加上「口味」兩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幸好,在香港,懂台語的人還不算多呢!
 
延伸閱讀:
米果 -無以倫比你台南碗粿
(中時部落格20081221


刊文:請點擊以下圖片,然後再點擊右下角「放大圖畫」,便可清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