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

2010年8月30日 - 由量變至質變

原文:
上周提及,香港一直沒有把台灣的原素加入國民教育之中,平白浪費了我們的「最強之茅」,以至下一代沒有「基礎」去擔當兩岸三地橋樑的角色。接近同一時間,台灣的立法院再一次闖關成功,在臨時會議上三讀通過修正「陸生三法」,台灣正式承認大陸學歷,並開放中國大陸學生來台灣大專院校就學。台灣每年可招收2000名「陸生」,修正後的「陸生」三法也訂明「一限二不」;即限制承認醫事學歷,「陸生」不得報考「與(中華民)」國安全及機密相關的院系、及不得參加(中華民)國國家考試。

綠營中人對「陸生三法」,心惡痛絕。一來是擔心「陸生」來台是「阿共(產黨)的陰謀了」,醉翁之意,志在進行「基層滲透」;二來擔心這群「陸生」會與台灣的年青人「爭飯碗」。但實情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要是我們擔心「陸生來台、志在滲透」,那便太「看偏」大陸了!今日的大陸,除了錢多,還有人多!現時,每天3000名陸客訪台,一年便接近109萬名大陸觀光客,這還不夠「滲透」嗎?這個數字還未把各式各樣的學術「高峰會」,省市「星級採購團」計算在內。大陸若要靠這群黃毛小子進行「滲透」工作,那也太遜了吧!

要是我們擔心這群「陸生」會與台灣的年青人「爭飯碗」,這個想法就更與實際情況有「嚴重落差」。我們試想想,台灣今日再「爛」,生活水平還是比大陸好「一點點」。有能力去台灣「留學」的「陸生」,大部份也是出身自非富則貴的家庭。他們犯不著學有所成之後,繼續在這個「『小』寶島」與台灣的年青人「爭一日之長短」。大陸的市場在未來50年也「尚在開發中」,連台灣的年青人也要「力用中國」相反「陸生」會希望「留台建台」,這個邏輯會不會有點「怪怪」呢?

台灣當局非常明白「等價交易」這個道理;如果馬英九政府不開放「陸生」,台灣那200多所大學的學歷也無法獲得對岸承認。而且,台灣一樣面對「自然人口增長放緩」的難題;這批「陸生」雖不至於「可以餵飽o甘多間大學」,但也總算是一點「甘露」吧。

至於,大陸便一於「好少理」,繼續「你嘈你o既事」。因為大陸很清楚這群「陸生」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台灣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人文風貌」,以「第一身」的「經驗及感受」全部帶回大陸,再在所屬「單位」輻射「八方」。情況一如當年周恩來、鄧小平留學法國「一樣道理」。他們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讓這群「新生代」擁有能與台灣年青人「打交道」的「能力」與「語言」。所以,台灣給大陸每年2000個學額也好,即使200個也「一樣照殺」!因為,打破這個缺口,大陸的年青人才有機會由心地發生「質變」。「統戰」的意味,「統一」的基礎亦建在「陸生」之上,轉眼二十年之後,大家既為「師兄弟」,又是「同聲同氣」,那還有什麼不可以談呢?


刊文:
成報官方刊登網站如下:

2010年8月19日星期四

2010年8月19日 - 沒有了香港的中台關係

原文:
去年84,筆者曾經在這個專欄發表過一篇名為「沒有了台灣的二十一世紀」。當時,筆者的重點在於中美關係的改變,已經不需要台灣這個礙事的「主軸」。一年之後,台灣的立法院經終於通過了「兩岸經貿合作架構協議」簡稱:ECFAECFA的落實意味著「兩岸共同市場」已經成形。大東亞經濟圈補充了台灣這一小「塊」,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圓過月餅」!

大陸大幅讓利的「錢包子」政策,在台灣「好明顯」收到了應有的成效;台灣當局估計,隨著ECFA的陸續推行,台灣將增加超過26萬份新職位。在巨龍的翻騰下,台灣有機會重拾昔日「亞洲四小龍」的光彩。在「利益第一」之前,中台之間還有什麼不可以談呢?即使是敏感的政治議題,也只是「差時間」罷了!加上,為了配合ECFA,中台對飛航班,及航點正在「爆炸性」地增長。光是上海與台北的對飛航班,每周已多達70多班。今年上本年,桃園國際機場的貨運量增長,更是「亞洲第一名」。兩岸的大門不單是「大開」,而且是「連門都唔需要有」。聰明的香港人自然會想到這是一個「黃金機會」,一個「大大時代」即將來臨!

要是我們真的這樣「以為」,那便大錯特錯!筆者花了「大半篇」筆墨描述中台現況,目的就是想讓各位「醒一醒」!ECFA對台的一齊好處,「掉翻轉頭睇」,全部均是對香港的壞處。現在中台之間的關係,一如一對熱戀中的戀人般纏綿,試問兩位戀人之間,那裡會容得下,又那裡有需要「香港」這一位「第三者」呢?

所謂:「肥水不留別人田」,中台的經濟互動犯不著要「到一到香港」,讓香港「過河濕腳」!文化之間的交流,香港更沒有基礎,肩負起橋樑的角色。早前成立的「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仲虛過對付樓市D幾多招、幾多式」!「所謂民間」層次的協進會,相比起在澳門「有官印」的「台北經濟文化中心」,還「差一大截」。協進會成立四個月,至今只是「見到個影」!遲點會不會「連影都無」,現在還是未知之數!

香港單靠專業服務,期望在中台之間「撈D油水」;倒不如早早放開心胸,把三地市場,「超前地」以「一體市場」作規劃,而不是「口中融合,心中還是『你們』、『我們』」。這樣或許我們還會有一席之地。試想想,我們若然帶頭把「三地、四所股票市場」連合,建立「東亞最大融資平台」,這總比我們不斷強調「香港是最佳融資市場」為上策。

當然,我們也要「『真實地』體現一國兩制的真、善、美」,否則香港還稱得上什麼示範作用呢?還有一點,這正是香港的「燈下黑」。中台之間,香港的優勢在於本地年青人,一直較易與兩地的青年交流、溝通;而我們一直沒有把台灣的原素加入國民教育之中,平白浪費了我們的「最強之茅」,沒有了下一代的基礎,不出20年,中台之間也將會沒有了香港!

刊文:
成報官方刊登網站如下:


後記:
2010821有消息及23日政府宣布: 「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榮譽主席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將於本周六起一連四日到訪台灣,與台灣對口的半官方機構「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舉行首次的聯席會議。據了解,港府內部認為,今次曾俊華訪台是踏出兩地政府高層交流的第一步,港方不會急於與台方簽訂任何協議,亦無意應對方要求討論有關「中華旅行社」正名的問題。

2010年8月13日星期五

2010年8月13日 - 英雄

原文:
「年紀越來越大,時光越飛越快」。一轉眼2010年已「跑」掉了三份之二,2011年好像已經在向我們招手。對於「香港人」來說,2011年可能只有「區議會選舉」;但對於台灣民眾而言,2011年是應該別有一番意思的,因為2011正是辛亥革命及中華民國建國100周年。為了第一百個「雙十(1010)慶典」,台灣當局當然會隆重其事,尤其是馬英九總統(小馬哥)對國父孫中山先生推崇備至。在小馬哥奪得大位之後,第一件事,便是把國父銅像重新置在總統府大門「正中之處」。讓他每天上班之時,也可以向國父「晨禱晚告」。文武百官「看」多了,便自自然然地「識 Do」吧!

所謂:「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台灣文建會便特意「攪」了個「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孫中山先生高畫質紀錄片」活動。主委盛治仁表示:「拍攝內容是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生平為主軸,並佐以人物訪談與史蹟遺痕  希望此紀錄片能從比較人性化的角度切入,並且忠於史實,多方呈現國父奮鬥的歷程。」聽到盛主委這麼一說,一切應該不會「出大事(台語意思:有大問題)」;更有可能拍了套「台版建國大業」,足以參加國際影展。可是,在台灣這個「泛政治」的地方,政府有任何舉動,也可以引起「政治風暴」;問題就出在盛主委希望紀錄片要「忠於史實」。

這就「出大事」了!咱們也明白這個世界是沒有「絕對的聖人」,再偉大的領袖也必然有其「陰暗面」,國父也曾向友人表示:「我是人,不是神」。就算是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小羅斯福」,也曾被指隱瞞「偷襲珍珠港」情報,犧牲數以萬計美軍,以換取美國出兵二次世界大戰的借口。所以,綠營中人又那會「放過」,國民黨的國父呢?既然盛主委要「忠於史實」,那便讓他「求仁得仁」,大量提供國父接近十段的戀情,及始亂終棄的經過。至於,在「攪革命」時,國父那些「懦弱」的對白,更有大量「貨源」。目的大概是「為國父討回一個公道」,及把他「拉回人間」;向台灣民眾「宣示」,他真是「人」,不是「神」!

但…有這個必要嗎?民族學家勒南指出「民族理解」應包括對:「祖先的崇拜」、「英雄的過去」及「偉大的人物」。從「國父終年59歲」,我們已經知道國父也是要「面對生老病死的凡人」。但他的一生卻激勵著無數中國人「為國奮鬥,為民族復興,為中國人可以『抬頭挺胸』」而努力!「史實」是「多角度」的,重點在於我們把「放大鏡」放在那裡。而且國父的出現,為中國人提供了—個「楷模對像」,這正好引證了社會學的一句俚語:「社會是需要英雄的」。今日的香港人依然「迷失」,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個「有血有肉的楷模對像」;連「學都無機會學」,談什麼「核心價值」也是「多餘」?何況,「千古功罪任憑說」,一套紀錄片那有可能做「全包宴」呢?


刊文:

2010年8月8日星期日

有線電視27台 - 《Today》 網站:www.hlctv.net

2010年7月23 -
主題:自由購物  開心旅游
1.      您如何看待最近出現的香港導游強迫內地游客購物事件?
2.      您認為這種現象帶有普遍性嗎?
3.      如何看待旅客在港購物游不快的情緒?
4.      為何會有這些問題存在?原因何在?
5.      對香港旅游業有怎樣的影響?
6.      目前內地旅客來港旅游團的模式是怎樣的?
7.      您認為目前一些以購物為重點的旅行模式存在問題嗎?
8.      導游的收入機制是否是問題的隱患?
9.      旅客如何保護自身權益?
10.  旅客如何提前了解旅行團情況?從何渠道了解?


2009年11月9 -

主題:文化生態  精神遺產
1. 什麼是文化遺產?什麼是文化保育?
2. 香港/臺灣文化保育的現狀如何?有哪些屬於保護範圍?
3. 如何保護(物質)文化遺產?
4.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又該從何下手?
5. 韓國端午祭“申遺”成功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6. 歷史到底對現實世界有什麼作用?
7. 現代社會和文化遺產應該如何有機結合?
8. 如何看待皇后碼頭、尖沙咀巴士總站、張愛玲故居
9. 在中國國家的“非遺”名錄上,香港和澳門有兩個相同的項目:粵劇、涼茶配製。目前它們的保護狀態如何?
10. 目前很多文化遺產成為了景點,除此以外還有更大的用處嗎?

11. 幾個個案:2009年2月成龍捐文物給香港政府,後轉贈新加坡。2009年2月圓明園獸首拍賣事件


2009820 -
主題:台灣風災 心靈重建
1、目前臺灣“莫拉克”情況如何?(新聞、圖片、視頻)
2、颱風對當地經濟有何衝擊?(物價、環境)
3、颱風對於旅行業有何影響?
4、當地政府的危機處理方式。
5、民間力量(比如藝人、慈善組織)如何救災?
6、有哪些來自八方的支援?
7、媒體在其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8、災難背後的人性探討。(災民人間百態,對照512大地震)
9、災後如何重建家園?


2009729 -

主題:東張西望、台灣萬像(下集)
介紹:台灣的電影、電視節目、歌手、名人與偶像劇 


2009720 -
主題:東張西望、台灣萬像(上集)
介紹:台灣的風土人情、習俗、觀光景點和小吃 


200976 -
主題:過渡消費、禍害青年
原起:香港經濟日報
006 |
投資理財 | 經濟與投資 | By 石鏡泉 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 2009-06-27財政問責制 筆者看過一項比較廣州、香港、澳門三地青少年消費模式的調查,發現香港青少年的零用錢最多;而亞洲各地中,香港青少年看來生活亦最為「物質化」,他們大多將零用錢花在娛樂及購買服飾上,擁有的個人消費產品之多,亦可說是亞洲各地之冠:手機、數碼相機、電子遊戲機等都要最快、最新、最潮。這反映出香港青少年經已形成追求物質的習慣。

生活富裕精神空虛
香港大學於2006年曾發表了一項有關青少年暑假期間消費狀況的調查報告,有關結果反映年輕一代缺乏清晰的理財概念。結果顯示約七成1425歲受訪者於過去一年曾出現入不敷支。大部分受訪者的收入是靠家人給的零用錢,而為了花費,香港青少年會不惜向朋友借錢和做兼職。亦有調查指出,九成人認為香港人「過度消費」,只有少於一成人是因為消費品有用才購買的。環顧四周,鼓吹消費的信息無處不在。報紙、雜誌、大型戶外廣告牌、大電視等,無時無刻向我們灌輸消費是獲得別人認同和自我的橋樑。

對新一代的青少年而言,「自我形象」及別人的尊重彷彿都是靠金錢、名牌堆砌出來,否則就好似沒型沒格比人Out。而電話費、SMS、八達通等消費就更加理所當然!雖然消費並不是罪,但新一代年輕人的所有東西都得來太易,生活富裕卻精神空虛。這一代的父母們工作繁重,可陪伴子女的時間太少,以為給予大量金錢物質,就可以彌補不足,金融海嘯下亦不願要子女「減薪」。

對年輕人而言,無錢絕對萬萬不能,試問他們又點會識小心用錢 !其實教導孩子認識金錢、物質和名牌的價值,並為他們建立正確的理財態度——「財政問責制」:即是對自己、家庭甚至長輩的財政負責。這比起一味強調學習成績更為迫切,正確的理財態度亦將影響他們一生。

討論:您認為城市中的青少年消費過度嗎? 
1.       一般香港青少年每月有多少零用錢?
2.       青少年主要把自己的零花錢花到哪些方面?這些消費健康嗎?
3.       您認為香港青少年存在過度消費的物質化傾向嗎?
4.       有多少青少年負債消費
5.       青少年是否應該負債消費?過度消費對青少年有何害處?
6.       如何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7.       如何克制過度的消費欲望?
8.       家長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避免過度物質化?
9.       青少年需要理財嗎?應該建立怎樣的理財觀念?  


2009511 -
主題:社會競爭、優勝劣汰
(1)先由H1N1新型流感,各地政府的危機處理手法。
(2)討論求職要注要的地方,招聘時考慮的要素,時下求職者經常出現的問題。是次節目頗為有趣,節目的有獎投票題目是:你認為工作中哪種能力更重要?1.專業技能 2.溝通能力在節目開始之先,1.專業技能有56%投票 2.溝通能力有44%投票;但經過我們強調溝通能力的重要性之後;結果竟然出現戲劇性變化,最後1.專業技能有42%投票 2.溝通能力有58%投票! 


2009113 -
主題:兩岸三通、影響香港中國與台灣的[大三通]已實施一個月,對香港經濟有沒有影響 ?

(1) 香港台中設交流平台推經貿 - 本港與台中市宣布,計劃成立城市之間的交流平台,在經貿和旅遊等多方面加強交流合作。

(2) 在過去半年當中,我們看到兩岸之間的關係。包括大三通,也在十二月十五號正式啟動了。開放政策已經陸陸續續的啟動,可是跟之前預期的數字,達成的目標當中有落差。是評估的錯誤?還是時機未到?大三通真正帶來的效益,何時會呈現出效果來了?

(3) 遭遇到的全球經濟危機是近幾十年來最嚴峻的,台灣的經濟是以出口為主,台灣的主要市場包括美國在內目前的狀況都很令人擔憂。目前台灣的出口數據非常糟糕,有些本地的企業甚至認為情況比他們所想像的還要糟上好幾倍。台灣遭遇的這次經濟危機將會持續多久?

(4) 兩岸關係越融洽,是否表示香港在兩岸四地的經貿發展上越容易被摒棄 ? 


2008129 -
主題:機構裁員之聲不絕於耳,失業率料將上升,政府推出十大基建能否解決失業問題
內容:明年香港經濟將邁向谷底,那些行業會成為失業大軍 ?畢業生成失業生,雙失青年應如何自救 ?香港政府明言會盡快推出十大基建,助力有多大?現時全球一體化,互聯網對失業人士有什麼幫助 ?    

2010年8月5日星期四

2010年8月5日 - 廣「虎」話

原文:
上月6日,廣州市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紀可光,在政協會議上遞交一份建議書,認為廣州電視台應改用普通話,以方便不諳粵語的外地人,在11 月亞運會時也可以欣賞體育節目。表面上,紀主任的建議也無不當之處,通常一個國際性大型運動節目,也會有多種語言頻道以供觀眾選擇。可是,紀主任的建議看似「只有普通話」一個選擇,結果便引起「推普廢粵」的大波浪。

筆者相信廣州市政府原本是以「冷處理」手法來處理,及後發現話題有燎原之勢,便馬上為「推普廢粵」定調。廣州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歐陽永晟罕有地「彈出來」並特意用「廣州話」表示,推普廢粵這個是「偽命題」,完全是無中生有、無事生非的「無厘頭」。無奈,火乘風勢,廣州市接連兩個禮拜也有「撐廣州話」遊行,這種情況在以往是非常罕見的。民眾把保衛嶺南文化,提升至「亡鄉滅族」的層次,問題真是有那麼嚴重嗎?

首先,紀主任的發言目的「大概不是」要「點火」。政協一直被外界譏為「政治花樽」,他的發言,可能只是簡單地希望證實自己曾經「存在」過。加上,「推普」這個點子,在政治上絕對是「政治正確」。有關單位要是「束之高閣」,紀主任亦已經賺了「政治分數」;冷不防「衝破底線」闖關成功,紀主任便成了「一等公」。對他來說,可以說是「買圍骰」 - 莊閒通殺是也!

再看,紀主任的上書對像正好是廣東省副省長萬慶良。萬慶良近年在廣東可謂座了「白金『直升機』」,平步青雲。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萬慶良早在2000年,已擔任團省委書記。作為團省委書記,萬慶良「好明白」他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團結大多數」。所以,為了這個「政治任務」,萬慶良也不會就「推普廢粵」輕發一言,否則便犯了「攪分化」的死罪。紀主任上書給一位「明知無反應」的領導,豈不是「定過抬油」?為什麼廣州市人民又還會「咆哮」呢?


一切還不過是「財大氣粗」罷了!「廣州話」從前稱之為「廣府話」,是「粵商」的「最佳o麥頭」,並與「晉商、徽商、湖商及甬商」合稱為「五大商幫」。時至今日,廣東依然是中國的「納稅大省」,每年中國有八分之一的稅收均是來自廣東。可是,若非年關納稅,又非「成日聽到廣州話」;單憑粵商的外表,「邊個知你係『廣州佬』呢?」聰明的「廣州佬」那會不知道,這此是借「推普」之名,打壓「經濟諸侯」為實。遠在上海的「甬商」也明白到「他朝君體也相同」的道理,所以便極速「表態」。因為今日亡的是「廣州話」,明日亡的便是「寧波話」。為了自己的「o麥頭」及「經濟主導權」,以便他日與中央「討價還價」,「廣州佬」那有不兇狠的道理呢?

刊文:
成報官方刊登網站如下:

2010年8月3日星期二

2010年8月3日 -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原文:
近期,香港的「惡導游阿珍」,真是「紅過o靚模」。他可能自己也不知道,他的「激情表演」,遠在台灣及美國也有廣泛報導,而不只是在「全國熱播」。香港最少在這一陣子,在「珍」菌的影響下,應該大概也稱不上是一個「好玩好食,抵玩抵食」的旅遊地方。相反,在「雙城」的另一端,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優惠團」卻「越來越抵」。早前,香港便出現過「超低價世博國情教育團」。每位年青人盛惠$200大元便可「起錨」,「真係平過去深圳」呀!

筆者不知道這群年青人的「愛國情操」增加了多少,但「生果日報」式的批評卻多如恆河沙數;在數次分享會中,筆者也不禁「面紅」。香港館中那「會講大話o既八爪魚(八達通)」,當然是被狂「轟」的對像。年青人認為用「八達通」代表香港是「有失港格」。至於其他「偉大祖國同胞」的表現,也被「炸」至體無完膚。世博是我們的「百年夢」,難道這此世博真的如此不濟嗎?

就在這「一大堆」的問號之下,筆者終於在一個交際場合中,碰上了一位上海市政協委員,並向他「洩洪」。「聽君一席話」之後,我便「完全明白了」。

政協問筆者:「半年的世博會期,估計有7000萬人入場。振東,你認為當中有多少是外國遊客呢?你估計有沒有700萬呢?」

被政協這樣一問,我突然有所「頓悟」。要是每個月也有百萬外賓參觀世博,這已經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那其餘6300萬人是從何而來呢?

政協繼續解釋,世博的主題已經告訴了我們,世博的「重要任務」,是希望向中國二線、三線,以至農村人民展現;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民眾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世博的對像,定位本來就不是面向「『已發展』的香港人」身上。加上,我們通常只看到世博門票的「面價」,而「走漏了」國內最流行的各式「特惠票」;這些「特惠票」絕對是「後富起來的民眾」可以負擔的數字。

筆者茅塞頓開之後,便「閃過」台北的「休悠卡(類似香港的八達通)」,在高雄會「自動當機」。又記起一年之前,筆者曾經在廣州地鐵站內,看到一位「農民工」朋友,在「好開心地把玩『輕觸式售票機』」。還有一位美國朋友,向筆者笑指溫家寶總理,為什麼可以把「農村基本上已經做到,每家每戶都有電視機」,這些「雞毛蒜皮」的事,在兩會中報告。


我們住在「天堂」太久,已經把所有事情「想當然」化。試想想在一個地廣人多的中國;一些看似「芝麻綠豆」的任務,也可能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領導人才有膽量吐出一句:「基本達標(意思即是:還未達標)」。所以,香港的國情教育除了是「抵玩抵食」之外,亦應該賦予年青人「靈魂」及「體會國情的眼光」。這樣,年青人心胸也會廣闊一些,世博也會美麗一些。

刊文:
成報官方刊登網站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