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星期五

2010年10月29日 - 五都「悶」戰之「凍未條」

原文:
還有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台灣的政治格局將會有一個新局面。五個直轄市將要進行市議會選舉,選出新一屆的市長與市議員。根據台灣的制度,直轄市長與五院首長同級。所以,一直以來直轄市除了得到更多資源與發展機會之外,真轄市長更是「痾個屁都大聲D」。而直轄市選舉由從前的(台)北高(雄)二市,改為增加「新北市(前台北縣)、大台中及大台南」,成了佔台灣六成人口的「五都」;選情應該「很火紅」才對。上周末,筆者因公到了台灣數天,特意為了今次選舉「朝拜」一下,誰知…情況頗讓筆者吃一驚,敢問台灣是在選舉嗎?

筆者「閃電式」走訪台北、台中二地;根據已往的經驗,在選舉剩下最後的「黃金三十天」,應該是「滿街拜票車、『周地』黑材料」。可是,是次選舉,筆者在周日的台北火車站街頭,呆站了半小時,才看到一輛「小小麵包車」在拜票宣傳。在台中市的文心路(台中市其中一條最主要的交通幹道)傍的咖啡店「細意品嘗」了一小時咖啡,莫說是「拜票車」,簡直「連影都無」。當地主要的雜誌封面主題,均與五都選戰無關。對於台灣的電視台來說,每一次選舉也是「上天掉下來的禮物」,因為只需不停炒作選舉議題,便可以「完成任務」,完全不用動腦筋。無奈這一次真的「炒極炒唔起」,即是電視台出動「美女+電動(遊戲機)」,民眾也提不也勁。

在這個影響台灣極為深遠的大選中,選舉氣氛恐怕比天氣還要『凍未條(台語:意思是冷得議人難以接受)』!有評論指在缺乏「統獨,族群」等對立,極富意識形態的議題之下,選情是非常難「拉抬」起來。

但筆者卻另有一翻體會,過去兩年,台灣民生雖然不能以「大躍進」來形容,但民眾總算重新過了一點「似人」的生活。民眾難得脫離了「活在選舉中」的日子,又感覺到,「原來我們口袋也有錢,我們也可以逛Sogo」的時候,民眾體內的「選舉時鐘」便停了下來。而且在「台灣優先、經濟第一」的時勢之下,不管是藍、是綠當家作主,下一任市長也不敢隨便「動」這個方向。這一點,筆者相信台灣民眾是「心中有數」的。反正也「沒差多少」,選民的反應如此冷淡,其實不足為奇!

還有一點,是次看似「新」的選舉,骨子類卻沒有什麼石破天驚的改變。在「制度」上是時候作出「選擇」,而不是「因重大事故」而「民心思變」的大環境下,選情便自然更冷。何況,藍綠雖然互派大將對決,但「可比較性」卻甚低,例如蘇嘉全治理屏東的政積,如何跟「志強九年」相比呢?台中與屏東的情況,本質上已經是「月球跟地球」的距離。這樣即使是「生活工場」也難以製造「話題」吧?不過,這一點,我們下次再談。


刊文:
成報官方刊登網站如下:

2010年10月25日星期一

Now 新聞台:2010年10月26日 - 台灣政治:五都選舉前瞻

主持:王慧麟

嘉賓:黃偉國、黃志偉、葉振東

十年後,我有幸獲邀台灣觀總統大選;選舉結果出爐之後,我已經頗懷疑,國民黨在長期野的困局下,這類前瞻討論今後可能是偽命題。

網上重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AB-zYwIzL8&t=1165s

葉振東(2020117)。《民進黨的勝選動員 值港府反思》。香港。經濟日報,A28

葉振東:就是執政者,無論是否由民選方式產生,都必須經常做最壞的打算。筆者在國民黨總部向他們的競選團隊查問:「若國民黨敗選,他們對長期在野,有何預案?」但他們竟然支吾以對,令人十分失望,說明了他們完全沒有為長期在野作打算。這種「沒有最壞打算」的選舉工程,以至施政手法,極易讓團隊陷於方向迷失的險地。

原文網址:https://www.thestandnews.com/%E5%8F%B0%E7%81%A3/%E6%B0%91%E9%80%B2%E9%BB%A8%E7%9A%84%E5%8B%9D%E9%81%B8%E5%8B%95%E5%93%A1-%E5%80%BC%E6%B8%AF%E5%BA%9C%E5%8F%8D%E6%80%9D/

2010年10月20日星期三

再遇外婆

今天,是先母往生17年的紀念日;

兩年之後,我在舅舅的帶領下再次來看你。

看到的你,已經是在黃土之下,這裡風景不錯呀;只是我再也聽不到你的笑聲,和笑面。
心…一直往下沉,淚卻沒有流半滴。太多的說話,千頭萬緒;一時間不知道如何說出口。
但我知道,你是知道我的心意,我的心思。

帶來的只一束鮮花,和「小女孩」;你疼愛的「小女孩」。

你可知道,我們特意回到台中「拍照」,就是因為你嗎?我還在「照片」中加入你最喜歡的的「七里香」呢!這個小秘密我只跟你說,夠有趣嗎?

我不想你「缺席」,也不願意把你從我的生命中抹去。

你走之後,整個家族也好像改變了,大家的感情也變質了;

可是,管他的那麼多。我在意的,還不是舅舅跟你,舅舅的生活,現在蠻開心的。

而你…我只有永遠懷念你。

回來,我看了一套「父後七日」,電影的最後一句:「請收拾好你的情緒」。彷佛把我帶回2010年10月20日的早上,在離開的時候,我回望著你的墓碑。我不捨,可是…也是時候收拾好情緒了。

振東



《外公與外婆之墓》

2010年10月13日星期三

2010年10月13日成報 - 「空殼」社企

原文:
新一年的施政報告又要派台。過去幾年的施政報告也有提及「社會企業(社企)」。過去十年間,社企好像是「萬用白花油」的代名詞;社會要是有什麼問題,只要「叮一聲」點到社企,便會「聞一聞格外醒神」。但實情是過去十年香港的社企依然大部份「玩唔大」。

近期,有一些政黨更倡議「政府撥出5億元成立「社會企業總公司」,由政府委任合適人士擔任獨立公司董事,目的是要扶助社會企業的發展,透過聯繫各個社會企業,協助它們尋找商機。」筆者聽到之後,真的有點「昏到了」的感覺!
與筆者相熟的朋友也知道,筆者的大學畢功課便是「Social Firm(當時還未有社企這一個詞)」。及後,更是本港一所知名社企的董事,公司由七、八年前月蝕五萬大洋,到今天每季也有機會讓「老友記」分花紅。當中,其實只有兩個法門,那就是「換左個腦」及「靠自己」;「做生意邊會有人幫咖」?

社企的出現,必然是回應「社會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透過「非政府的模式」,及更大的主自性,推進社會的發展。若政府投放大量資金,「介入」社企的運作,那豈不是離經背道,成立多了一個「部門」與原意「越行越遠」嗎?回顧過去十年,政府已經開設了「N個」協助社企的基金,在競投政府標書時,又刻意「優惠」社企,為何香港的社企到現在還是「唔似貓、唔似狗」呢?還要反過來要求政府「比奶水」。

關鍵就在於香港的社企「有軀體,而無靈魂」。香港的社企仍是大部份由「社工」去管理,而社工的專業訓練並不是經商,大部份同工對社企的認知還停留在「做生意o羅」,或者「SE(輔助就業)思維」。部份有先見的大學把社企一科設在商學院之下,社工們是「不一定」要修讀的。在「理論」與「實踐」分體的情況下,香港的社企便只有「望政府打救」!

相比起台灣,台灣的社企較香港發展為早,而且性質、目標非常清晰,從業員的「光譜」亦非常廣泛。當中最少包括五類:就業促進型、社區發展型、服務提供與產品銷售型、公益創投的獨立企業型(這個大多數企業或宗教團體有關)及社會合作社。政府只會在「空間」上提供協助,而極少參與其中。在目標清晰,用人得宜的情況下;台灣的社企,在多次天災及推動社會方面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亦因為台灣的社企是「靠自己」,及與政府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很多時候,反而可以成了政府的「一面鏡」。

反觀,香港的社企越來越多,又越來越參差;早前民協深水埗區議員官世亮,透過民協的社企,懷疑虧空客戶五萬多元裝修工程費。其實,為整個「新生業界」敲響了警號。若然我們「唔換左腦」,香港的社企只會繼續邁向「政府部門化」及「得個名」!


刊文:

2010年10月6日星期三

2010年10月6日 - 問誰領「Talk Show」

原文:
大概一年之前,筆者曾經在此欄目,撰文討論台灣立法委員費鴻泰指出台灣有三害,那就是「傳媒、名咀、司法官」。筆者認為費鴻泰的評論,實在不失為「千古巨眼」。文中,筆者不同意第三害是「司法官」,反而認為是「立法委員」。一年之後,香港政府現正就申辦亞運進行諮詢,諮詢進行的「第一天」;筆者便再次「閃」過似曾相識的感覺,只不這次的「害」到香港了!

在一個資訊泛濫的年代,我們所接收的訊息大部份是「即食罐頭」與「快餐」。我們甚少就著單一議題安靜下來,細心地「尋根究底」,把那份諮詢文件「睇清楚」。於是乎,我們對申辦亞運的「概念」,便是由傳媒的報導及「尊貴的立法會議員」口中得知。還記得,在民政事務局公布申辦亞運當晚的「六點半鐘」新聞。筆者差一點以為「日本仔打到來」,各黨各派的議員竟然難得地組成「暗間聯盟」,同仇敵慨、異口同聲地對政府大興問罪之師!

重點來了!政府公布進行諮詢後,還不到半天;難道各位議員已經把諮詢文件看得滾瓜爛熟了嗎?為何可以「未了解、先定調」呢?還要隨意地把一些極有價值判斷的「形容詞」展現在「公仔箱」之前。在先入為主的「大前題」下,市民便會自然地「認同」了這次申辦亞運是「大白象」、是「好大喜功」的政績工程。

筆者明白:「選舉近了」!最活該的,可能就是就申辦亞運事件向政府開「第一槍」的仁兄。各位在「選舉起跑線」上的有志之士,為免落得「政治自殺」的下場,便自然地「有樣學樣」,一起「圍插政府」;反正,即是你「插錯左」,也無傷大雅;政府「斷估唔會叫翻你道歉」。可是,如果大家「欣賞」台灣「生果日報」式的「Review」報導,便會記得在本年初,同一個議事堂、同一群尊貴的議員、同一個議題;當時的結論,與今日諸公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筆者又明白:「此一如,彼一時」!當日大家只是「原則性支持」,並不表示「容許」政府這樣「大攪特攪」。問題上,各位民意代表又有沒有提出什麼具建設性的「高見」呢?

議員應該是「代表民意」,而不是「挾持民意」。議員是有責任「開導民智」,綜合意見,讓市民多角度思考問題,並且從討論中,尋求共識、收窄社會分岐。否則,社會便會走向「泛政治」的局面。台灣經歷了「阿扁八年」,整個社會陷於「零發展」的狀態,便是多得各尊貴的「立法委員」,往往用「有色眼鏡」,對各項議題「未審先判」,而且不停上綱上線;差點兒把整個台灣「五馬分屍」!

幸好,香港的傳媒,還不至於台灣式「亂報」的地步,一些相對持平中肯,多元的評論、報導慢慢地「出街」。否則,香港社會只是下一個「被撕裂」的「示範單位」。


刊文:
成報官方刊登網站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