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8日星期六

2021年8月28日 - 《第一百二十二集》鍾伯光教授(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香港運動員的現在與未來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文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68599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ixDYZUAyNU


本隻簡介:

今屆東京奧運,香港代表隊取得歷來最佳的一金兩銀三銅成績;而殘奧會現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不少香港人有為本地運動員熱烈打氣。但是,現時香港運動員的薪金和支援,未必足夠支持他們訓練和比賽。

香港體育學院根據香港隊於國際賽事的表現,釐定精英體育項目屬於「A 級」或「B 級」,即分別為在 4 年內於國際賽事達 10 分和 7.5 分或以上的項目。不過,足球、籃球等中、小學學界主流運動,卻不是精英體育項目,體院可以如何提拔青年運動員?

現時香港全職運動員未必有足夠經濟保障。競走代表程小雅受訪指,於國際賽事中獲得三甲,薪金可由 7,130 元躍升近4倍;但若未獲獎,又或因受傷而無法出賽,翌年薪金就會減少。而林大輝本月指出運動員的薪酬應與表現掛鈎,加上體院為運動員提供免費食宿及醫療服務,社會毋須只著重運動員月薪多寡。不過,現時薪酬機制對運動員的保障是否足夠? 而近年受市民重視的殘疾運動員,要如何取得與健全運動員平等的待遇?

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提出五項支援體育發展措施,包括撥款興建體育學院新設施大樓、成立 3 億元「能力提升基金」及推動香港體育發展「專業化」及「產業化」等。民政事務局與教育局亦計劃透過學校課程和課外活動,協助學生從小打好運動基礎。這些措施能夠幫助發展香港體育?政府又是否「三分鐘熱度」?

2021828香港電台第一台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二十二集》我們請來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教授鍾伯光,跟我們討論香港運動員的培訓和發展。政府和體院應如何協助運動員?又應如何體育普及化?如何發掘和培訓更多具潛質青年,為香港爭取佳績?

2021年8月27日星期五

2021年8月27日 - Mas del Riou Braucol 2018

難得嘅大學老同學聚會,難得試一款單一品種葡萄酒,布洛可葡萄有種特別嘅桑葉味,真係幾特別,立秋後嘅天氣,仲未有秋意;但呢隻葡萄酒嘅味道,反而令我感到秋天來了!




葉振東,〈【台港倒退.三】港人升學、移民或受害 台官撤港減慢簽證程序 學者預疫情後影響更大〉,自由亞洲電台,2021年8月27日

取自:https://www.rfa.org/cantonese/features/hottopic/feature-taiwan-08272021075419.html

記者:劉少風、陳潤南

網上重溫:https://youtu.be/KGz3Bx6c9RY

香港及台灣關係倒退,繼港府不批簽證,導致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駐港官員,在今年7月全撤返台後,親中媒體《大公報》周四(26日)指控台灣仍在試圖利用駐港辦僱員作為「亂港代理人」,台灣陸委會已回應說,這些指控純屬憑空捏造。以往港人赴台方便快捷,但台港關係惡化,疫情後港人赴台或受到影響。有港人向本台指近日赴台簽證緩慢。有學者指,駐港官員負責簽批,預測問題會在疫情後慢慢浮現。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除了台籍官員被逼撤離香港後,辦事處亦有變動,原本的服務組與處理赴台簽證的內政部移民署駐港辦公室合併辦公。記者到訪位於金鐘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了解,在早上9時,已有約10位市民在辦事處門外等候。

學生憂未能趕及到台升學

學生趙小姐打算到台灣讀書,雖然已獲取錄,惟仍在等待當地大學發出的正式推薦書,才能夠在香港辦理各項簽證手續,目前只能夠等待。因疫情關係,台灣當局已宣布延遲至9月中開學,不過趙小姐仍不感樂觀。

趙小姐說:都有點擔心,因為時間不是很夠,(到台灣)要隔離15天,密封隔離,再7天自主管理,其實要20多天,很長時間。(想快點到台灣?)真的很想,那邊的學術氣氛自由。

移民顧問:積壓大量移民申請

有移民經紀及多位申請人向本台透露,由申請到獲批,要等1315個月,最長達1年半。中華投資移民股份有限公司顧問陳衍呈接受本台訪問指,近來不少港人取台灣簽證變得緩慢。自7月初開始,有市民付錢要求移民公司代為網上預約文件認證,每星期有近67個客人,原因是預約變得很困難。

陳衍呈說:(簽證因為台官離開有延誤?)暫時真的不知道。如果以整個移民程序來計算,當然由一個半月預約到兩個半月。每一天10時網上預約,1001秒已經滿了。

今年7月,因港府拒批工作簽證,最後一名台灣駐港官員被逼返台,至今8名台籍官員全部撤離,台灣駐港辦只剩下香港僱員工作。移民顧問陳衍呈指,當初台官離港後,移民公司的員工顯得擔心,亦收到不少客人查詢,直至台北辦發通告指,「所有事務一切照常」,他們才稍為安心。

學者:台官撤離影響港人移民或留學 

除了疫情因素,熟悉台灣的學者葉振東認為,港人移民及簽證申請緩慢,與港台關係倒退有關。他指出,只有台籍官員才可以核實申請人的身份。

葉振東說:現在所有的(台灣)派駐官員都離開(香港)的時候,留下的人就沒有這個作用(核實身份)就不能代表台北政府。移民、簽證的話,暫時沒有改變,只不過程序會慢了很多,如果香港那批(職員)不獲授權處理的話,避不過要回到中華旅行社的年代,即將文件送回台灣,台灣那邊確認的話,就送回香港,這是很複雜的一回事。

同樣熟悉台方情況的台灣各大學香港校友會總會榮譽會長麥業成指出,台籍官員撤離香港,不論港人移民或留學都受影響,雖然辦事處的工作仍然維持,但已造成不便,因為香港職員不能代理台官的職務。

麥業成說:我相信這不可以,第一是職級上,第二,事實上有些文件需要相對高職級的官去審批,現在變成由台北那邊,我不知道內部作業如何,是否由傳真?確認後由香港批出,我相信時間上有差距。 

方便赴台非理所當然 受港台官方關係影響

回顧歷史,港人赴台方便快捷不是理所當然。翻查數據,在1997年香港只有約30萬港人赴台,但同年就有50萬人次到泰國旅遊。回歸前港人到台灣旅遊,須要親身到中環的「華僑旅運社」或旺角的「華光旅運社」辦理「港澳同胞專用入境證」。但不少港人投訴申請時間過長,91年前更有「保證人手續」。而當時港英不承認台灣駐港機構地位,台北辦仍然以「中華旅行社」民間機構名義在香港存在。

2008年台灣前總統馬英九上台,台港關係改善。2009年時任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提出,旅遊是港台貿易重點。2011年台灣駐港的官方代表「中華旅行社」終於正名「台北經濟及文化辦事處」。前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就在開幕禮感嘆:「這是多麼重大的一個進展!」港人赴台旅遊呈爆炸式增長,根據台灣觀光局數字,2012年港澳人士赴台旅遊數字突破100萬人次,至2019年超過175萬人次到台灣旅行。多個調查顯示,台灣為最受港人歡迎的旅遊點。

學者:問題疫情後慢慢浮現

隨著台港關係倒退,台北辦未來命運如何?港人往後赴台會否受影響?麥業成認為,台港關係短期內難以好轉。

麥業成說:台港關係現階段上,比當年1991年以前的「中華旅行社」還更加低,低層次。現在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會慢慢浮現。除非兩岸關係突然轉好,或者兩會重新會談,否則現時的情況,(台港關係)未來幾年都不會改變。

葉振東指,在現時疫情底下,港人赴台已不方便,因此台籍官員撤離,亦未能感受到分別,但相信在疫情後,問題將慢慢浮現。

台灣陸委會回覆本台指,在台籍官員回台後,香港辦事處已於今年6月調整營運模式,以達致「為民服務不中斷」的目標,包括領務相關業務、國人急難救助及台商(鄉)團體聯繫、香港居民赴台停留、居留申請、經貿相關業務等繼續辦理;另外,教育招生方面,則由「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線上報名機制,為香港學生提供諮詢服務。

2021年8月23日星期一

葉振東,〈【台港倒退.一】台北辦駐港台官被迫全撤 港人僱員憂被港府針對 學者指屬「歷史性倒退」〉,自由亞洲電台,2021年8月23日)

取自:https://www.rfa.org/cantonese/features/hottopic/feature-taiwan-08232021065138.html?fbclid=IwAR2h1Tt3AmQAkwOmDfcQnVtSY89Ue58udKl0Nq6-xfltdyV4SQrzbAww8gE

記者:劉少風、陳潤南

網上重溫:https://youtu.be/0MR_yuWuI30

最後一名台北辦台灣駐港官員、經濟組組長倪伯嘉於731日回台,此前已有7名台官同因港方不發簽證而離港。台北辦隸屬台灣內政部陸委會,實際是台灣駐香港的官方代表處。今次是首次有台灣官員缺席,呈真空狀態。

有匿名內部港人員工,向本台透露,目前台北辦只餘約50位僱員,當中包括台灣人及港人。港人方面,當中約一半持有台籍,他們大多屬資深員工。其餘港人未獲台籍。

他表示港府早前5月發強硬聲明,表明將駐台灣的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停運,消息一出,已令一眾香港僱員非常緊張。港方聲明指控台方「粗暴干預香港事務」,字眼強硬,香港員工都感受到台港關係更趨惡化,預視當時仍在港的倪伯嘉,返台只是時間問題。

香港僱員遠離示威 擔心受「香港方面的針對」

他表示,台北辦角色敏感,自2019年香港僱員已被告知不要參與香港的社會運動。他眼見自反送中運動後,港府高壓打擊民間力量,又暗指台灣是「外來勢力」。他覺得香港僱員夾在台港兩地之間,直言尤其擔心「香港方面的潛在針對」。

另外,有熟悉台方人士稱,台北辦人手減少,令香港本地職員工作量增加。而駐港官員全撤後,香港僱員要搬遷辦公室,重新熟習新環境,在欠缺主管的情況下,工作不方便,壓力增加。他透露,在台籍官員撤離前,可到台北辦面對面與官員開會,但目前只能透過網上視像會議,會中甚至有台籍官員提出,撤離香港確實有影響,但是無奈。

對此,陸委會向本台表示,由衷感謝香港辦事處僱員「不畏惡劣局勢,堅守崗位,提供民眾服務」。當局會盡全力保障,包括修例放寬來台定居等,以落實照顧與激勵士氣。根據資料,修例後港澳僱員經批准後可申請在台定居,不受原本須於機構工作六年才可申請的限制。

「台港兩會」聯席會議中斷 台港口徑不一

過往香港一直在兩岸關係中起緩衝作用,而中、台不屬國與國關係,因此台灣駐港機構只能以辦事處形式運作。中港台三方對此長期建立默契。東亞國際關係學者、東京大學法學博士林泉忠指即使在港英時代、或兩岸關係較差的陳水扁執政時代,台灣亦有代表人員派駐在港。今次台灣駐港官員全數歸零,林泉忠認為,屬「歷史性大倒退」。

關係大倒退有跡可尋。台港雙方在2011年時仍在蜜月期,當時港台雙方為加強經貿及文化合作,互相設立半官方的「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及「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並每年舉行「台港兩會」聯席會議。

然而,在港方「協進會」網頁可見,最近一次聯席會議已是2015年。亦即是民進黨蔡英文2016年上台後,會議便告中斷。對此,雙方解釋口徑並不一致。港府聲稱,聯席會議是按需要召開的會議,並不是恆常性會議。

台灣陸委會回覆本台,稱港方對召開會議態度消極、推託,惟雙方在工作層級仍有聯繫。台方一貫的政策立場為促進台港各領域正向交流。目前「策進會」及「協進會」仍是台港溝通的主要平台,會盡力維持運作。

盧長水被拒發簽證 陸委會2018年一度樂觀

2018年的台北辦處長盧長水上任,卻一直未獲港府發出工作簽證,後被揭發原來是港府要求盧長水簽署「一中承諾書」,盧拒絕後一直不獲發簽證,未能來港履新。台灣陸委會主任邱太三對此批評:「無法接受港方單方面擅加矮化國格的政治條件。」

林泉忠對記者透露,他在2018年時曾與台灣現任國家安全局局長,前陸委會主任委員陳明通交流,對方當時仍對盧長水來港感到樂觀。陳明通認為過去北京在處理台港問題上,都具彈性跟靈活性,並對此高度評價。然而,盧長水最終未能到任,甚至連代理處長高銘村,亦因港府拒發簽證於2020年回台。

中國背後主導 國安法後港府自主性更低

台港交惡背後,其實港府對台事務基本屬中國指令。中國已故前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在1995年公布「錢七條」,規定凡涉及兩岸關係事務都由北京安排處理,包括各種港台雙方的官方接觸往來、商談、簽署協議、設立機構,須報中央批准或經授權,由特首批准。

香港政治學者葉振東解釋,目前香港主要負責對台事務的部門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而據他了解對台事務非該部門工作重點。他認為香港官員對台事務了解有限,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未來港府對台的自主性會更低。

葉振東說:有國安法後(自主性)會否更低,我認為無可避免。最大原因是好多朋友還在想國安法的紅線及界定在哪,(台灣議題)亦相當敏感,對台灣不熟悉的香港官員就更不敢處理。國安法背後是底線思維,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及持續發展利益。一涉及這三個問題,(港官)寧願直接請示中央,因為更安全。但同時將自己話語權送出去。

然而,葉振東認為台北辦香港一般僱員,目前無須對安全過慮。他表示了解相關僱員的心情,他認為《港區國安法》紅線屬全港都面對的問題,不是針對台灣相關人員。他又反問,是否所有為外國領事館工作的香港僱員都要擔心?另一方面,他相信香港的親台人士亦不受影響,因為香港親台組織近年行事低調,加上執事人年紀偏大,親台組織「活力」有限。

台港關係短期難轉 未來台北辦命運如何?

學者林泉忠表示,香港目前進入「全新歷史時期」,必然影響港府處理台灣關係,未來對台會與北京更一致,短期內難見轉機。

林泉忠說:我相信在短期內,是很難改變得好。除非台灣在2024年之後,跟北京關係較好的國民黨,重新執政。應該是短期內唯一的一個可能性。

他形容,目前台港官方關係令人感到沮喪,但台港仍保留有「策進會」及「協進會」兩個「白手套」機構,適當時仍可發揮功能,甚至恢復雙方派駐官員。而且雙方的民間、經貿、文化關係仍十分好,目前仍未見到雙方關係會惡化至完全斷交。

未來台北辦命運如何,葉振東認為主要取決於台灣方面決定,而他認為台灣在撤離官員過程中已釋出善意,很難要求台方再付出。

葉振東說:因為近一年多我的觀察是,台灣外派官員不是一批離開,而是一個個走。他們一個個走,我估計原因都是想跟香港特區政府,有迴旋空間傾談,否則整個辦事處摺咗(粵俗:關閉),或一次過離開都得......台灣是否完全無向香港特區政府釋出善意?我覺得公道講不是沒有。

香港失去緩衝角色 台灣未來難再積極惠及港人

葉振東認為,在中共「全面管治」香港下,香港只執行中國對台政策,香港的緩衝角色已消去。他亦擔心,近一年台港交惡,台灣恐怕都認為香港失去緩衝角色,未必再保持積極惠及港人的心態。「同埋大家唔好忘記,香港發生的所有事不是對香港人交代,如果我是台灣政府,我會想台灣人當地人有甚麼看法。」

港府回覆查詢指,將一如既往繼續根據《基本法》、「一個中國」原則,以及中央政府處理香港涉台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政策,處理港台關係相關事宜。就《港區國安法》及23條會否對台灣駐港機構有影響?香港保安局回覆本台指,在香港,任何人或團體均須遵守香港法律,包括《港區國安法》。

2021年8月21日 - 《第一百二十一集》宋恩榮客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 :【激變後的太陽】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67291

Youtube 頻道:https://youtu.be/QBuaEGZs_6I

本集簡介:

反修例風波令唔少年輕人惹上官非,面臨刑事檢控,佢哋嘅生涯規劃會大受影響。有學者覺得,失去咗呢一批年輕人,係對社會嘅一大損失,所以就成立蛻變計劃,希望為參與反修例事件同埋有案件在身嘅青年,提供政治中立嘅心理輔導及司法程序嘅支援,幫佢哋之後重投社會,又建議懲教署參考新加坡,畀在囚人士用平板電腦學習。

不過呢班學者口中嘅年輕人,即使佢哋可以重投社會,係咪代表社會歡迎佢哋呢?青年人因為政治惹上官非,但蛻變計劃所提供的心理輔導及司法程序的支援都係去政治化,係咪真係接觸到最需要幫助嘅人?

另一個問題係,反修例風波仲有好多餘波需要解決。今年71號,就有人喺銅鑼灣街頭刺傷警員之後自殺,港大學生會評議會之後通過動議,感激死者。警務處處長就話,感謝「兇徒」為香港犧牲,某程度上係認同或者明白兇徒嘅行為,有可能違反國安法27條,宣揚恐怖主義罪。國安處之後就拉咗四個港大學生,話佢哋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呢四個學生年紀只係1820歲,若果佢哋嚟申請呢個計劃,佢哋又係咪符合資格?幫一啲涉嫌觸犯國安法嘅青年,會唔會擔心惹上官非?

2021821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二十一集》請嚟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客座教授宋恩榮,同大家一齊傾下。


2021年8月19日星期四

2021年8月14日星期六

2021年8月14日 - 《第一百二十集》何建宗博士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大灣區尋出路?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66000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rfIE95a7A

本集簡介:

特區政府為鼓勵和支持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發展事業,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同時積極推進兩地交通基建配套,希望落實一小時生活圈,提高市民到大灣區發展的興趣。而在最新的「十四五」規劃,亦多番提及粵港澳大灣區,冀推出更多切合三地居民和企業需要的政策,可見中央亦同樣重視。

香港樓價高昂,北上置業或可成年輕一輩的新出路。然而即使大灣區待遇吸引,港人置業有特別優惠,有志北上發展的人與日俱增,但不少人還是留在香港,大灣區以較低廉的樓價作招徠似乎未見成效。政府於一月提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但截至七月只有逾400人通過計劃入職。入職數字遠低於崗位數字,是否反映本港的相關人才供不應求?而本港住於劏房、籠屋的市民大多為基層人士,他們的上樓需求最為迫切,卻難以透過類似計劃到大灣區發展。當香港對人才需求同樣殷切的時候,他們會選擇北上發展嗎?大灣區又能否提供更好的機會呢?

根據一國兩制青年論壇的《內地高校畢業港生出路去向研究》,港生的就業阻力之一為兩地之間的區隔。大灣區計劃推行已久,但港人因種種隔閡,未能視自己為大灣區的一份子。論壇主席何建宗博士曾指,要令香港真正融入大灣區,需要令兩地達至同城化。然而一地兩檢等政策的推行,加上香港現今的政治氛圍下,又會否激起新一輪的政治風波?港人國民意識相對薄弱,又應如何促成到大灣區尋出路的目標?

有請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 何建宗博士,與我們一談大灣區的出路。

 

2021年8月11日星期三

2021年8月10日 - 東奧 2020:我們與港隊健兒互為主體

 


網址及刊文:https://www.thestandnews.com/sport/%E6%9D%B1%E5%A5%A7-2020%E6%88%91%E5%80%91%E8%88%87%E6%B8%AF%E9%9A%8A%E5%81%A5%E5%85%92%E4%BA%92%E7%82%BA%E4%B8%BB%E9%AB%94

與我相熟的朋友也知道,我是一位喜歡吃小炒、去茶記、鑽菜市場的學者。近期,香港疫情似乎受控,加上奧運熱潮,令到茶記經常擠滿了食客,小店的店家大多數都很有人情味,即使客人已經用餐完畢,也不會為了‘翻檯’ 而「趕客」!

還記得,男子花劍團體賽的早上,港隊雖然最終不敵俄羅斯奧委會,但青年劍客們每刺出一劍,茶記內的食客們均是與他們一起、同喜、同悲、同叫、同嘆!這份久違了的齊心,令我有一份莫明的感動;並不禁問,在制度下,活在平衡時空的肉食者們,有沒有認真了解一下,香港市民這種共鳴共震的原因呢?就在我沉思之際,冷不防身傍的屠狗輩,已經吐出了一句:「個政府肯定話,又關國安法事,令班o靚仔可以專心備戰啦!」雖然這個只是個別例子,卻反映了,政府與市民之間的距離,是比香港與東京之間還要遠呀!


想像的共同體

要收窄這種距離,似乎難以寄望新選舉制度可以發揮什麼功效!我們唯有解構這個社會現象,從奧運健兒與香港市民之中的紐帶,找出最大公因數,拆解香港的政治深層次矛盾,才有機會真的重新再出發。眾所周知,運動比賽是容易觸發公民的激情,國家級的賽事就更是靈丹妙藥;例如早前的歐洲國家盃、東京奧運會,便能夠在非戰爭狀態下,引發公民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情況一如EJ Hobsbawm所言,運動很容易令人產生一種與有榮焉的民族感情。即使平時對公共行政及政治漠不關心的市民,當他們看到年輕的國家運動員取得佳績,民族自豪感便會自然提升,並促成想像的共同體。加上,每個地方的運動,都會自然地產生一種共同語言,特別是俚語,例如:靜哥的X字。這是有助固鞏一種民族認同,這不但回應了每一位公民:「我是誰?」問題,還會透過承認與肯定,與運動員之間,產生一種台灣江宜樺所說的:「互為主體性」,雙互影響的效果。

即香港與東京雖然相距接近3000公里,但市民與運動員原來一直在互相影響中,而運動員要與大部份可能沒有運動習慣,或對政治漠不關心的市民產生共震。最根本的條件,就是運動員所表現的特質,應該與香港社會的一些現象,足以掛勾,甚至成為了公民社會的另類排氣口;否則這只是另一種平衡時空。筆者雖然沒有研究過任何運動政治學的著作,但從奧運健兒的身影,他們的確可能可以為香港市民透透氣!


奧運健兒、鄰家孩子

首先,大部份港隊健兒都是非常年青的年青人,部份家景可能比較富裕,但更多的只是尋常百姓家的鄰家孩子。他們脫下了運動戰衣,還不過是我們日常看到的:後生仔。當與青年同行比粗口更難聽的時候,一直以來,特別是我們這一代,在先天制度向新政治經濟特權階級傾斜下,爭扎求存了24年的憤怒中年。其實還是願意默默地,支持著香港的新生代,為他們的際遇與將來感到憂心,確確切切地與他們同行。就算我們日子活得不好過,我們也總希望可以留一個更美好的香港給他們。所以,我們往往看到年輕運動員,出盡全力的表現,我們不但是在為他們叫好,同時是為自己在加油!

 

我們與公平的距離

其次,港隊當然不乏精英,但在世界級賽事當中,難免會碰上強弱懸殊的情況,甚至被對手接近壓倒性的優勢而嚇倒,但港隊健兒就算身處劣勢,眼中仍有團火,心中仍有信念;那種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桿直跑,要戰到最後一分的不屈不撓精神,有點像金庸小說中的守護襄陽城橋段。金庸的神鵰俠侶,香港人當然耳熟能詳。運動員遇強越強的表現,對我們活在全面管治及新選舉制度之下的香港人來說,簡直就是提神劑,真正的砥礪前行!

加上,奧運的賽事最重要在於公平的制度,港隊的健兒就是在公平的制度下,為香港爭光。公平就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之一,所以當我們遺忘了殘奧運動員時,我們會自發地為六奪殘奧金牌的蘇樺偉抱不平。這是對管治香港,港澳研究最基本而必須要的認知。為什麼香港人對普及而平等的選舉如此執著,這除了是中央的莊嚴承諾以外,更重要是唯有選舉制度公平,才能保障最廣泛群眾的利益。無奈,客觀的現實告訴我們,香港的普選恐怕只是一個最終的目標時,我們仍可以看到香港的健兒在公平的比賽下,讓世界看到香港;那份對制度公平的渴望,隨著我們發自內心喜悅,自然就表露無違了!

還有一點,是香港的社會氣氛稍稍得到緩和。我們透過慧科新聞搜尋引擎,翻查202071日至2021630日,只搜尋香港的綜合新聞類別,報導國安法新聞次數多達26410次,即平均每日報導72次以上。而由723日東京奧運開幕至88日,報導國安法新聞只有1025次,平均每日報導大跌至60次。筆者從來沒有否定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但每日本地媒體報導仍有60次之多,明顯是相當擾民,容易令人反感;更何況一天72次以上呢? 所以,筆者膚淺的估計,香港人暫時少聽了國安法,多欣賞奧運比賽,視線暫時得到轉移,心情自然就舒爽了很多!

當然,有人會認為市民的暫時舒爽,是得力於政府購買了轉播權,讓公眾可以免費收看賽事。筆者同意這完全是件美事,若能讓香港電台也能轉播,就更能顯出政府的零死角考慮,讓更多市民得益。但同一時間,我們也發現,其實不少市民是透過網絡平台,收看外地的免費轉播頻道。明顯市民是認為:有得揀,先至係老闆!但願比賽過後,香港健兒凱旋之日,我們除了歡呼以外,肉食者能夠反思這幫年青人,在運動場上所帶給我們,良政善治的啟示。而作為一位政治學者,我仍然在是在期待,這屆政府完結之時,對香港深層次矛盾的研究結論,看他造出個甚麼世界!


2021年8月7日星期六

2021年8月7日- 《第一百一十九集》劉嘉盈 (本地青年農夫) :【一分耕耘,幾多間屋?】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64696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YxoVS4sYcY

本集簡介:

2019年開始,政府就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逐步收回新界鄉村農地。今年五月,地政總署於粉嶺馬屎埔村突襲收地時,與村民發生衝突。扎根鄉村的村民,未必適應安置於市區的生活,就自然抗拒政府收地。

香港農業逐漸式微。截至去年底,香港的耕地面積只得七百多公頃。現時地產商被指收購和囤積了很多土地,使農地供應大幅減少和地價上升,再加上運輸及人手成本都比大陸的高,大多數青年也不願入行,發展本地農業難以獲得回報。現時還有甚麼策略可以協助本地農業繼續生存?

香港樓價高企,置業困難早已舉世知名。故此,政府計劃於新界東北興建更多樓宇來增加單位供應。不過,計劃應如何為新發展區提供完善的交通配套和充足的就業機會?開發期間,習慣農耕生活的新界鄉村居民要暫時安置於市中心,他們可以如何適應都市生活?若開發後回到新界東北,還能夠繼續耕種?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工程中砍伐的植物、產生的建築廢料、噪音、空氣和水污染,都會隨時重創生態環境。當新界北鄉郊城市化後,深圳河流域就容易負荷過重,亦難以過濾深圳市排放的污染物。港府發展新界東北時,應如何處理當中的污染物?又應如何改善與深圳市的跨境合作管理機制,以保護本港大自然生態?

202187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一十九集》我們請來本地青年農夫 劉嘉盈,跟我們討論未來新界鄉村和香港農業的命運。村民的話語權應如何得以保障?未來鄉郊土地要如何規劃,才能讓政府、村民和其他香港市民一起達致「三贏」局面?



2021年8月5日星期四

2021年8月5日 - UMAI 特別純米酒 《潛龍》 生酒

好的人,對的酒; 對的人,好的酒~

枝特別版龜之尾有D名過其實,亦有可能只係我今晚心情欠佳。但試諗下,年幾兩年前,你諗住訂枝酒賀位摯友。年幾兩年後,枝酒同位摯友仲響你面前,響現在嘅香港,已經值得感恩。我成日講: 緣起就珍惜,緣滅衹能接受。惜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