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0日星期六

2021年1月30日 - 《第九十五集》鍾劍華(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抗疫一年,香港人快不快樂?

 

節目重溫: 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30088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2YGoIzMrMk

本集簡介: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一年前發生甚麼事?2020123,香港正式確診首兩宗新冠肺炎個案,當時沒有人能猜想到,疫情一年後不但沒有緩和,確診數字仍然高企。在疫情不止的陰霾下,加上限聚令、口罩令、禁堂食、強制檢測等措施,都使市民的日常生活深受影響,縱然大部分市民都一直積極配合。

然而過去一年,政府的抗疫政策舉棋不定、朝令夕改,令疫情反反覆覆,市民看不到有疫情完結的希望。市民的生活、工作、娛樂、出行習慣變得很不一樣,有打工仔被迫放無薪假、裁員、無法和家人朋友外出、無法出國旅行,市民只能長時間留在家中,無疑令市民的心理健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去年12月,香港民意研究所發表了有關香港人快樂程度的調查,結果有六成市民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除了因為疫情無了期外,年內還有人大強行就國安法立法、立法會選舉延期、泛民議員去留問題、DQ議員、12港人案等重大的政治事件,這一切又是否令情況雪上加霜?

官民關係對立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自從反修例風波後,本已未完全疏導的民怨,加上政府抗疫不力,百業蕭條,民怨又會否再次到達臨界點,爆發新一輪的社會運動?

民意調查是一個觀察民情很重要的指標,除了可以知道市民過去一段時間的聲音和看法,鍾教授又認為政府和民間可以如何透過民調結果,預早一步解決潛藏社會的炸彈?

 


2021年1月23日星期六

2021年1月23日 - 《第九十四集》黎可欣 (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醫療體系及政策研究所助理教授) :青年對政府的信任度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28778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GZkB0Sm-u0

本集簡介:

隨著社會風波持續,市民對政府的看法都愈趨兩極,而這現象於青年間更顯而易見。今集嘉賓,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醫療體系及政策研究所助理教授,黎可欣及其他學者早前獲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撥款進行研究,發現有百分之87的高中生不信任政府,連帶對社會的不信任程度都大幅上升。比較20201229由香港民意研究所發佈的民調中發現,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度只有百分之29。兩組數據顯示,政府想得到信任,也十分難!希望得青年人信任,應該難上加難。

高中生作為香港的未來棟樑,對香港政府的信任度低處未算低,香港的未來是否令人十分擔心? 他們與特區政府之間的關係劃上句號,對特區政府施政會造成什麼影響?長遠而言,會否令一眾青年不願意加入政府,造成管治失效?亦令港人治港無以為繼?

過去,政府有利用不同渠道與青年溝通,希望可以走近年青一群,但似乎未見成效。而今次研究亦有建議政府建立「青年鄰社網路平台」,究竟這類平台有沒有可能改善到彼此的關係?又應該從何著手,令雙方放低成見,踏出破冰第一步?
年青一代和政府建立不到互信的關鍵究竟是甚麼,而政府的青年政策,到底又有沒有機會扭轉乾坤?青年發展委員會又需不需要負上責任?有請今集嘉賓,黎教授跟我們一起討論如何製造轉機。

參考評論:




2021年1月23日 - 玉乃光純米吟釀招財白狐

 一款有熟悉京都甜味嘅平民家常酒,室溫飲用都唔錯!




2021年1月22日星期五

2021年1月22日 - 拜登時代:沒有冷處理台灣的選項

 

《單日熱門評論文章第一》

網址及刊文:https://www.thestandnews.com/international/%E6%8B%9C%E7%99%BB%E6%99%82%E4%BB%A3-%E6%B2%92%E6%9C%89%E5%86%B7%E8%99%95%E7%90%86%E5%8F%B0%E7%81%A3%E7%9A%84%E9%81%B8%E9%A0%85/

第四十六任美國總統拜登,在新型肺炎疫情仍未受控及國會山莊遭受衝擊的陰霾下,順利就職。坊間一直關注,在他重返多邊主義,多元合作的治國方針下,中美會否走出修昔底得陷阱的心理障礙?而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就在台灣,筆者有台灣背景,當然就更加關心,中美在難為知已難為敵的情況下,美國會否繼續消費台灣,去謀取美國利益?這一切,雖然我們仍需要聽其言,觀其行;不過,我們就著過渡政府的舉動及拜登的人士安排,或者我們可以找到一些比較肯定的端倪。

高高舉起的反華立場

根據 2020 11 4 日英國廣播公司委托民調機構 Edison Research,在美國總統大選前的民調顯示,選民在決定投票時,有 35% 選民認為經濟議題,最為重要。其次是 20% 選民認為需要處理種族不公問題,只有 17% 選民關注抗疫問題。明顯拜登任內必須就提振美國經濟,交出不亞於特朗普的成績表。否則在眾議院的中期選舉,民主黨極有可能風光不再。

拜登既非商賈巨富,若要提振美國經濟,理論上就要力用中國;但話需如此,現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早在拜登競選時,已經表態同意拜登的立場:「與獨裁者友好相處的日子已經結束了!」在拜登正式當選後,布林肯更公開肯定特朗普政府對華強硬立場,是正確的。難道是拜登政府口是心非?較客觀的分析是,在有民主選舉的美國,政治人物難免要向民意靠攏,甚至逃不開民粹主義的命運。根據 2020 7 30 日皮休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有 73%  美國民眾對中國持負面的看法;而拜登的當選,從實際得票上的數據反映,並不能稱得上是壓倒勝利;加上,國會山莊衝擊事件,美國明顯陷於社會撕裂,當中不少特朗普的支持者是明顯具反華立場。若拜登政府俯一上任,便因經濟需要,而向中國示好,不但會引起社會強烈反彈,在政治上更形同自殺。

所以,我們可以預期,美國在政治上對華強硬的立場肯定是會高高舉起。而在經濟利益的考量下,則會把這種強硬姿態輕輕放下,作出修正;最少不會再自找麻煩,否則中美陷入交惡的泥沼之中,拜登又如何專心提振美國經濟呢?我們從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以確保「政權交接平穩」為由,突然取消 1 13 日訪台;便可以知道,特朗普過渡政府是按政治倫理,遵從了拜登候任政府的安排,反映了拜登政府無意在涉台問題上,再踹一腳!

任命戴琪、知已知彼

話雖如此,拜登政府會否為了與中國重修秦晉之好,而冷待台灣呢?這明顯又是缺乏了一種攻敵必救的戰略分析。拜登作為一位外交經驗豐富的政客,沒有理由不知道中共在全面管治香港以後,她的唯一一根軟肋就是台灣。拜登非但不會冷待台灣,反而會利用台灣打開中國以外的市場,同時以中共不可抗力的理由,令台灣打出另一片天。

首先,拜登是位「冷手執個熱煎堆」的總統,他收割了特朗普政府11次對台軍購的實際利益;同時,「解除美台聯絡自設限制」雖然可以視之為被動方案,但當拜登政府對華不爽時,便可以隨時藉題挑動矛盾。說明了台灣對美,特別是刺痛中共的實際作用仍然存在。加上,在他的內閣中,特別任命了「台二代」背景的戴琪作為美國貿易代表。這個任命傳出,即時引起台灣島內的熱議及高度關注。 

坊間的討論,部份集中在戴琪的父母均是台灣人,有台灣背景的人入閣與有榮焉之類。這種評論無非想帶出拜登政府對台灣人的肯定,及爭取居美台灣人的支持。但其實這種肯定以外,大概是戴琪的台灣人背景,有能力修正拜登對華策略,同時發揮了保障台灣利益的作用。正如上文所說,美國要提振經濟,就離不開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合作。但在美國人眼中,力用中國,就離不開要犧牲台灣,一定程度上就等於以地事秦。這非但令台灣人感到無力,美國民眾也不接受。

戴琪既有台灣人的背景,自然明白台灣人的底線,就是錢要賺,但就不能賣台灣;結局若是與虎謀皮,就算你給我再多的好處,台灣人也是打從一開始就寧為玉碎。這解釋了電影《賽德克、巴萊》為什麼能夠歷接近十年而不衰,引起台灣民眾,跨年齡層的廣泛共鳴的原因。

台灣也可以成為超級連繫人

有了這種美國利益、台灣本位的底氣,美國在處理國際貿易問題上,便可以避重就輕,避免了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惡果。然後集中精力,處理經濟問題。美國要放棄單邊主義,並不能一廂情願的,因為始作俑者就是美國,美國即使覺今是而昨非,試問列國又情可以堪?根據戴琪的往績,他不但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英文兩年;在奧巴馬政府時期,他累積了大量處理中國貿易爭端訴訟的經驗,更曾聯合美國的盟友,透過世界貿易組織,向中國施壓,改變中國政府的貿易行為。說明了,深諳合縱連橫之道,有中國通之稱的戴琪,是令中國退避三舍的老對手。

面對牙齒印處處的美國,拜登政府先與弱小而可控的市場,重新構建與美的經貿合作關係,必定是較一些碩大的經濟體、例如歐盟、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等,相對容易得多。而有趣的情況是,一場新型肺炎疫情,令世界不但看見台灣,台灣更藉著口罩外交,利用衛生問題接緊了與東盟、歐洲小國的關係。變相台灣是有可能,在拜登多邊合作的意願上,充當戴琪的超級連繫人的角色,同時,又藉著美國的東風,進一步鞏固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

不可抗力的新合作領域

美國以非主權、非政治議題,支持台灣;明顯是一種既不觸碰中共紅線,又家家有求的結果。在這個基礎上,美國再以一些中共不可抗力的理由,另闢與台灣民間的合作關係,突顯兩岸的不同之處,是一種非常省成本,又令中共技窮的有效方法。例如早前美國在台協會的酈英傑處長,在「台美教育倡議系列活動 華語教學論壇」上表示,希望台灣人可以補上「孔子學院」的缺口,正正令中共感到非常氣結。美國人即使討厭內地,但他們並沒有否定華夏文化,而台灣自蔣介石以降,便以保存中華文化道統自居,這種文化積累與根基,是難以以利益量化。同時,便成了台美民間合作的新共同語言。

總括而言,台灣對美國的利用價值,特別在掣肘及刺痛中共方面,仍然是良弓。試問有什麼方法,是比緊盯敵人的痛處,更符合美國的利益呢?只要美國仍有 Keep your friends close, and your enemies closer 的敵我思維。台灣便仍有生存空間。我們從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自 1979 年美台斷交以來,成為首位獲邀出席美國總統就職典禮的官員,便知道這是美國對台的新基準,新起點。


2021年1月18日星期一

2021年1月16日 - 《第九十三集》民主黨主席羅健熙:民主路,如何忠誠?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27582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h_4UtbdtJk

本集簡介:

上年11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香港特區政府褫奪四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的資格,隨後超過九成的民主派議員決定辭職。而今年16日,警方以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為理由,拘捕53名曾於上年7月參與立法會選舉初選的民主派人士。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更表示這些人士「歹毒地」圖謀癱瘓特區政府。預計未來民主派人士在香港的民主路上,更寸步難行。

而作為香港傳統民主派老牌大政黨,民主黨的黨章提及要在香港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支持建立民主中國,而他們要在尊重現行政治制度的同時,實行「議會路線」,在議會內向政府表達反對聲音。但於2019年區議會選舉中,本土派人士當選的數量是傳統泛民的兩倍。面對本土派的興起,現在民主黨應否繼續堅持建立民主中國的原則?

反修例風波爆發後,較激進的本土派力量急速膨脹,傳統泛民政黨號召力大不如前。本土派在社會及政治層面的立場都與傳統泛民存在分歧,影響民主陣營之間的合作,對傳統泛民造成嚴重打擊。面對已控制立法會的建制派和本土派的兩面夾攻,究竟現在傳統泛民有甚麼辦法可以走出這個內憂外患的困局?

今集我們請來民主黨主席羅健熙,跟我們討論未來民主派如何繼續走上香港的民主路。作為民主黨歷任最年輕的主席,嘉賓有甚麼建議給民主黨去繼續為香港爭取民主?他們又要做甚麼,才能得到現在年青人的支持?


2021年1月9日星期六

2021年1月9日 - 《第九十二集》陳劍青 (本土研究社成員) :香港土地政策與房屋規劃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26288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YJk0tIzDDk&t=1s

本集簡介:

「香港地」買得起樓都不代表住得好。陳劍青所屬的本土研究社就發現在2019年,每8個一手樓盤,就有一個是「納米樓」。上車固然是港人的一大難題,但是對年輕人而言,上車簡直是遙不可及。政府現時的長遠房屋政策主力希望大大增加房屋供應,到底是否真的紓緩到長久以來困擾香港的房屋問題?抑或只是「跑數」而忽略了港人對於一個「家」的需求?

土地供應不足困擾香港多時,政府建議多種方法去增加土地。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需耗資至少六千億元的「明日大嶼」,到底是否可以有效增加可用土地?或會淪為單純配合大灣區發展,對港人百害而無一利的政治任務?

市民關心的不只是「明日大嶼」,還有像是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犧牲少少樹木,換取「插針樓」又是否值得呢?本土研究社一直倡議發展棕地,近八成都是私人業權擁有,發展它們的過程又會否太漫長,要下一代港人才有得住?

房屋問題並不是起完樓就完,隨之以來的還有城市規劃。林超英說住屋問題當中亦牽涉規劃失誤。政府在致力增加房屋供應時,有否忽略新發展區或舊區的基建及配套需要?政府應如何才避免到土地規劃失敗,以免區區都變成「哪裡只塞駿業里」?

除政府外,民間研究對土地及房屋政策亦十分重要,查冊及國安法又會否令陳劍青擔心本土研究社的前路?他們又可以如何自處?



2021年1月2日星期六

2021年1月2日 -《第九十一集》彭鴻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 :高危群組接種疫苗安排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24897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iySHOXAc4

本集簡介:

上個月,特首宣佈成功購入三款不同疫苗,其中兩隻疫苗於今年初到港。

政府在中國科興疫苗仲未公布第三期研究數據的時候就已經宣布將會於年初提供該疫苗予市民,令到有不少市民對疫苗無信心。直到現時,這疫苗的有效性都能未確定到,第一批接種的市民是否成為「白老鼠試藥」?

現時安排疫苗到港後,長者、長期病患者等高危群組會首批接種。但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醫生則表示接種疫苗後都依然會有機會感染到新冠肺炎,亦都可以繼續傳染畀其他人。在市民對疫苗欠缺信心的情況下,唔係個個都願意接種的話,會唔會反而令疫情再一次大爆發呢?

遇上抗疫的重重難關,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政府應該提供更多疫苗資訊畀市民,消除疑慮、增加對疫苗之信心。亦有政黨調查就指有過半數香港市民都支持強制打疫苗,以達致「群體免疫」的效果。但是強制打疫苗涉及侵犯市民的權益,到底病人權益同公共衛生又應該如何取得平衡?

面對市民各種疑慮,特首表示市民可以去不同地方接種自己想接種的疫苗,有幾多願意接種的市民會選擇接種中國科興疫苗?抑或個個都會希望用到兩隻歐洲疫苗?但由醫生上門到安老院舍接種的老友記,佢哋會否無從選擇?長者們又會唔會懂得揀合適自己的疫苗呢?

今集我們邀請到彭鴻昌幹事與大家傾傾高危群組接種疫苗的安排。


2021年1月1日 - Edwin Fox Marlborough Sauvignon Blanc 2019

呢款白酒,果然有一種令台灣人好鍾意嘅石榴清新香味。Aftertaste 比較薄,係酸甜適中嘅傾計酒。現在咁平,有可能因為時間唔啱,隻酒炎夏飲用,應該幾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