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7日星期六

2021年3月27日 - 《第一百零三集》陳康麒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幹事 ):劏房住屋問題可如何處理?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40054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T0Zb4zX4nE

本集簡介:

過去數年,香港樓價持續高企,市民的生活負擔百上加斤。最新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已升至5.7年,未能有效解決市民住屋需求的燃眉之急,部份基層市民就只好住在居住環境較為惡劣的劏房。

現時劏房租金普遍昂貴。社區組織協會於去年九月進行調查,發現不適切居所住戶的租金支出佔入息比例中位數已升至39%,床位尺價最貴為105.6元。為了減輕以基層為主的劏房住戶的經濟壓力,政府於去年四月成立「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消息指,小組建議限制租金加幅不得超過15%,另外,租戶完成兩年租約後、可優先續租多兩年。如果消息真確並落實,建議是否可行?能否真正保障劏房住戶的權益?

劏房的居住環境亦成為了住戶的計時炸彈。去年十一月,油麻地一間包含不少劏房的唐樓發生火警。狹窄的走火通道、囤積的垃圾雜物,以及樓宇消防安全設備不足,都是釀成火災的主要誘因。而且,很多劏房的通風空間不足,再加上廁所和廚房都由幾個住戶一起共用,惡劣的衛生環境於疫情期間,更容易持續地傳播疾病。過去一年,政府多次在社區宣傳「同心抗疫」,但是政府對改善劏房居住及衛生環境的支援是否足夠?

今集我們請來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幹事陳康麒,跟我們一起探討未來政府在管制劏房方面的計劃和策略。嘉賓有甚麼建議給政府去正視現存劏房問題?又可以做甚麼去協助劏房居民於獲編配公屋之前,暫時有個安樂窩居住?


2021年3月20日星期六

2021年3月20日 - 《第一百零二集》劉兆佳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新選舉制度對香港前景的影響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38861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B-APpJRybI

本集簡介:

全國人大上星期「出手」大改香港選舉制度,特首選委新加入港區人大、政協;立法會議席也會新增由選舉委員會產生的界別,同時會設立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負責審查並確認特首選委、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員的候選人資格。但這個資格審查委員會的決定有沒有機制約束? 決定又有沒有上訴機制? 以甚麼標準審核侯選人,無人得知。北京指,新的決定能夠完善體制,但有人認為決定令政治體制倒退數最少十年。

全國人大法工委、港澳辦、中聯辦本周就在本港舉辦一連三日的座談會,「約談」大約1000人,人數是本港選民數目的0.02%。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指,參與座談會的人有一定共識,大多贊同及支持人大相關決定,形容好像下了一場及時雨。但由人大決定至參與這場座談會大部份是建制派,這個影響全香港深遠的選舉,市民卻無從參與表達意見,張主任所指的:包括泛民人士,坊間根本無人知道是何人!究竟如何理解張主任所指,「有一定共識,大多贊同及支持人大相關決定」呢?

張曉明又說,要發揮選舉制度,選出大批愛國能人,提高香港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實現良政善治。

這個說法,與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的言論相映成趣。田飛龍早前指,「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後,中央需要的「不是橡皮圖章或忠誠的廢物」。民建聯前立法會議員葉國謙直言,對言論「很反感」,又指若用這種說法,可能別人也會覺得田飛龍是廢柴學者。田飛龍回應指,「忠誠的廢物」不針對建制派的任何人,講的是一種現象。田飛龍又指,建制派過去有盡一些政治責任,不過欠缺一些政治表現和能力,在新的法律條件下,建制派原有的能力或表現,已經不足夠。言下之意,是否中央認為建制派一直的水平,根本無法透過公平,公開的選舉爭取到大部份香港人支持,這才是令中央「忍無可忍」,所謂被逼出手的主因?

香港回歸23年還是人心未回歸,是建制派內「忠誠的廢物」太多?還是在政治制度設定下,既得利益者已經太多?新選舉制度落實後,這種制度傾斜會否更為嚴重?這些被認定的「愛國者」治港下,未來香港又會變成怎樣?

今集就請來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 劉兆佳跟我們談談。


2021年3月17日星期三

2021年3月13日- 《第一百零一集》黃健偉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 :失業率創新高,應如何扶助?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 中產失業怎麼辦?》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37640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CCNkRhajIQ

本集簡介:

目前香港的失業率升至7%,為近17年新高。除了受疫情影響較深的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例如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外,從事較高收入工種或擁有較高學歷的人士同樣受波及。根據今年二月,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疫情下失業及就業不足面貌分析研究指出,他們失業,將影響整體家庭收入超過五成。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推出的失業援助,又是否能覆蓋上述階層?


失業問題明顯仍會持續一段時間,而政府推出的短期措施,例如「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表示可以為他們解決燃眉之急,渡過難關。但政策掣肘多多,加上貸款上限只有八萬,對於失業基層人士,可能已經是杯水車薪!何況對於中產人士?在政府財赤創歷史新高,短期措施支援有限。政府為什麼不放寬提取強積金限制呢,讓中產人士可以自救呢?

中產人士肯定身處社會安全網以外,即使失業,他們仍然要面對生活、交租等壓力。其實中產下流化在疫情之前,已經是全球已發展經濟體,普遍面對的問題,為什麼政府又一次,沒有超前步署?

若香港失業問題持續,政府「見招拆招」的短期政策明顯無法應對結構性失業。不過,有危便有機,政府又有無帶領市民離開四大產業的舒適圈,積極發展資訊科技等新興行業,創造更多適合中產專業人士的工作機會?

除此之外,中產人士的精神支援亦不容忽視。作為社福機構,會否關心失業人士的心靈健康,例如提供情緒支援、心理輔導紓緩失業者的心理壓力,以免釀成悲劇?

有請本集嘉賓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與我們談談面對失業率創新高,應如何扶助。


2020年10月31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八十二集》Terry、Yannes(跨性別權益會成員):跨性別人士權益

 節目播出後,《立場新聞 - 跨性別人士有哪些權益仍未得到保障?》 ,原聲轉載。


早前,有一名已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人士,喺女性服裝店要求使用試身室時,因以「需顧及其他女性觀感」為由被拒絕使用。究竟跨性別人士喺香港有咩保障,可以避免受歧視對待?現行佢地喺《殘疾歧視條例》下獲得法律保障,但當中會否將跨性別「等於」殘疾?佢地嘅性別焦慮症歸立為精神疾病又是否恰當?此外,鄰近地區如台灣,有性別友善政策嘅實行,最普及為建立性別友善洗手間,但香港嘅普及程度還「仍需努力」。佢地甚至連買保險都得唔到合理保障,因為當佢地換咗身分證性別之後,保險公司會直接將性別連保障都重置,例如:由男性轉女性,然後就會保埋卵巢子宮癌,但未必有切除嘅前列線,就完全唔響保障之列。究竟港府,尤其係內地及政制事務局可以點樣「帶頭」支援跨性別人士?佢地喺呢條「權益路」上又遇過咩困難?

20201031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八十二集》邀請到跨性別權益會成員—TerryYannes 嚟到,同我地分享箇中經歷與討論:跨性別人士權益,期間亦有政壇新秀向嘉賓嘅提問~~


節目重溫:
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13713

Youtube 頻道:https://youtu.be/q9SqLeCcrFg

本集簡介:

上個月,一名已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人士,在女性服裝店要求使用試身室時,店員以「需顧及其他女性觀感」為由拒絕。這是首次有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人士因被拒使用試身室,而向平機會投訴。

根據現行《殘疾歧視條例》,已完成或未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人士均受法律保障,免遭歧視,但為何針對跨性別人士的事件仍時有發生?要消除社會對他們的偏見該從何入手?反觀台灣已實行性別友善政策,如建立性別友善洗手間。那麼作為國際城市的香港,為何在這方面仍裹足不前?

2013年在終審法院裁決的《變性人W訴婚姻登記官案》是近年推動跨性別人士權益的重要案件。終審法院裁定,性別重置手術後的人士可以憑手術後的性別身份註冊結婚。港府其後成立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直至2017年就性別承認制度進行諮詢。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曾要求港府訂立《性別承認法》,即透過法例,釐清跨性別人士在法律上的模糊地帶,授予跨性別人士應有的法律保障和權利。

惟社會對此存有重大分歧。有反對聲音指,接納變性身份或會影響社會觀念和風氣。如果跨性別人士的性別得不到承認,日後涉及跨性別人士日常生活設施如更衣室、洗手間等,以至公民權利如公屋申請、領養等紛爭以至訴訟會否陸續有來?男女以外,承認第三性別又是否可以凝聚社會共識?

今集《政壇新秀訓練班》我們邀請到跨性別權益會成員Terry Yannes 一同討論。他們認為,跨性別人士有哪些權益仍未得到保障?在維權路上,他們遇到什麼困難?

後記:

還記得十多年前,我還未入讀中山大學;一個深秋的黃昏,我與原新華社教科部處長余瑞琨在中山大學的校園散步。我很感慨的對他說:從前我以為我可以改變世界,現在發現是世界改變了我;摯友輕拍我的肩膊說:可能你改變了世界,只是你自己並不知道!

我從來都是一位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人;我當時的判斷,認為這不可能只是一宗一瞬即逝的新聞,跨性別人士要無奈地使用殘廁,已經是不能接受。於是我便建議港台討論跨性別人士權益,希望透過《政壇新秀訓練班》能夠引起公眾,最少有一段時間的關注;節目播出之後,立場新聞又幫手加推。2021的年315日(28年前的今天,我創辦卓施社會服務團),我很高興 Terry 告訴我,他終於收到 6ixty8ight 向他發出書面道歉,並感謝政壇新秀們對事件的關注。所謂:吾道不孤,江山是應該要代有人才出的!


相關報導:


完成性別重置手術、身分證顯示為女性的跨性別人士許小姐,去年 9 月到平機會投訴,連鎖內衣店 6IXTY8IGHT 拒絕她使用試衣室,經平機會調解後,許小姐近日收到 6IXTY8IGHT 正式道歉信,指為許小姐帶來不便和不愉快體驗,「致上真誠歉意」,已就是次「個別事件」內部檢討,制訂更清晰服務指引,並向員工提供性小眾平等意識等培訓。

道歉信指,6IXTY8IGHT重視社會共融和權利平等,對性小眾持開放包容態度,認同所有人應有平等服務與對待。

許小姐是在去年 8 月到 6IXTY8IGHT 德福商場分店購買運動內衣,但試身時被店員拒絕她使用試衣室,店員稱只容許女顧客使用,許小姐向經理展示身份證性別為女性,但經理改以公司指引為由,表示要顧及其他女性觀感,不接受「女性以外的人」使用試衣室,質疑店員以其男性聲線判斷性別,做法是差別待遇,涉違反《殘疾歧視條例》。她 9 月到平機會投訴,6IXTY8IGHT 當時回覆,形容是個別事件,對同事處理失當深感抱歉,詳見相關報道。


 


 

 


2021年3月10 - 日緬甸軍事政變 - 折射出「天下圍中」?

 


網址及刊文:https://www.thestandnews.com/international/%E7%B7%AC%E7%94%B8%E8%BB%8D%E4%BA%8B%E6%94%BF%E8%AE%8A-%E6%8A%98%E5%B0%84%E5%87%BA-%E5%A4%A9%E4%B8%8B%E5%9C%8D%E4%B8%AD/

緬甸軍事政變後,局勢持續緊張,示威浪潮一浪接一浪;軍政府連日鎮壓,造成多名爭取民主的和平示威者傷亡。抗爭運動似乎有進一步升溫的趨勢,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分析,各方都引頸以待,盼望正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表示已經可以平視世界的中國,為穩定地區的和平作出貢獻。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早前更公開表示,:「我們已清楚表明,希望中國在事件上能扮演建設性角色,我們在公開及私人場合都向北京傳達有關訊息,這訊息將繼續傳送,直至中國明確譴責這場政變為止。」

不過,中國緬甸大使陳海在接受訪問只表示:緬甸出現現在的局面,完全是中方不願意看到的。及後緬甸傷亡人數與日俱增,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只是呼籲緬甸各方從國家發展穩定大局出發,保持克制,在憲法和法律框架下妥善處理分歧,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中國貴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緬甸的關係一直非常密切,在亞太地區亦是軍事大國。但似乎新加坡和印尼在穩定緬甸局勢一事上,遠較中國給力,中國既為擠身世界前列的強國,她到底是不為也?還是不能也呢?

槍杆子豈會罵軍政權?

緬甸既為東盟一員,中國又一直高舉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外交原則;加上總的來說,緬甸局面尚未失控;因此,新加坡和印尼率先表態,尋求東南亞國家召開特別會議,商討緬甸軍事政變對區內影響,似乎合情合理!東盟十國在經濟、軍事實力有別,但始終未能稱得上,有那一個國家擁有一鎚定音的力量,足以迅速令緬甸止暴制亂。唯獨近鄰,並且是緬甸最大貿易伙伴:中國,擁有這種壓倒性優勢。

根據商務部駐緬甸大使館經濟商務處資料顯示,去年中國進口緬甸貨品高達四成,出口亦佔三成三;中國手握緬甸經濟命脈,卻在緬甸軍事政變上作璧上觀。原因明顯並非因為經濟考量,而是在於政權的本質。毛澤東早在1938年已提出黨指揮槍的指導思想;新中國自鄧小平以降,槍杆子出政權,更成了中共執政的鐵律。習近平年代,重申必須牢牢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所謂的全過程民主,也是黨政軍三位一體的中共式慎議,然後才到人民協商。因此中共體制的執行力極強,但在沒有普及而平等的民主選舉監督之下,人治的隨意性亦極高。試問一個以槍杆子作為管治骨幹的人民民主專政政體,又豈會譴責另一個軍政府政變奪權之理呢?若中國因為要進一步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而在緬甸扮演齊桓晉文的角色,逼令敏昂萊還政於民,豈不是同時間,否定自身政權的合法性?中國為免進退失據,便唯有借不干涉別國內政之名,而把這個可以成為亞太公安的大好機會,拋給東盟好了!

唯物,導致外交詞彙只有利益!

其次,中國即使在緬甸軍事政變中,扮演了更具建設性的角色;但在平亂之後,中國又如何與東南亞各國,建立一個穩定的緬甸政府呢?這個對中國來說,又是一個極為頭痛的問題,要知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無論在緬甸,及其他國家都是極難參考,更莫說採用,成為政體。而中共的唯物思想,往往是利益先行;令外交詞彙非常缺乏,與其他國家的共同語言往往就只有市場。

例如國務委員王毅在緬甸軍事政變上,只是一再重申:「緬甸局勢持續動蕩不符合緬國家和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地區國家共同利益。希望緬各方從國家民族的根本和長遠利益出發。」所謂我口說我心,王毅一句說話當中,已經重覆使用了三次利益,卻完全沒有提及恢復緬甸民主選舉政體,尊重人民選擇及公民投票權的重要性。

我們比較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外交衡突之中,也經常聽到中國外交部的宣示是:不符合該國利益、該國放棄全球最大市場、與14億中國人為敵,將付沉重代價之類的表述。這種利益先行,缺乏價值共建的外交體系是非常脆弱的。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中國的外交盟友往往是建構在純利益之上,因此利益在,關係便在;利益亡,關係便亡。我們不難發現當印度的經濟增長、人口紅利優於中國時;不少國家便馬上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當一帶一路令柬埔寨差點成為中國附庸之時,東南亞各國便不停對一帶一路作出口誅筆伐,甚至退出倡議。可見這種利益結合的外交關係是形同鏡花水月的!

中國外交缺乏神聖同盟

還有非常致命的一點,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恐怕只能,亦唯有在中國實施,在國際舞台上等同孤身走我路。在這種客觀的政治現實之下,中國是極難在國際間,建立出超越利益的神聖同盟;亦因為這個先天條件,中國便難以在地緣政治上,造出一呼百應的效果。

我們回想新型肺炎在內地爆發之前,首批對中國封關的國家竟然是俄羅斯與北韓。中印邊境衝突長達一年,期間互有死傷;中印仇結,遠遠不及印巴之間的滅族之恨,但被中國稱呼為巴鐵兄弟的巴基斯坦,迄今未派過一兵一卒,一台摩托車去聲援中國軍隊。而根據人民日報在本年33日,兩會期間的頭版報道,17個國家的知名出版機構,分別與中國簽訂翻譯出版備忘錄,共同翻譯出版多語種版本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但翻查這17個國家,除了「印度虎」明顯是想知已知彼以外,其他都是需要依賴中國的小國;將來的翻譯本,極有可能只是圖書館中的神聖典藏。

另一個近期例子,就是日前在央視的報導上,代表70個國家,在聯合國發言的白俄羅斯代表安布拉澤維奇,他公開表示支持中國在香港實施國安法。不過,在央視只有40秒的視頻當中, 我們不難發現安布拉澤維奇,是全程低頭讀稿,而稿子的中文翻譯本,是極似過去外交部發言人的政治正確範文。這個被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以遺憾字眼,報告人權情況持續惡化的國家,是長期依賴中國投資,才得以發展。中國既是白俄羅斯第三大投資國,語境又回到利益之上,所謂:吃人家的咀軟,神聖同盟的含金量自然便很低了!

相反,美國拜登政府表示America is back,法英德三國先後派出軍艦到南海;要知道三國在過在去數以十年計,已經沒有派遣軍艦到遠東地區‘燒銀紙’ 。法國經濟還要長期不振,這種在疫情打擊下的軍事姿態,是極易引起國民不滿;但實際的情況是,由自由神像構建起,長達200年的美法神聖同盟關係,令法國人沒有責難馬克龍政府的意圖。根據皮尤研究中心去年10月的一項調查顯示,發現高達七成法國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看法,數據變相為法軍的遠航背書。法國國防部長帕利在軍艦穿越南海之際,更表示「這支特殊巡邏隊剛才穿行南海。這顯著證明了法國海軍長期遠地部署的能力,與澳洲、美國和日本戰略夥伴並肩。」同樣,當內地突然宣布禁止台灣鳳梨進口,台灣的鳳梨外銷訂單,竟然四天之內超過輸往內地一年的總量,其中有接近十份之一的訂單是來自日本,難道大量日本人,在四天之內,突然愛上了台灣鳳梨?我們或許可以說,沖繩的鳳梨從前就是台灣的移種嘛!但更合理的解釋,應該是日台之間,也是有一種跨世代的神聖同盟關係。

上述各種超越利益的例子,反映出神聖同盟,必然是不同國家之間,對一些普世核心價值,例如民主、自由、人權的執著與共同語言。反觀,內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當中,也有提及民主,但民主是排在富強之後,明顯在這套價值觀當中,民主並非最重要的民族與國家建構元素。要知道即使民主的大旗被政權高舉了,但這面大旗必須要經過,制度的驗證、科學化的挑戰及人民的內化,縱然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也總不能背棄普及而平等的選舉原則,卻自定義仍然是民主;否則這只是一句國王的口號,同時透視中國式民主,與世界潮流格格不入,而導致天下圍中的原因了!


2021年3月8日星期一

2021年3月6日 - 《第一百集》歐詠芷 (環境局局長政治助理):2035零廢堆填:我有野講!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 香港邊度最多「忠誠的廢物」?》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36457

Youtube 頻道:https://youtu.be/c4iQKkUbP5I

本集簡介:

香港每年產生約500萬噸垃圾,大部分都會送往堆填區,但三個堆填區將在十年內飽和。於是,環境局於今年二月公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報告,目標是透過政策和基建,以推動社區轉廢為能,解決堆填區飽和問題之餘,又能夠促進市民的綠色生活。

為了暫時紓緩堆填區飽和的問題,報告中提及政府要實施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從而讓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百分之4045,同時回收率提升至約百分之55。唯現時香港的回收配套不足,市民製造廢物後難以找地方回收;再加上該方案於香港討論16年仍未能取得社會共識。現時環境局重提垃圾徵費,究竟能否成功突破,取得市民支持?

要更有效地減少都市廢物,就要從教育着手。報告中提及要於2035年之前興建足夠的轉廢為能設施,來全面取代堆填區。但是遠離市區的源·區等轉廢為能設施,興建數年後仍不為大眾所認識,它能有效地向市民推廣環境保育?而位於市區,前身為堆填區的葵涌公園面積多達27公頃,卻丢空長達42年,至今仍未全面開放公眾作休憩用途。環境局應否先考慮於市區發展環境教育設施?

今集我們請來環境局局長政治助理歐詠芷,跟我們討論未來環境局計劃在社區廢物處理的策略和目標。對於處理都市廢物的政策和基建,環境局可以如何改良?又可以做甚麼,才能成功鼓勵市民一起合作,以源頭減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