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星期二

2020年12月29日 - 澳門港澳臺發展研究協會第一次全體會員會議暨 “我們都上岸”第一次工作坊分享

 

疫情下的香港現狀及未來出路

政治

經濟

a. 對政府不信任

- 中大研究所在本月8日至15日,以電話訪問了70918歲或以上的市民,只有15.8%的受訪市民表示滿意特區政府的表現,而不滿意的受訪者有62.5%。特首林鄭月娥的平均評分只有25.6分。

- 安心出行,只有40萬人登記

b. 深層次矛盾報告

- 沒有進展

- 國安法

1.          失業率6.3%

2.          失業人數突破26

3.          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接近110萬而貧窮率15.8%2010年來新高

 

 

社會

民生

a. 家庭問題

- 社區組織協會在上周訪問730名基層學童,九成半人對在家開學感到無奈或不開心;四成學生表示,家中缺乏可以上網的電腦,只好用父母的手機來上課;九成人指過去七個月,因為上網及家庭環境限制,令到學習無成效。

b. 心理問題

- 香港復康會與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進行一個針對長期病患者精神健康狀況的研究調查,436名長期病患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54.8%在「WHO-5身心健康指標」下被評為「有抑鬱徵狀」。

a. 宅經濟

- 影視串流平台Netflix用戶大增,據其今年首季業績報告顯示,付費會員人數增加近1,600萬名,按年增加超過2成,單是亞太區首季營運收益便達4.84億美元(約37.5億港元),按年增長5成。

 


出路:

a. Matter of timing(公共管理概念)

- 全民檢測

-           

b. 不要再涉及敏感性議題

- 同心抗疫,DQ議員

 

c. 糾正內卷化

- 全日禁堂食


d. 減少反智建議

- 鼓勵檢測有$5000

 

2020年12月27日星期日

2020年12月26日 - 面對威權:我們尚可以打爛沙盤問到篤

 


網址及刊文: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E9%9D%A2%E5%B0%8D%E5%A8%81%E6%AC%8A-%E6%88%91%E5%80%91%E5%B0%9A%E5%8F%AF%E4%BB%A5%E6%89%93%E7%88%9B%E6%B2%99%E7%9B%A4%E5%95%8F%E5%88%B0%E7%AF%A4/

日前,香港記者協會就警方未能配合、甚至妨礙傳媒採訪,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最後法官因為記協的要求屬假定事實,而裁定記協敗訴。即時的結果是,可預期記者將來在衝突場面進行採訪時,應該會難上加難,甚至面對更大的風險。眾所周知,本屆政府、特別是警方與傳媒的關係可以說得上是歷史性新冰點。雖然根據基本法.,香港的言論與新聞自由仍然受到保障,但先有國安法頒布實施,後有多名外國記者不獲工作簽證;再有警方修訂傳媒代表定義,還有收緊傳媒查冊方法。

法例上,我們的保障仍然充足,卻彷如紅線處處,真相與我們好像越來越遠。有網民甚至誇張到以香港淪陷的三年零八個月黑暗歷史,來溫提傳媒朋友要作好思想準備,為的就是保存歷史、尋找真相、啟迪民智,好好活下去!

筆者當然認為香港今天的傳媒情況,與香港淪陷時期不能相提並論;最少傳媒工作者不用在刀口上過活。但根據2020年無國界記者組織,發布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排名由去年的73位,下跌至80位,並被歸類為第三級的「問題明顯」。而根據自由亞洲電台的報導,預期香港在美國卡托研究所及加拿大菲沙研究所共同發表2020年「人類自由指數」,排名將會大跌。種種情況顯示香港的言論與新聞自由,已經有惡化的趨勢。若新聞工作者無法尋找真相,保存歷史,那又如何可以在沒有三權分立的香港政治體制中,勝任第四權的角色呢?受新型肺炎的影響,各地政府都傾向超前步署,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灣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媒體生存法則,對今天的香港,或者還有一點參考價值。

 

台灣威權年代的五種媒體

威權年代的台灣媒體,為免動輒得咎,所以忌諱甚多,例如在篤信基督教的蔣介石,竟然在他的生日月份,報章是不能用「死」字,也不能報導不吉利的新聞,即使是電影廣告,觀眾也只能意會,例如「決死突擊隊」就成了『OO突擊隊』,情況有點像「香港」不能「加油」,反智行為與一個崇優主義社會背道而馳,迷信程度也不像一位基督徒。根據(王昭文, 2002)的描述,七、八十年代台灣民眾很流行一句玩笑話:「我的手錶越來越像報紙了」意思是越來越不準確了!而根據(陳考順, 2003)的分類,當時的媒體分為五類,就是:效命、順從、轉進、陰違和對抗。當中效命、順從兩類對本文並無貢獻,各位讀者可以就香港的情況,自行對號入座。轉進、陰違和對抗卻為威權年代台灣留下了重要的歷史記錄。

所謂轉進,就是新聞工作記不甘當政權傀儡,在沒有空間報導政治新聞的情況下,轉移報導社會新聞,透過揭露社會問題,旁敲側擊對政權不停提出尖銳的挑戰。情況有點像內地媒體,為生存而配合政權矛盾轉移策略,往往當「北風」起時,在短暫而僅有的空間,不停挖掘社會問題,作出深入調查報導,甚至逼使地方官員,筆者強調僅限於地方官員,要面對群眾,作出公開回應。

今年,在短暫而僅有的空間下,容許調查報導的新聞例子,莫過於武漢爆發肺炎之初,時任市長周先旺在央視新聞頻道訪問中,爆出延緩通報疫情及沒有及時阻止病毒漫延,是因為作為地方政府,獲得信息之後,要取得上級授權,才可以披露。意思最少是省級政府,以至中央部委都負有行政責任。而較長時間的北風,就例如反貪腐、食物安全、基層勞工欠薪、女性遭受家暴等問題;內地就更是容許大查特查。雖然結論往往是:朕知道了!也已經在處理。但在這僅有的空間下,媒體也可以對政治制度作出比較尖銳的批判,人民看了也明白,說穿了就是:所謂的人民民主監督,還有如宇宙般浩瀚的改善空間!由此得知,查冊制度對揭露社會陰暗面是何其重要呢!

言而這種方式有點像隔靴搔癢,縱然能夠留下歷史,也有可能被批評于腐。而所為陰違,就是在台灣不能報導的政治新聞,悄悄地把資料在送交到香港的媒體發表。筆者相信在網絡年代,網民對這種手法一點都不陌生。在今天,只要各位在便利店隨便買一張太空電話卡,已經可以向全世界發放重要資訊。消息發放渠道已經遠超威權所能控制,何況大家也懂得轉空子,縱然不許說武漢肺炎,便改稱為由武漢輸入的肺炎吧!最後就是對抗,大有「送頭」的味道,形容過於悲壯;或許我們以傳媒風骨來形容,較為合適;無奈今天香港的傳媒生態,尚有幾多所立場新聞呢?

 

別忘記發問的權力

即轉進、陰違和對抗這三種方式,對今天的香港極其量只能保存歷史;對尋找真相、啟迪民智,作用也是有限。若然,各位也是這麼認為的話,便輕視了無權力者的權力了!根據陳考順的分類,「效命、順從」和「轉進、陰違和對抗」最大的分別在於,後者是從來沒有放棄過發問的權力。這種有力的傳媒工作者武器,對一個高知識水平的社會,是極易與普羅大眾生共鳴感。

例如:政府曾表示不應污名化新型肺炎,因此不能使用「武漢肺炎」,陳肇始卻在1221稱新型肺炎變種為「英國變種病毒」。為什麼?邏輯在那?又例如,林鄭月娥在12日之內改口,澄清市民在明年,是有權選擇接種不同疫苗。「抗疫清零」乃韓正吩咐的頭等大事,為什麼如此重要的宣布,也可以「講到一舊舊」,那請問政府還有幾多「一舊舊」?

今年中、港、澳、台四地政府之間,恐怕只有香港市民感受不到政府,在抗疫方面的超前步署,那2021又有什麼安排?還有,建制派議員,對第四期抗疫基金口誅筆伐,卻接近全數投票通過。既然認為問題一籮籮,什麼為何身體如此誠實?

現在角色轉移,換了他們含淚投票嗎?若真如此,他們含什麼?要知道「做好」比「做左」更重要,既然財政預算案快要公布,相信大家也引頸以待,請問各位尊貴的議員有何高見?更例如,紫荊黨認為兩院制更適合香港政體?又是為什麼?所謂的上議院,又誰來擔任?與新政治經濟特權階級又有何關係?恢復委任制度,等同香港回到1982年,又如何符合民主的定義?及最終達到基本法第45條所指的普選?我們這群無權力的升斗市民只想問個清楚,也公平地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說個明白。

在速食新聞與資訊泛濫的時代,我們習慣了:「哦~唔準講!哦~又講錯!哦~過左喇!哦~新香港人嘛!」然後明天又重新來一次新聞輪迴,我們習慣了接受結論,而忘記了發問的權力。而且這種權力也不是傳媒工作記獨有,上述問題也不一定要透過傳媒工作者提出。

在一個人人都可以是自媒傳的年代,只要大家不輕易接受結論、化整為零、執著追問、拒絕愚民,在網絡年代是極易引發起一波接一波,令肉食者要反思,甚至感到刺痛的「銳討論」,歷史與真相又何愁會被「環時」一鎚定音呢?所謂公道自在人心,人類史上曾經有那麼多的黑暗歲月,例如二戰時的波蘭猶太人血淚史,足以留傳後世,待歷史公論,就是因為真相也是在人心的!

 [1] 王昭文(2002)。《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新使者雜誌》,70 5-9

 [2]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五南。


2020年12月27 日 - Johan Freitag Gin & Rosé

 好適合女仔,好適合Party嘅一款酒精飲品!




2020年12月26日星期六

2020年12月26日 - 《第九十集》政壇新秀眼中2020年最值得留意嘅新聞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23465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2o2hrcbPq4

本集簡介:

Part 1:停止面授課及電子授課
- Wesley

Part 2:限聚令
- Yuki (Phone in
組員:Lilith) 

Part 3Staycation
-
阿桓 

Part 4:海洋公園撥款
-
棕澤 (Phone in組員:嘉榮)

 


2020年12月20日星期日

2020年12月20 日 - 生力白啤 San Miguel Cerveza Blanca

 雖然無1664豐富嘅泡沫,但味道相當唔錯,不失為大膽嘗試,上次生力肯創新,已經係黑啤,仲要已經消失左好耐!




2020年12月19日星期六

2020年12月19日 - 《第八十九集》羅致光博士(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香港貧窮情況及退休保障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22426

Youtube頻道:https://youtu.be/layPX5YO9uc

本集簡介:

最新的《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即將出爐,預料扶貧委員會下周二將進行討論。消息指受社會風波影響,去年本港政策介入前的貧窮人口會較前年的1406千人為高。而今年經濟在新型肺炎疫情影響下,相信貧窮數字將進一步飆升。

失業率高企加上疫情持續,港府除了向18歲或以上永久居民派發一萬元外,其他措施例如向合資格領取社會保障的人士發放「雙糧」,基本上成為每年度預算案「紓解民困」的指定動作。政府往往推出一次性現金抒困措施或津貼,經常落後於形勢、遭到愈扶愈貧的批評。根據統計處資料,2008年至2018年長者就業人數,十年間大升三倍,至接近14萬人,當中從事較低技術的人口比例達百分之68.8,遠高於整體就業人口的百分之56.3,尤其是65 74 歲群組特別明顯。而5059歲婦女失業率在今年第三季升至百分之5.2的高位。明顯社會上最弱勢一群,在這個經濟環境下,只會更弱勢。加上第4輪抗疫基金,又被多個商會或工會批評「到喉唔到肺」;強積金對沖在今屆政府變相劃上句號,而且回報低,又欠缺彈性,打工仔在疫下自救都相當困難。政府在施政上又拒絕全民退保,到底現時香港除了政治制度以外,「窮」是否另一個深層次矛盾呢?

今集《政壇新秀訓練班》我們邀請到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一起討論香港的貧窮情況與退休保障。到底面對香港現時的情況,政府還有什麼對策?

《2015至2020年12月19日,擔任節目主持五年。》



2020年12月16日星期三

2020年12月12日 - 《第八十八集》甘珮瑩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組織幹事)、司徒銀芳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成員) :施政報告與青年發展

 節目播出後,在 《立場新聞》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21227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SSh0FuI2E

本集簡介:

特首林鄭月娥第四份施政報告,上月尾出爐。一如以往,青年政策部份都是放在報告的最後。當中提及,進一步推廣「應用學習課程」為高中選修科目,為學生提供資助及更多元化的課程,擴闊學生的學習領域和經歷。

另外,施政報告提到,教育局會在「優質教育基金」預留20億元,用於發展電子教學,令學生能「停課不停學」。亦會向公營學校,提供一筆過的「支援有經濟需要學生上網學習補充津貼」,資助學校購買流動電腦裝置,借給校內家境困難的學生,但有關計劃是否實行得宜?

因應第四波疫情,各學校亦要重推網上教學。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關學聯)於9月初發佈調查結果,收回900份的有效問卷中,逾8成學生沒有適合的電腦裝置上堂,近2成學生家中沒有無線網絡,只能依賴手機數據上堂。

關學聯組織幹事甘珮瑩指,組織曾在7月時,向領取綜援或書簿津貼的基層家長發問卷,獲回覆指有305間中、小學未有參加「關愛基金項目-資助清貧中小學生購買流動電腦裝置以實踐電子學習」,即時促請教育局跟進有關學校問題。

新一份施政報告,再重提增撥更多資源於學校,再給予學生。但若學校沒有申請參與計劃,政府提供的資助計劃未能「入屋」,資源都未能到達有需要學童身上。政府制定政策時,有冇諮詢過業界意見?作為前線服務提供者,認為有關政策應該要點樣改善?

今集我們請來,關學聯組織幹事甘珮瑩及聯席成員司徒銀芳,同我們一起討論!


2020年12月5日星期六

2020年12月5日 - 《第八十七集》李立航 (香港長者權益協會總幹事):疫下安老支援

 節目播出後,在 《立場新聞》 ,原聲聽載。




本集簡介:

根據統計處數字,香港現時有超過130萬名65歲以上長者,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政府以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進行安老政策制定。但現時疫情嚴重,到底如何影響長者居家安老呢?

安老服務倡導聯盟於十至十一月,訪問了760名長者。超過九成受訪長者指社交康樂服務受影響,當中百分之73.8因此覺得沉悶、百分之42.7更覺得不開心。而長者家居支援服務方面,有近七成長者指服務有受影響,當中有超過五成受訪者指身體機能因而衰退,亦有百分之35.5人指照顧者壓力增加,情況值得令人關注。我們可以如何讓長者於疫情下身心都得到協助?

香港長者權益協會總幹事李立航早前接受傳媒訪問,表示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知道有部分長者因為口罩不足而不敢外出,終日留於家中又有心理壓力。佢表示佢地協會義工有協助獨居長者買餸同清潔用品,並選擇儲存期較長嘅凍肉,以避免佢地外出。而早前有長者因為無手機而無法喺臨時檢測中心進行病毒測試,李立航就表示政府應採取更主動策略,例如聯絡正領取政府資助的長者、非政府組織的服務使用長者等等。

早前特首公佈的施政報告中,對安老問題似乎著墨不多,其中較值得留意的,只有擴大長者牙科服務計劃範圍。長者會否成為被遺忘的一群?疫情之下,香港長者又能否真正安老? 我地有請 李立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