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9日星期一

2019年8月20日經濟日報《國是港事》A21 - 倘李國能李明逵組調委會 港免淪陷(標題由報方擬定)

文章刊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文轉載。




民間人權陣線就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爭議發起的818日流水式維園集會,過百萬名市民上街,最後真的能夠做到和平落幕。示威者除了向世界展示了香港人極高的公民素質之外,亦令到香港暫時避過一場浩劫。

中國駐德大使吳懇在接受德國第二電視台(ZDF)訪問時指出:「如果香港局勢失控,中央政府將接手。」當中「接手」二字的意思,顯示中央已由被動協助特區政府內部事務,改為主動處理。

港府須握時機 設獨立調委會
因此,在這個短暫的緩衝時間之內,林鄭月娥既然強調自己沒有「出賣」香港,又公開表示過當一切恢復平靜後,便會展開真誠對話及修補撕裂。她便好應該抱有「覺今是而昨非」的政治勇氣,在中央「止暴制亂」的調改為「平暴制亂」之前,宣布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下稱:委員會)。

眾所周知,民間五大訴求,雖說缺一不可,但當中以成立委員會為最大公約數,亦顯示群眾仍然相信法治,希望以法治的手法處理現在的困局。即使是建制陣營及傳統商界也罕有地表態支持,可以看到這項訴求是跨政治光譜的。而反對成立委員會的極小數人士,至今仍然認為委員會無法查出外國勢力,會嚴重打擊警隊執法士氣及暗地裏擔心此例一開,會出現骨牌效應,從此會有各式各樣的委員會,令到政府與擔任多項公職的建制人士疲於奔命。

首先,筆者已經多次表示過,香港只要是國際金融中心,外國勢力接近無可避免。不過,香港縱然有外國勢力,只要中港關係回歸到「井水不犯河水,河水不犯井水」的政治狀態,外國勢力是難以在中港之間上下其手的。情況便一如夫妻關係敦睦和諧,又豈會出現第三者之理呢?

這種放大外國勢力的論述,是企圖以矛盾轉移的方法,在沒有落實雙普選之前,迴避香港的政治體制先天向既得利益階級傾斜的制度缺陷,明顯沒有正視政治問題。我們從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豪派191億元,宣稱紓解民困,便可以知道,高官仍停留在「物質層」去回應群眾的政治訴求,結果只會碰到一鼻子灰,吃力又不討好。

其次,筆者從不擔心成立委員會將會造成骨牌效應,被反對派議員無限次引用,而造成政治空轉。因為今次特區政府的政治動盪是空前巨大,參與市民之多是開埠以來絕無所見。我們何不抱逆向思維,根據現在的政治動盪情況,作為成立委員會的標準,做好把關設計。這反而令到委員會,在制度設定下成為絕響,不但有利當下緩解市民情緒,亦可以令特區政府爭取到多一點時間善後。

做好把關設計 未虞骨牌效應
要知道成立委員會,由籌組到召開第一次會議,動輒數月,甚至半年以上,這是有效的方法,令燥動的民情降溫。最少筆者相信,那群「和理非」民眾,現時仍願意付出合理的時間,讓委員會上馬運作的。

最後一個死結,就是反對成立委員會的人士,言之鑿鑿認為委員會的成員,在現時強大的民意之下,必定會成為反對派囊中之物,在有預設立場下,藉着打擊警隊,衝擊公權力,最後令中央蒙羞。

為此,筆者特意向前朝高官及公共行政學者請教,並翻查1968712日刊憲、1998年作出修訂的香港法例第86章《調查委員會條例》,第2點(1)指出「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委任一名或多於一名委員(以下稱為委員會),調查任何公共機構的經營或管理、任何公職人員的行為或其認為與公眾有重大關係的任何事宜。」

即大部分反對委員會的人士,均掉進了「概念陷阱」之中,以為委員會的組成是人數繁多,極易給反對派撿便宜的;而實際上,委員會原來只是名諱,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若只委任一人,亦稱作委員會,類似例子俯拾皆是,公眾亦從未出現過反彈。

既然如此,我們為了彰顯法治,又要顧及警隊憂慮,何不以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搭配公眾緣尚可、警隊內又德高望重的警務處前處長李明逵組成委員會,開展調查。筆者相信既有法官把關,又有前一哥坐鎮,所謂針對警隊之聲可休矣!

生路Vs不生路 特首一念之間
《孫子兵法.九地篇》中有所謂「圍地」,即前行路窄,退路迂迴的危險戰場。當前的特區政府政治困局就是活生生的圍地。

尚有不足兩星期,各大中小學將會陸續開學,罷課之聲已甚囂塵上;上學壓力加上政治氣氛,極有可能出現雙旋效應,推高了老師與學生的自殺率。

特區政府主要官員若然仍心懸一國兩制,就要把握已經不多的時間,在復課之前宣布成立委員會,若然出現更多血的教訓,特區政府只會愈趨被動,屆時才被迫同意成立委員會,也屬枉然及只會進一步削弱中央在港的管治權。何況,筆者相信中央是不會讓問題拖拉到101日,讓建國70周年在香港難看。

現在特區政府在林鄭月娥面前,有一條是生路,有一條是不生路,一切就在她一念之間。按鈕是在她手上的。

(作者為港台《政壇新秀訓練班》及美國三藩市灣區新城電台《東南西北風》節目主持。文章只代表個人立場。)

撰文 : 葉振東 資深政評人

相關報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