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1日星期二

2013年6月11日 - 捐地建房以外的方案(標題由報方擬定)

地產商李兆基早前宣布,向政府捐出七幅位於新界的農地,興建大概3000個小型住宅單位,實用面積約300方呎、建築成本售價約100萬元;希望可以協助年輕人「上車」,及促進社會和諧。根據李兆基的說法,一幅鄰近粉嶺,面積達10多萬方呎,可興建1000個住宅單位的農地,將最有可能先行先試。本報日前就李兆基的捐地行為,刊了一篇名為「捐地造福社會政府應善利用」的社評。文中對李兆基的捐地行為表示肯定,但同時帶出了一個普羅市民的疑慮,李兆基捐地是否「自己出豉油,政府出雞」呢?  

市民之所以有這樣的觀感,是因為從客觀的角度分析,李兆基所捐的農地,離市中心有相當距離,附近也沒有生活起居的基本配套。政府若要綜合發展該區, 「埋單」找數時一定不止十億八億;成本極可能跟發展一個小型新市鎮相若。

或者,我們在未有實證之前,不應先猜度,李兆基在捐地附近是否有其他發展計劃;希望藉着政府的處理而「蝕頭賺尾」。不過,有趣的關鍵來了,李兆基的捐地建樓行為,會否改變了該區的「綠化比例」呢?如果因為有地產商慷慨捐地,便可以更改「綠化比例」,此例一開,今後對環境局及城規會的傷害,將會是災難性的。  

另外,是次捐地中, 「官、商、民」的三角關係,好像獨欠了「民」。李兆基的用意是好,得益最後應該,大概也是市民。但我們萬不可以忘記「上、粉、沙、打」的橫切線,是等同上水火車站至紅磡的距離。在現時一片荒蕪的情況下,捐地位置是否真的適合年輕人安居,實在值得商榷。  

再者,這邊廂有「限賣不限租」,呎價估計過萬的啟德「港人港地」(註一),那邊廂又有呎價5000元「限價不限賣」的粉嶺農地小型住宅項目。這極有可能令香港的房屋政策變得千頭萬緒,甚至互相矛盾。加上,粉嶺農地的發展始終是「有限」的新嘗試,這又會否出現,部分年輕人「100萬買回來、200萬賣出去」,然後套現,變成首期搬出市區呢?若被筆者不幸言中,要麼港府便放棄自由市場政策,要麼這只不過是一個普通地產項目罷了。 

更重要的是,由捐地至落成小型住宅單位,動輒需要三幾年,遠水難救近火。根據政府的資料顯示,房署現時仍擁有七所工廠大廈,合共超過20.8萬平方米可用面積。政府表示,這些工廠大廈空置率低於2%,但內裡的用戶還有多少是跟工業有關?筆者相信政府心中有數。這些位處柴灣、葵興及長沙灣等地的工廠大廈,鄰近港鐵站,交通便利。大多數年輕人所追求的只是「私人空間」和安身立命之所。君不見,單身非長者申請公屋的數字屢創新高;屯門寶田中轉房,只得86方呎的單身人士公屋,照樣渴市。倘若政府收回這些「公家」工廠,改建為「青年房屋」,那會否更快、更準、更少爭議呢? 

註一:2013年6月11日星島日報《中海:港人港地不會平價賣樓》
中 國海外地產董事總經理游偉光:「不會因港人港地而平賣樓,而且,港人港地原則為讓港人在沒有非港人的競爭下置業而已。因此,港人港地並非居屋,故此賣樓要 按未來市況定價,游氏又說:「無論政策目標還是地契的具體條款,並沒有將該項目標籤為平價樓,這是很清晰政策基礎,也是我們的估值基礎。」

2013年7月3日下午5:43分,筆者收到政府《公共事務論壇》就本文的回覆 -
論壇主持人剛回覆了你在論壇[自由討論區] 運輸及房屋,子討論區所訂閱的主題 - 歡迎興建百萬元的私樓。 

回應內容如下:
早前有土地擁有者提出捐地給政府,由政府興建資助房屋,幫助市民置業,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表示多謝他們的善心,但由於不同捐贈者所提出的捐贈條件和想實現的理想不相同,有興趣捐地的土地擁有人最好是與非牟利機構商討捐地,由非牟利機構實現其捐地的理想。 陳茂波今天(73)出席立法會會議後會見傳媒時說,當這些非牟利機構進行這類公益項目時,如果涉及政府政策,歡迎他們與政府洽商,政府會在政策上盡量配合。 他說,捐出的土地是否適合發展要考慮多方面的原因,政府會繼續加大公營房屋的供應,亦會繼續努力增加土地供應,協助基層市民上樓、中產置業。
Picture


對應社評:2013年6月4大公報社評 - 捐地造福社會  政府應善利用Pictur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