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4日星期五

2013年6月14日 - 內地最缺技術、管理(標題由報方擬定)

華夏基金會於日前選址在中環四季酒店,舉行成立30周年慈善慶典晚會。據本報報道,該晚各界知名人士逾百人出席,官紳雲集。本報因此而寫了一篇名為: 「華夏基金會愛國愛港光照中環」的社評,對華夏基金會過去三十年,在國內興教辦學表示肯定。

社評指出華夏基金會幫助的學校累計280家、學生3000人,遍及全國31個省市。該會在過去的30年,捐贈予內地辦學的款項共為二億多元人民幣,平均一年數百萬;而按受助學童計算,每年大概也是100人左右。

社評之所以認為,華夏基金會得到重視,除了是內地「飲水不忘掘井人」之外,更重要的是華夏基金會,對30年前的中國,有着「適切性」的作用。30年 前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百廢待興,國庫空虛,培育人才是國家發展不可缺少的關鍵;但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全國性普及教育根本上與「夢想」差不多。加上「文 革」遺毒,令不少港人,海外同胞對內地抱有卻步的態度。華夏基金會就是在這麼一個歷史背景下,對國家當時的迫切需要作出支援,才得到如此的重視。

及後,在90年代香港各界的「希望工程」,相信亦是受到華夏基金會的漣漪效應所影響。今日,國家的經濟實力已大大提升,在內地各城區談普及教育,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現在,港人若沒有針對性的助學計劃,這反而可能會「好心做壞事」,甚至是不必要的。情況就一如四川雅安地震後翌日,極少港人留意到,中聯辦的網站已公布,自行籌得5500萬港元善款;在立法會為了那一億元捐助吵翻天之際,中聯辦的善款已經過億了!捐款最後批了, 但立法會的「人捐我捐」, 卻被內地報章「暗寸」,那便是不了解國內情況,咎由自取的實證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國內現在最不缺的, 就是「錢」;反而,是技術、是管理、是社會福利與公民社會的運作經驗。華夏基金會的「適切性」給了我們最寶貴的啟示。現時國內大專院校,有舉辦「社工系」的學院並不多;香港與內地合作的「深圳社工計劃」方興未艾;至於,政治學與公共行政的春天還未到呢!可見,國內還有很多發展上的需要,不光是用「錢」便可以解決的。 
Picture
對應社評:2013年6月7大公報社評 - 華夏基金會愛國愛港光照中環
Pictur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