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4日星期二

2013年6月4日 - 擺脫依賴對美貿易的契機(標題由報方擬定)

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訪德國,表示需要一步 鞏固中德合作關係,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根據以上的目的,我們可以看到李克強是次出訪,是以經貿合作為主。本報就是次出訪,也發表社評《中德建新型關係破貿 易壁壘》。其實在地區性保護主義的前提下,貿易壁壘全球皆是。為什麼李克強會選擇德國,作為重要合作夥伴呢?  

在經濟上,德國是歐洲大陸最主要的經濟體。筆者曾經由德國柏林往東走,途經捷克、奧地利多個地方,最後到匈牙利後回港;發現越往東走,經濟便越差。匈牙利所使用的地鐵車廂,仍然是蘇俄60年代,沒有空調設備的鐵皮車廂;情況的確令筆者大開眼界。過去十多年,歐洲經濟一直以德國馬首是瞻。所以,中國若與德國締結秦晉之好,既是匹配,亦對中歐發展有象徵義意。

在戰略上,中國與歐盟雖然是「難為知己難為敵」,但自金融海嘯以後,全球一體化明顯有微妙變化;就是更加突出以美國主導的美洲經濟體、德國主導的歐洲經濟體,及中國主導的亞州經濟體,三足鼎立之勢。中美關係雖然一直有改善,但互信基礎依然薄弱。現時,全球金融貿易市場是「中、美、歐」24小時不停地運作的。中國在這個新形勢之下,拉緊與德國的合作關係,無形中便可以在三足中,得其二。這將大大有助擺脫對美國的貿易依賴,提升在國際議題上的議價空間。  

同時地,美洲經濟體是以美國獨大,但歐盟27國中,只有德國算是像樣的對手,其餘26國的經濟均難與中國匹敵,當中涉及的利益亦多,難於協調;這有利於中國西進,遊走於列國之中,從而取得更符合國情發展的利益。  

在政治上,李克強是次訪問德國,有機會出現有趣的「政治反射」作用。李 克強特意參觀德國勃蘭登堡州的波茨坦會議舊址。當年,盟軍便是在這裡發表《波茨坦公告》,並促成日本最後無條件投降,結束二次世界大戰。近年,日本右翼主 義抬頭,中日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的關係均是「中日建交」以來最差的。相反,德國在二次戰敗之後,真心懺悔,務實改革,最後重返國際大家庭。李克強是次便 以行動說明,承認歷史事實,便可衷誠合作。這不是比「出口術」管用得多了嗎?
Picture
對應社評:2013529大公報社評 - 中德建新型關係破貿易壁壘
Pictur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