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

2013年5月10日 - 認清職工盟在工潮的角色(標題由報方擬定)

刊文與原文:
葵涌貨櫃碼頭工潮似完未完,當中有不少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及反思的。我們可以從不同的主要持份者,分析整件事件。

首先,是工會的角色。由於歷史沿革的因素,香港的工會長期以來可以分為三派,第一派是親中陣營的工聯會。第二派是本土派,但與反對派關係密切的職工盟,第三派是國民政府自1949年遷台後,調動大筆資金,務求在港英殖民政府發揮影響力的勞聯;可惜時移世易,勞聯今日在香港的政治舞台上已經大不如前;剩下的便只有工聯會及職工盟是比較活躍的。

是次工潮中,我們不得不反問,職工盟是「幫工人」,還是「幫倒工人」?甚至是否應該有職工盟的參與?貨櫃碼頭的工種雖然繁多,但他們大部分也是學歷要求不 高的「技術型」工人。我們以「那些年」的稱呼稱呼他們,便是藍領階級。他們在表達訴求的時候,或者未能出口成文,但我們不能否定他們是可以清楚表達所思、 所想;甚至可以直接與資方討價還價;而不需要借力於職工盟。事情一經職工盟極速鬧大,暴跳式提價;職工盟便成了事件的「程咬金」,這反而壓縮了勞資雙方的 迴旋空間,令事件持續了四十多日。近日工潮看似落幕,但百多名前高寶的「機手」仍是「條條Fing」,便知道職工盟在是次勞資博弈中,是可有可無,無關痛癢的了!

次,我們要考慮到的是香港乃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經濟體。在這種經濟結構之下,資本是流動的;面對全球貨運業不景氣,加上深圳、廣州、上海、天津、大連、 張家港等大型碼頭競爭。資方在無利可圖,理性選擇的大前提下,便只有撤出市場,遣散員工。相反,藍領階級的「工人家庭」是難以流動的。除非香港把奉行多年 的資本主義,大易幟為社會主義,否則在博弈過程中,資方強而勞方弱的位置是難以改變的。

就涉及第三個值得關注的地方,那便是政府的角色。當勞資雙方出現糾紛時,政府當然要扮演「調解者」的角色,同時落筆要快、要準;否則事件一經鬧大,便「有 理說不清」。不過,這也只是當糾紛出現時的一般危機處理手法;為避免勞資出現對峙的情況,資本主義下的政府是有必要擔當「Terminator」及勞資雙方的「平衡力點」。當市場趨向失效之先,政府便要出手於未然,先知先覺地保障低下階級的生活,這樣市場才不會走向極端。

解讀 -
第一段:香港近年工人,以至低下階層的運動不少,但不少社會參與者,並不清楚香港的工人組織,主要由親中、本土、親台國民政府所組成。

第二段:因要回應社評的關係,評論主體看似針對職工盟;但其實筆者是對「工會」的角色作出質疑。若把職工盟換上「工聯會」、「勞聯」。其實道理也是一樣,邏輯照樣成立。

第三段:筆者從勞資雙方搏弈中,定出「資強、勞弱」的現況。從而留出討論空間,讓讀者思考,在搏弈談判的過程中,只有「強」方可以騰出回旋空間,寄望「弱」方妥協,其實只是進一步向「弱」方施壓。事實發展的結果亦如是。
 
第四段:筆者淺談市場失效下,政府應該有的角色。當中提及的「要快、要準」,是帶有批判的味道,讓讀者思考,政府在處理是次工運上是否恰宜;同時,亦呼應了筆者「星島日報429A版正思香港 - 市場好?」一文。文章如下:


Picture
對應社評:201357大公報社評 - 勞資最終互諒「工運騙子」現形
Pictur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