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8日星期一

2024年1月6日-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香港)校友會成立

善政良治 - 中大校友在港的角色

葉振東博士

202416

肖(濱)老師、譚院長,各位老師、名位同門:

我兩天之前收到邀請,知道有機會在個校友論壇分享,已經感到誠恐誠,感覺好像在各位老師面前,再做一次博士答辯。現在就更加誠恐誠惶,因為知道在肖老師點評之前,最後一位分享,他的印象一定特別深刻。而且,時間來到現在,相信大家對吃晚飯追求,比對政治學的追求,更加強烈;要大家多聽10分鐘,我壓力更大。因為很多問題,都沒有辦法展開來討論。還記得我們通過答辯的時候,肖老師說:如果你們不能兩句話講完你的博士論文,你畢業了,可是水平不夠。後來我畢業之後,就去練習長跑,發現只要不換氣,一句話可以說得很長,兩句話還是可以講完的。


畢業之後,我的博士導師何高潮教授問我有什麼感想,我說我發現的學問只夠我畢業,在政治學理論的大海,我認識非常有限。第二:博士畢業只是我做學問的開始,遠遠還未到終點,節點也想得美。第三:日後母校發現有香港同胞,同樣透過公平的公開考試、透過答辯、透過發期刊,「全過程」完成課程,希望母校繼續錄取港生。那個時候還沒有什麼「全過程」概念,可是我的經驗告訴大家,透過讀書這個過程,香港同胞就可以自然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什麼矛盾也沒有了!加上,是我們一輩子都要記得,肖老師的教導:我們要「認認真事做學問、堂堂正正回娘家。」

那問題就來了,面對「善政良治」的院訓,我們如何可以做到堂堂正正回娘家呢?這是我畢業之後,一直思考的問題,而且現在仍然在思考當中。我覺得有幾個維度,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面對香港的群眾,我們本身要學術上夠硬。讀政治學理論,講不出幾個,譚院長所教的哈貝馬斯理論,這是有辱母校;讀公共管理的,連慎議式民主的條件也說不清,也讓人難為情。這個很關鍵,因為從大灣區融合的過程中,我們的對話語境,同輩的有不同國際知名的大學;我們應該敢於與香港的大學互相交流,豐富水平。更重要的是香港群眾。我們在社會上的一言一行,就是代表著中大。我們受著母校的培養,就要勇氣接受香港群眾的挑戰,千萬不要在香港圍爐內捲。這是一種社會資源浪費。

第二:面對特區政府,我們身處的香港,是一國兩制的特區。我們中大校友也,在香港的數目也不少,我們要知道,也要承認我們是鼓力量,而這鼓力量最有力的彰顯,就是在特區管治中,發揮我們的解難能力。愛國者治港明顯是‘認同政治’行為,不過如何去量度他的成功呢?安全感現在應該蠻明顯了,動員感也天天在發生。可是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呢?有什麼標準?這道條是需要去回答,也早晚要回答的問題。這方面正是我們可以作出貢獻的地方。

第三:就是面對台灣,俊志老師非常厲害,眼光很遠,從香港的選舉一早就想到台灣問題,很多台灣的觀察,我都很想跟他討論。一國兩制的初心,是解決台灣問題。一國兩制在愛國者治港之下,明顯進入了新的階段。而一國兩制在台灣的討論空間,現在也低得比較可憐。我們既有香港同胞的特殊優勢,也比較熟政治與公共管理。是否可以,重新有效推動港台之間的良性民間交流,成為了我們的功課。而這份功課,我相信是時代給我們這幫,在香港的中大人的一個使命。


 

讀書人,我們應該志存高遠。這簡單的分享,請各位同門多多批評指教。謝謝各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