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星期五

2016年6月 - 《天大研究院》 尊重香港核心價值與社會傳統

本文最重要是透過解讀‘本土’,去分析中港之間的價值落差,而這種價值落差,在政治體制之下又如何造人中港矛盾,甚至港獨呢?最後,又有沒有方法可以解決?

網址如下:
http://www.tiandainstitute.org/cn/article/1692_1.html



封面:
頁一:
頁二:
頁三:
頁四:
頁五:
頁六:
原文:
香港自皇后碼頭搬遷事件起,本土化運動日漸激烈,及後經過多次選舉和政治事件的衝擊,‘本土’ 與政治更變得密不可分。佔領事件發生之後,香港的新生代認為香港的民主發展與國家的民主發展掛勾,是不切實際的設想。本土意識進一步被合理化。我們從‘退聯運動’ 及各大專院校學生會改選,只有理工大學. 的學生會由非本土派內閣當選,. 其餘全數由本土派執政,便知道本土化已成為了一股政治潮流。

本土意識最根本的解釋就是‘你我之別’ ,而一國兩制的原始設定就是‘你我之別’ ;加上,中央容許香港在一定程度上實施民主選舉,政黨的出現,意味著本土化必然的發生。我們分析全球的政黨發展歷史,發現除了殖民政府以外,是沒有一個本土政黨,在外地執政的。香港雖然沒有‘政黨法’ ,卻不代表沒有政黨政治行為。這種政治發展的必然性,在香港的去殖化過程中,是應該已經可以估計到的。既然香港與香港的政黨有本土的基因, 一國兩制的原有構思,又包含了‘你我之別’ . 那我們必須瞭解,香港本土的靈魂,就是香港同胞所堅持的核心價值.

香港的核心價值,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比較有系統的說法,是2003年在基本法23條立法危機之後,香港一群學者,就是在這種擔心與時代背景之下,共同連署了一份《維衛香港核心價值宣言》當中概括地指出,香港的核心價值是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公平公義、和平仁愛、誠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個人、恪守專業九大項。2014102123日晚上,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進行了隨機電話調查,共成功訪問了80418歲或以上的市民,得出香港社會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即核心中的核心) ,第1位是法治(22.9%)第2位是自由(20.8%),第3位是公正廉潔(15.3%)第4位是民主(11.1%)、到第5位才是追求社公穩定(8.3%)。

這與早前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訪港時,表明中央希望帶動香港社會聚焦於「謀發展、保穩定、促和諧」的主旋律. ,明顯出現了彼此的認知落差。對比亞太研究所的調查結果,‘謀發展’接近第7位的市場經濟,有(3.5% ,‘促和諧’接近第8位的多元包容,有(2.5%. 。中央的看法,只有一點是與香港同胞.是一樣的,就是‘保穩定’ 接近第5位追求社公穩定,有(8.3%)。但這個‘保穩定’,與香港同胞的核心中的核中法治,相差了14.6% 即中央由上而下的分析,與香港的在地情況出現了實質差別。

我們先剔除了民粹主義的影響,香港同胞所堅持的核心價值,是會影響到不同政黨在制定政網時的決定;親建制陣營的政黨在緊跟中央路線的前提下,打出「促經濟、保民生」的綱領,解釋了為什麼他們只能保著原有的支持者,而難有大幅票數增長。甚至會導致年青人的反感,原因是這些綱領與香港的本土情況並不對題。

當瞭解香港的本土情況,我們便要掌握這些虛無飄渺的核心價值背後,有什麼針對性的載體。我們隨便在坊間也會找到資料,發現香港同胞,尤其年青人最關心的社會議題不外乎三項,當中包括‘政治發展、樓價高企與失業率上升’ 。政治發展比較容易理解,香港的本土情況當然就是指普選行政長官與全體70名立法會議員,簡稱‘雙普選’。由於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辦法無法在立法會獲得通過,政治發展呈膠著狀態。中央與香港同胞的矛盾變得尖銳,及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至於樓價高企及失業率上升,不就是中央寄望香港聚焦在‘謀發展’嗎?如果我們是這樣解讀,這將會與香港的實際情況相差更遠。

‘樓價高企’與‘失業率上升’ 當然與經濟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但這個情況並非香港獨有,而且即使是有關係,在香港同胞核心價值中,只是排第七位,即是‘謀發展’ 並非針對香港情況的解決方法。‘樓價高企’與‘失業率上升’ 看似是兩件事,實際上是一依帶水。香港過去多年以來一直都過度重視商業發展,重商主義,造成經濟與人才培育過於單一,並高度質重于金融與服務業,第三產業占整體本地生產總值九成以上。個人利得稅又一直偏短,賣地收益成為特區政府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回歸前後,中央為使商界留港建港,在政治制度的設定上,高度向既得利益集團傾斜,在特首選舉的選舉委員會38個分組之中,有28個分組,與30席傳統‘功能組別’的分類是出現重迭,即制度上的預設,已為這群商賈巨富提供了相當大的政治保障。這種政治與經濟做成的利益紐帶,產生了‘新政治經濟特權階級’ ;而從地產發展衍生出來的‘大亨經濟’ 及其漣漪效應是影響到各行各業,及香港同胞以往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日削月割地動搖了香港的法治根本。法治的根本並非狹義地只是合法與否,而是整個社會的公平環境,與平等參與的遊戲規則。一般升鬥市民在這個制度之下,顯然是比被排他在制度之外的。正正是這種‘被剝奪感’ ,損害了香港同胞的核心中的核心價值,一種重新作出你我區分,基於自我保護的本土意議便在選舉之中,被高舉了出來。

所以,要解決香港的本土情意結,就要先尊重香港既有的生活習慣與核心價值。情況便一如國家對小數民族與文化的保護與尊重一樣。在適切的政治空間之下,共榮共存。首先,第一點就是把握明年特首改選的關鍵時機。香港特首的選舉,不管是當特首,也是一個新的開始。在面對政改的困局,和香港同胞對中央的信任程度持續低謎情況下,新一任的特首除了政改的工作以外,最重要是復位中港之間的關係,清楚地讓香港的同胞知道一國與兩制是並存的政治現實,當中亦有明確的分野。這種分野可以與中聯辦、港澳辦等駐港機構相配合,各施其職、權責分明。在可以的情況下,甚至應該把部份中聯辦,面對廣大群眾的服務範疇,例如教育科技部、青年公作部公開,釋除香港同胞的疑慮,杜絕‘西環治港’ 之說,以實際行動消除香港同胞的誤會。

其次,在政改的問題上,中央即使沿用831的框架,也要讓香港的同胞感受到,中央是致力維持香港公平的政治與經濟環境,即針對‘新政治經濟特權階級’ 和‘大亨經濟’ 必須有所打擊,令中小型企業重新在香港有發展開間,令香港同胞再次感到香港是一個容許有夢想的地方,令地產霸權一詞,真的在香港消失。在銅板的另外一面,也要針對選舉委員會及功能組別的組成進行必須的改革,進一步開放參政議政空間。在全面取消功能組別之前,中央應主導政治話語權,主動按步就班地把個別功能組別選舉改為‘個人票’ 。使香港同胞清楚感受到,是中央保障了香港同胞的核心價值與生活習慣,而非港獨的力量。

還有,就是要中港之間,在政治與經濟上,適宜保持一定距離,即回歸到一國兩制,河水不犯井水,井水不犯河水的原點。中港融合、人心回歸,在上述的建議落實之後,自然會水到渠成,而無須把中港融合列入特區政府與相關駐港部門的硬任務。參照港英殖民管治的‘紫砂茶壺茶跡 ,保持距離是一種有效管理香港的手段。張炳良教授曾經指出“保持距離,尊重香港獨有本土文化是英國的管治方式,這個觀點與張楚勇博士也有雷同看法。即使一些對英國的效忠或對政治異已者的監控行為,也儘量地以只做不宣的方式執行,以減低香港人的反彈。這種保持距離的間接管治手法,有利保障香港群體的生活模式,同時,亦令香港英國治港99年來,總的來說是平穩的。

所以,中央對香港的出現的政治與經濟情況,不宜過早公開表態與積極關心,不用一出狀況,便馬上急著要去澄清。在香港的緊張的政治環境下,有時道理在手,也不一定能說清的。反而,忍一時,退一步,讓問題合理地發酵一下,可能把問題看得更清楚。屆時,特區政府主動尋求中央協助固然是合情合理,即使特區沒有求助的需要,中央也不會落得‘主動介入香港事務、破壞一國兩制’ 的駡名。

當香港同胞對中央的反感降低了,人和自然會政通。要知道,香港同胞對中央的信任度增加,是會直接影響到對特區政府的信任程度。相反,特區政府能取信于香港同胞,卻不一定有助人心回歸。

英文有一句諺語叫:Less is More,公共管理上也有一句俚語是:「管得到,不如管得剛剛好。」香港同胞在多次中港矛盾中,已成驚弓之鳥,香港又在未來一年之內,經歷三場選舉,中央任何舉動,也有可能被反對派大造文章。所以,尊重香港在地情況與核心價值,避免公開表態,以免被過度解讀,在明年3月特首改選之前,少說話,多籌媒,以時間換空間。3月之後便在未來兩年之內,進行實質改革,這將有助緩解當下的緊張局面,重建港人對中央的信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