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9日星期四

2009年7月9日 - 理想與現實談「陸客訪台」

原文:
2003年的「沙士」一役,重創香港經濟;原因是沙士的威力不限於「可以致命的疾病」,最「要命」的是它「斷」了香港的「人氣」。「人氣」一斷,香港的元氣必然大傷;還好,我們有偉大的祖國支持,「自由行」出台,問題好像便馬上得到了解決,經濟也一如得到了「新動力」。可是,這一招真的是「萬試萬寧」的嗎?情況一轉到台灣,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

馬英九上台前後,一直嚷著「馬上好」、「併經濟」等口號;而大陸方面也積極地配合,「馬上」送出「(大)陸客訪台」這份大禮給馬(英九)政府。希望把香港的成功經驗,依樣畫葫地搬到台灣去。可是,一年下來,到台灣的陸客只有36萬左右,比原先估計的100萬少了接近六成。那就是說,平均每天只有1000位陸客到台灣旅遊;能夠創造的經濟效益亦由原先估計的600億新台幣,大幅下降到只有180億新台幣。最令人擔憂的是,訪台陸客的數字並不是穩步上升,而是至今年4月之後明顯出現「層層下降」的趨勢。

(總統)府方的說法是「已經比(陳水)扁政府年代翻了好幾倍!」的確,在阿扁的時候,大陸客每天到台灣的人數平均不足300人。台灣民眾均高呼:「我的媽呀,投資全泡湯了」。尤其是旅遊車業界,在遊客量不足的情況下,不賠本才奇怪呢?到過台灣的陸客又如何呢?一句「貴又不好玩」,便恰當地反映了陸客的心聲。

有人認為寶島的吸引力不敵金融海嘯的沖擊,又有人認為在「政治正確」降溫之後,大陸旅客的選擇多的是,何必急著向溫(家寶)總理效忠 - 「走不動,爬也要去看一看」。可是,只要我們細心想一想,便會擦覺這一切,又一切的理由,真的比較弱;說穿了,還不是台灣方面的「口碑」做得不好。陸客們一傳十、十傳百,自然越來越少訪台陸客吧!但這又是「誰之過」呢?

大陸的好意,著實是希望拉動台灣經濟的發展;可惜,他們沒有「想清楚」,馬政府也沒有「攪清楚」,台灣當地的旅遊配套完善了嗎?業界真的可以「哽」下嗎?一股傻勁讓大陸客到台灣旅遊,結果「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到處看到的也是過去八年扁政府沒有處理好的問題;例如「斷裂的日月潭」、「死魚塘 - 澄清湖」,還有讓你「悶死」的公交系統。

還有,當年香港可以全面收割「自由行」之利,是因為香港佔百份之90的經濟體系也是服務業,而台灣卻只有大概7成。這樣一算下來,「大象要轉身」 - 談何容易呢?

有時候,我們「好心做壞事」,還不是一樣做了「壞事」嗎?別說台灣,CEPA在港落實超過5年,但實際帶動香港的增長卻連200億港元也不到,香港股票市場一天的成交已可抵CEPA5年。現實與理想,差距真大呢!


刊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