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4日星期二

2009年7月14日 - 中山海外聯誼會第十七期會訊 - 寶島之南

原文:

隨著兩岸關係緩和及(大)陸客遊台措施的出臺,不少大陸同胞終於可以一嘗平生宿願,親「腳」踏足臺灣這塊寶島。近期,筆者也收到不少國內朋友的查詢,詢問臺灣有什麼「好逛的,好吃的,好買的」之類。遊客對一個陌生的地方表現好奇,實在是人之常情,加上臺灣與大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種好奇之心便更見得合情合理。友人們有時提及的地方,有時連筆者也沒有去過,甚至沒有聽過,可見得「旅遊雜誌」的威力果真驚人。不過,筆者所聽到查詢的熱點,主要是圍繞著幾個名城,包括活力十足的臺北、好山好水的花(蓮)(台)東、休閒舒息的台中及西南重港的高雄…唯獨是缺了府城文化的台南。 

早前一陣「海角」風潮讓大家對台南充滿了好奇,但當大多人把台南看作「旅遊幻想」對像時,便極易想到「台獨」。其實,從地理上的看,台南的位置的確是我國境內,面向太平洋的其中一個最南端。當地,風平浪靜,與大陸對岸有著便利快節的海上航道,孕育出獨有的府城文化;而這種府城文化巧合地全部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民風。所以,臺灣人有一句說話:「未有感受過台南的府城遺風,便不瞭解臺灣的發展。」台獨根據地…大概是這二十多年來的別有用心者強加上去的吧! 

若然大家有機會遊覽台南,便一定會去「安平古堡」。安平古堡記載了南明名將鄭成功擊退荷蘭軍隊,在台南設府治台的歷史;我們從數墫的「斷炮」,便可以知道當時收復臺灣的艱辛。鄭成功不但文治武功了得,而且還把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帶到臺灣,為臺灣的文明奠下了良好的基礎。心清眼明的朋友都會聽過,臺灣有「九族同胞」(後增至十三族),族群部落文化是原住文化,這與近代的社會經濟模式相差甚遠,但鄭成功的設府治台,便把明朝的制度規管帶到臺灣,令民智大開。至於離台南火車站不遠的「赤崁樓」,就更是充滿了民族復興意識的歷史地標,內裏有一尊「鄭成都受降像」,記載了荷蘭軍隊投降的歷史。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漢室正統」的朝代;明末清初,鄭成功領軍退到臺灣,便是打著「反清複明」,「驅除韃虜,恢復漢室」的口號,繼續與滿清皇朝周旋。雖然,延平郡王最後也壯志難籌,但他的思想卻影響了清朝二百多年的民間運動的發展。有記載指偉大的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主張,部份亦是受到鄭成功的影響。 

在文化方面,台南亦是最能表現中國文化的地方。今日,大家能夠如數家珍的臺灣名牌大學,大概是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成功大學之類;但臺灣第一所大學其實是在台南的,它就是赫赫有名的「台南孔朝」。台南孔朝有「全台首學」的美譽,可見到它在歷史上面的重要位置。正如前文所言,鄭成功來台之前,臺灣其實只有部落文明,延平郡王設府治台之後,便開學教化民眾,及後,近幾十年臺灣當局所宣導的「孝悌、忠信、禮儀、廉恥」八德,亦是脫胎於中國的儒家文化。所以,曾經到過臺灣的朋友都會發現,臺灣除了「佛堂、道觀、三聖宮(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廟)」特別多之外,便是每個縣市均會有一所「孔朝」,由此可知,臺灣民眾對中國儒家文化的推崇;亦有幸于儒家文化早在臺灣落地生根,才令臺灣民眾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抗衡後其臺灣北部的「日治文化」,不至於失落了自己的根。

 要是各位在台南市的延平老街,看看「劍獅埕」的特色,或是在台南市中心的「五妃廟」(一所僅有的「前廟後墓,廟墓合一」)沉思五妃以身殉國的忠貞;又或是一嘗「阿俊師魯面」,這種台南的魯面是從前「愛女出閣」的時候,贈送給隔離鄰舍,一同分享喜悅之用,均充滿著閩南的味道;只是不會做廣告,所以沒有「杜小月擔仔面」名氣那麼厲害。筆者相信各位都不會感到陌生,台南的一草一物,民間風情,生活文化,不是全都是源自中國的嗎? 

社會學家米勒把民族定義者為一種「共同體」,認為民族是有「共同的信仰、歷史的延伸、共同活動與特定疆域、及公共文化」。所以,下一次再有人提及台南是「台獨根據地」時,我們便可以建議他到「安平古堡」及「台南孔朝」領受一下「府城遺風」。從歷史的角度研究,二十年的台獨扭曲並不算得上是什麼東西;相反,超過二百年的文化植根,同根同心,卻是不容被否定的。

刊文:(下圖點擊後可放大觀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