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星期一

2011年1月31日:團經大多數

原文:
近期,筆者正在研習巴林頓、摩爾(Barrington Moore)在1966著的「民主和專制的社會社源」。這本書被奉為二十世紀政治學經典著作,書中有趣地點出不同的階級聯盟,對整個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從而衍生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三種不同的發展道路。後來,隨著國際環境的變遷,資本主義曾幾何時一支獨秀於全現經濟體,那又另作別論。

以筆者微薄的政治學功力,當然還未能參透此書的奧妙之處。但筆者發現一個非常管用的地方,就是階級聯盟,是其中一個有效累積社會資本的方法,產生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Social Force)。換句話說,執政者,或者從政者只要能夠有效地,讓不同的階級「縱橫地」發生化學作用,組成跨階級聯盟,改變社會的力量便渾然天成了!

我們嘗試跳出學理層面,組成階級聯盟的手藝並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反而是簡單得一如「阿媽係女人」一般。說穿了,還不過是毛澤東在1964年「培養無產階級的革命接班人」一文中,第三條所提及的 - 團結大多數。根據毛澤東的解釋,所謂團結大多數,就是「包括從前反對自己反對錯了的人,不管他是哪個山頭的,不要記仇,不能一朝天子一朝臣。」他繼續展釋:「人是可以改變的。有少數人變不了,吃了飯就罵人,各省都有一點,是極少數,不變也可以,讓他們去罵。」

最後,毛澤東指出:「要團結廣大群眾,團結廣大幹部,團結這兩個百分之九十五。」這絕對是一個「高指標」的要求,要達到毛澤東的目標,恐怕團結當年所有的無產階級,也難以達到百份之九十五;變相在整個社會團結過程中,毛澤東也大概明白,他的對像應該不只是工農階級;唯有擴大團結階層,擴大認受性,社會才有足夠的發展動力。

近月,港府的申辦亞運最終一如外界所料,遭到立法會以大比數否決。筆者經常說:「燒o左間屋,都仲有兩舊炭,不如諗下果兩舊炭點用好過!」在是次事先張揚的滑鐵盧事件中,其中「一舊炭」便是「團結大多數」的功夫做得不到位。這個責任與角色看似應在決策局,實情理應在相關的諮詢委員會內。

香港的諮詢組織成千上萬,目的就是擔當政府與不同階層中間的「緩衝區」,及扮演攏絡不同階層的角色。部份組織例如安老事務委員會,「也真不賴」的;可惜,不少委員會卻經常在同一界別中,自我制造敵我矛盾,甚至把不同階層的民意「割裂式」處理,意見的產出變得相當單一,所反映的自然與實況相差甚遠;所以,政府在推動政策時,便陷於無力可推,無伴可靠之境。

常言道:「疏導民意,一如夏禹治水」。民意一洩,百川便會合流,為跨階級的融合制造了機會。毛澤東所指:「讓他們去罵」,或許也有這個意思。相反,香港的委員會繼續「勇」字當前,充當「圍堵式打手」;看似「扶手棍」,實際「攞命籐」,先天地成為不同階級的敵人;港府的施政只會繼續寸步難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