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7日星期五

2011年1月7日 - 百年三問

原文:
2011年,對香港人來說可能沒有什麼特別;但對台灣人卻別有一翻滋味,因為今年是中華民國(民國)建國一百年。馬英九政府除了會「大慶特慶」之外,今年台灣的例假日與紀念節日假期竟有115天之多,連續假期還有六個,創下台灣史上之最,連44的兒童節也首次列作公眾假期。多得如此驚人的假期,民眾除了可以普天同慶以外,還可以在假期中沉思一下「台灣」的意義。

民國所謂百年,突顯的卻是兩岸分治後,在台灣這六十多年;之前的民國,還不過是一個虛名!而這在台六十年,台灣政府、民眾也經歷了「壓抑、裂變、再生、接受」這四個階段。一百年過去了,讓我們不禁問了三個問題:中華民國是歷史上存在過?現實上還存在?若然存在,民國的生命力還有多少呢?

第一個問題比較容易回答,兩岸政府從來沒有否定中華民國在歷史上存在過,只是彼此的「壽終」時間不一。我們從南京中山陵、廣州中山大學的當眼處還可以看到「民國」那年那月的字樣,便可以知道答案。

第二個問題,爭議便大了!若從「台灣第一」的角度來說,中華民國當然是「實在」的。可是在對岸,中華民國在1949年之後已經掉進了歷史;所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非常「政治正確」地稱呼寶島是「台灣當局」。若算中華民國在1949年之後進入了「深切治療室」,那在1971年民國也在國際舞台中宣告不治,當年聯合國第二十六屆會議定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從此以後,除了台灣本土,和那些僅有的南太平洋幫交國外,中華民國的「見報率」便少得可憐!香港自「中國時報」停刊之後,相信也沒有多少知道今夕是民國何時了!

話雖如此,台灣方面還是有一個實體行政機關在運作,名義上面還是中華民國政府,只是她彷如卡布諾奇咖啡的飲泡般,慢慢地泡沫化了!這不是統獨問題,而是民心上無奈地已經接受了這一個事實。民國好像一件殘破不堪的外衣,但在國際的寒風中,有這件破衣裳「硬撐一下」,感覺上還是可以「自爽」的。可是,從「出國旅遊」的台灣民眾口中,我們便知道在時間的內化過程洗禮下,台灣民眾自稱:「我是台灣人」,而不是「我是中華民國的」。即使台灣旅遊局的文宣也是:「歡迎來台灣」,而不是:「歡迎來中華民國」!

這說明了什麼?馬英九政府雖然承諾「不統、不獨、不武」,實際上大家也知道是「統」又丟臉、「獨」又不行、「武」又無力。在民眾心目中,「台灣」早已就取代了「中華民國」;這無疑是為台獨勢力制造了良好條件,而且這個資本還在不斷增加當中,這個近乎天然的優勢,在台灣島內滋生擴散,一步步吞噬民國。藍綠陣營咀吧再硬,也必須面對這個客觀現實。何況,台灣民眾早已極討厭「沒有身份」的飄泊日子。這使我們不禁反思:「民國還有下一個一百年的可能嗎」?


刊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