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日星期一

2011年1月3日:起跑

原文:
20112012將會是香港的「選舉年」,香港將要進行各級議會的改選,下至區議會,上至特首也要換一翻新面貌。如果大家有留意,便會發現各區的路邊欄杆已經出現了不少新名字;很多地區「小問題」,忽然之間有大量「志士仁人」「彈出來」關心。情況差不多「總有一位響左近」。

無他,隨著2012政改方案通過之後,各級議會的權力雖然沒有明顯的提升,但「空間」卻是有了可觀的增長。當中,區議會功能組別的新增五席,即所謂的「超級區議會」議席;及立法會新界西選區,因人口激增,而修例新增的議席,最令人關心。多了出來的空間,尤如一塊「處女地」「新戰場」;在現時比例代表制的「遊戲」之下,各位「運動員」也明白「先入關中者王」的道理。在沒有「新界北選區」的情況下,新增的直選議席自然成為了「黃金機會」。至於「超級區議會」便更不許「開玩笑」,因為在新的遊戲規則之下,「提名權」與「參選權」均與「直選區議員」有關。換句說話,君只要成為下一屆「區議員」,便取得了「超級區議會」的「基本入場券」。

由此分析,政改方案的具體執行細節、選區劃分建議絕對有可能左右大局。近日,各黨派就「超級區議會」的「十五席區議員提名」門檻發生了爭辯,有政黨甚至把這個建議形容為「趕絕小政黨」門檻。是關生死,各位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如此咬牙切齒,筆者是相當理解的。可是,香港實行代議政制二十多年,我們經常關心「如何選出人民代表」,但卻甚少討論「我們需要一位甚麼樣的人民代表」,這才是一個怪現像!

事實告訴我們,議員們的收入,今日依然稱之為「津貼」;加入政黨也不一定可以「選特首」,即是你官拜立法會主席,在特區的「禮節排名表」中也不是「第一」;大學便更不用說,最少我們現在也不清楚那一門是教導學生「從政」。在種種客觀情況下,「運動員」的「內在美」便變得無關痛癢,即是我們要「評」,也有知道從何「評」起。

話雖如此,難道「運動員」不需要多一點「自我要求」嗎?根據慎議民主的理論,公民在參與公共政策的推理及討論是需要有一定「條件」。由於實際操作是不可能「全民參與」的。於是乎我們便需要一些「介體」,政黨與政客在此便找到了定位與角色。所以,理論本身同時對政黨與政客提出了「要求」,其中兩項是「讓公民有開明的自我理解」及有責任構建「和諧的共同體」。


這有趣了!根據上述的「條件」作準繩,那些「健康檢查」、「$88一日遊」、「成功爭取ABCD」、以至「十五席提名門檻」會否有多少「邊皮」?至於,引導公民「自我理解」及構建「和諧的共同體」,我們便「聽都未聽過」!香港需要的是「有質素的民意代表」,若然「從政」一天未臻「專業化」的境界,不管,多少次「競賽」,多少次「改革」;骨子裡還是老樣子,這絕非香港之福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