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1日星期二

2020年7月22日 - 抗疫揭示:施政無力總有因


網址及刊文:http://www.thestandnews.com/society/%E6%8A%97%E7%96%AB%E6%8F%AD%E7%A4%BA-%E6%96%BD%E6%94%BF%E7%84%A1%E5%8A%9B%E7%B8%BD%E6%9C%89%E5%9B%A0/

第三波新型肺炎在香港接近失控式爆發,政府在715日零晨開始,再次收緊限聚令人數上限,食肄晚上六時後只許外賣。貿發局亦宣佈,原定上週三起舉行的香港書展和本月三個活動延期舉行,直至另行通知。面對疫情忽高忽低的情況,香港肯定會繼2003沙士之後,再次陷入百業蕭條,還會出現較2003年更差的情況。面對這種厄運,我們不能簡單地推說香港是外向型經濟,受全球經濟停擺影響,所以難以獨善其身,作為結論。這只是「肉食者」進一步自我證實「不作為」的官腔罷了!

經濟嚴重單一,沒有居安思危
首先,香港的產業結構過於單一,勞動人口高度集中在第三產業,即金融服務業一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早在2003年之前,香港的勞動人口中已經有高達九成以上的人口,是以靠金融服務業手維生。這種以買家消費主導的市場,而非本地社會需要的經濟結構早已為人咎病。有見及此,當年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便提出產業轉型,並有數碼港、中藥港及鮮花港等建議。到後來2009時值金融海嘯之時,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又提出六項優勢產業,包括:教育產業、醫療產業、檢測和認證產業、環保產業、創新科技產業、文化及創意產業。目的都是要改變香港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的情況。

可是,兩位特首的建議方興未艾,便無以為繼,最大原因是2004年的自由行政策,吞噬了他們的豪情壯志。自由行無疑令香港的經濟快速復蘇,令市民從新浸淫在經濟繁榮的美好生活之中;但從辯證法的角度分析,這卻是飲鴆止渴的一片糖衣毒藥。我們翻查政府的資料發現2002 年至 2012 年間,香港的金融服務業增長了 105%;建築及工程活動更誇張地大增了181%。筆者相信2022年的最新資料反映,數位只會進上步攀升。

而根據香港便覽2018年第4季數字顯示,390萬勞動人口中,屬於第二產業的的製造業只占2.2%勞動人口,第一產業漁農業,需要連同其他行業,才占0.5%勞動人口,在統計學上是接近不能量度的水準。即第三產業的勞動人口,占了97.3%。這反映香港以金融服務業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非但沒有從2003年之後得到改善,反而是進一步擴大,當個別主要經濟體出現危機時,香港已經極難維持,這個以買家消費主導的經濟結構,更何況現時是全球150多個國家,所有主要經濟體都受到新型肺炎影響,而接近癱瘓呢?君不見即使在政府的保就業計畫之下,航空、旅遊、餐飲、零售以至背後的批發業仍陸續出現收縮,甚至步向結業,這正正反映了我們的政府,過去並沒有居安思危!

離地施政,不理解中小企運作特質
其次,就是香港的企業當中,占98%是屬於中小企業,占331000家。這批中小企業大部份從事金融服務業,在去年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政治風波中已經陷於業務停頓。直至區議會選舉之後,不少老闆以為社會氣氛轉趨平靜,而把僅有的資金再作投資,從新裝潢,希望在今年追回業績,豈料一場新型肺炎,令他們的好夢成空;農曆年假,復活節假期等消費旺秀已經泡湯。當大家以為疫情稍竭,經濟活動有望恢復的時候,第三波疫情又在暑假突襲中小企;要知道中小企的運作模式,是極難局部復工,尤其是餐飲服務業,大部份是「要不全開,要不全關」的零和商業模式;他們是極難配合政府,只許部份時間營運的要求,而陷入「賠錢做生意」的局面。筆者極難相信一所中小企,可以長達一年,在接近沒有生意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繼續經營下去。早前政府公佈的失業人數已創九年新高,筆者相信肯定會進一步上升,在結業潮下,個別中小企老闆向筆者表示,認為失業率年底前超越沙士期間的7%,明顯並非危言聳聽。

尾大不掉的法定機構
第三,所謂的小政府思維,造成了法定機構尾大不掉的霸權局面,未能協助政府施政,急民之所急。港英時代為了減輕政府的長遠負擔,而成立了不少獨立管理運作的法定機構,政府對他們只有監督權,而無管理管。令到政府在面對危機時,敵人往往在自己陣營之內,經常落後於形勢。筆者非常記得20034月,當時筆者是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總幹事,因沙士關係,代表過萬中小企與時任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唐英年交涉,要求押後或取消當年全球最大的玩具與家品展;後來唐英年只給予中小企們多一日時間考慮參展,觸發412日香港史上罕有的「老闆大遊行」,人潮包圍整所會展。事後,我們才知道工商及科技局,即使明知當年展覽人數不足四萬,即不足十份之一,也無權下令要求貿發局,因應疫情而押後或取消展覽,甚至貿發局極不合理的「優先參展權」,工商及科技局也不能更改。

時至今日,問題變得更為尖銳,不少法定機構總裁年薪遠較特首為高,同時機構亦變得更為不能撼動。例如:新型肺炎的病毒測試試劑,在內地早已降至不足$10元一劑,因此可以大量進行普查,但使用與否,全憑醫管局決定。又例如:青年失業率在畢業季節之後,極有可能高達三成,政府有意鼓勵青年在待業期間,參與政府的升級轉型增值課程,務求達到投資未來,以便經濟環境改善的時候,可以儘快恢復生產動力。但原來相關的計畫是由雇員再培訓局決定。明顯政府即使有良好意願,對這類法定機構完全是黔驢技窮。相比之下,貿發局今次在最後關頭叫停展覽,已經是:遲停,好過無停!

政府從前既沒有居安思危,又不明白行業特點,更無力管理法定機構。唯有在全民派一萬元的甜頭之下,以空間換時間,儘快理順這類施政與行政盲點,勿讓市民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才可以領取表格,而非得到適切的援助。若一所座擁萬億儲備的城市,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政府竟然無法做到安民的效果,這不但是肉食者鄙,更是人類公共行政與政治學上的笑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