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3日星期一

2020年7月11日 -《第六十六集》黃煥忠教授(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主任):垃圾徵費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垃圾徵費」由零開始再出發》,原聲轉載。


上月底,立法會垃圾徵費條例草案委員會最後通過,終止於今屆任期內審議《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這意味經過約15年討論的「垃圾徵費」,要喺下屆立法會「再出發」。當然,除了垃圾徵費一個直接以經濟手法,去誘使減少生產垃圾外,亦可從其他方面著手,例如:分類及回收;工商界嘅源頭減廢,甚至興建焚化爐。政府喺政策上應如何配合及有效地推廣?環看周遭地區,會否有借鏡予香港參考?

2020711香港電台第一台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六十六集》邀請到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主任黃煥忠教授來到節目分享與討論: 垃圾徵費,期間亦有政壇新秀們嘅提問~~



本集簡介:

早前,立法會垃圾徵費條例草案委員會終止審議,表示已討論長達15年的垃圾徵費條例草案,要在立法會換屆後由零開始。垃圾徵費是以最直接的經濟手段,提供誘因減少生產垃圾。可是,除了法例未能通過,香港現時的回收及分類配套又會否足夠?現存做法能否有效?

環保團體認為,港府推行廢物回收工作至今已20多年,近年回收率一直未有明顯提高。反觀鄰近地區就成功得多,例如位於日本四國的小鎮上勝町,實行「零浪費運動」近20年,家居廢物的分類多達45種。上勝町在2016年的回收率已達到百分之81,遠超過日本百分之20的平均數值,香港會否就此有所借鏡呢?
過去,政府曾經因興建垃圾焚化爐設施,造成坊間一些爭議,形成鄰避效應(NIMBY),因此附近居民會反對興建,近年氣氛未見有變,政府會否在教育及推廣工作重新考量?

另一方面,廢物徵費對基層市民而言,會增加日常負擔,但從環保署統計顯示,從20132018年間,工商業垃圾的棄置量増長了百分之48,家居廢物的產生量則只增長百分之5。政府在實施政策之餘,又如何平衡不同持份者的責任呢?
多年一直關注本地「三色回收筒」,及資源回收問題的黃煥忠教授,在提交給立法會的意見書中指,現時香港面對廢物處理問題已迫在眉睫,三個堆填區的容量短期内將用盡。黃教授支持政府將垃圾徵費所得,以「專款專項」的形式用於社區回收和減廢措施上,能否誘使市民進行源頭分類?往後香港的廢物處理政策又應何去何從呢?今集我們請來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主任,黃煥忠教授與我們一起討論。

有請黃教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