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星期日

2014年11月28日經濟日報A46國事港事 - 中聯辦職能公開化 杜絕亂徒

希望他們明白「忠言逆耳」這個道理吧!

網址及刊文:
http://paper.hket.com/article/484868/%E4%B8%AD%E8%81%AF%E8%BE%A6%E8%81%B7%E8%83%BD%E5%85%AC%E9%96%8B%E5%8C%96%20%E6%9D%9C%E7%B5%95%E4%BA%82%E5%BE%92

從博弈的角度來說,敵人往往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因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戰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止戈為武」。若然,誤判對手情況,小事化大,往往會出現滿盤皆輸的局面。

未有冷處理 定性「爭奪管治權」
情況便一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幽默,兩群各自擁兵,但又不懂打仗的人,結果便弄成世界大戰!回顧香港佔領運動,如果622公投,香港人懂得珍惜手中「棄權票」的意義,香港的政改又可能有另一結局。

歷史若能重來,筆者相信中央一不會承諾香港有普選,二不會在立法會選舉採用「怪雞」的比例代表制,導致激進力量,在過去的10年間,急速冒升。在這「雙漩渦」效應之下,愈接近2017政改,激進力量的進擊必然更加激烈。還記得,戴耀廷教授提出「佔領中環」的時候,不少朋友第一個反應就是:「傻的嗎?」後來,大家才明白佔中三子的慷慨,目的就是要阻止激進力量,成為香港民主步伐的絆腳石;那些動聽的「全民制憲」,在特區的環境下,根本是門都沒有。

當時,筆者已向西環進言,認為只要「冷處理」佔中,便浪花「大極有限」;因為你愈是在意佔中,反而成就了佔中的發生。可惜,當時已有既得利益集團「唱反調」,認為佔中與反對派,意在與中央爭奪香港的「管治權」。但實情是,以當時佔中的「拖字訣」策略,明顯是類近「政策研究」,多於「社會運動」,連「爭奪話語權」也談不上,又何來「爭管治權」呢?無奈,最後「爭奪管治權」成了定調!

在這陣凜冽的左風之下,佔中運動從前的「慎議式商討日」變得毫無作用,「盲撑」了1年多的佔中支持者也開始變得不耐煩,622公投結果便是在這個背景之下迫出來的。第三次商討投票日中,佔中運動提出的15個政改選擇,大部分都艱澀難明,在這個客觀事實之下,那2,500名簽了佔中承諾書的參與者,最有可能便是選出最「簡、易、明」的公民提名方案。加上,他們慎思之一年,仍願意以身犯法,公民抗命,明顯他們是傾向激進的民主改革,而非溫和的循序漸進,三子若奢望他們以理性分析,選舉出一溫和方案,實在是癡人說夢。

認清真正敵人 應棄敵我思維
結果,「公民提名」成了大贏家,「爭奪管治權」之說便有了最強的理據。當時筆者認為不要「放大」第三次商討投票日的結果,反而,第一:中央要認清激進泛民才是真正敵人;第二:要放棄敵我思維,上次政改時,中央「逐一擊破溫和泛民」的策略,已經沒有用,惟有在陽光下討論政改,才有機會達致共識;第三:要以逆向思維,反思最「反佔中」,及希望香港「有普選」的既得利益集團,如功能組別讓員,有可能最希望佔中發生,因為若然出現沒有政改的亂局,他們的利益便會得到最大的保障。

筆者並非無的放矢,當「反佔中大聯盟」成立,並投入大量資源,把「萬人佔中」,演繹為「百萬人佔中」;及300多名建制區議員聯署「反佔中」後,便知道西環把「佔中」提升到敵我分明,決一死戰的層次。這種非理性的研判,實在是抬舉了三子的力量;亦「走漏眼」了當中多個可以迴旋的機會,如:三子一直以「抗命」為旗幟,便是避了「革命」一詞會觸及中央的底綫,而唯恐天下不亂之徒,指摘學生「搞革命」時,又忘了他們經常謾罵香港年輕人沒有國家觀念。但試問沒有國家觀念的年輕人,又如何「搞革命」呢?

即使三子在622公投時,加入了「棄權」的選項,「反佔中」人士仍是一股勁地抹黑,滋擾;而沒有想過,只要大家齊心合力,「狂谷」棄權票,3個「公民提名」選項,便會變成小數,亦變相可以拉倒重來,創造泛民和中央可談判的空間。可惜,在那70多萬的投票中,棄權票8萬票也沒有。梁山便這樣被逼上了!
最可憐的是,國共內戰期間,國民死傷數以億計,但兩黨之間仍有數以百計的地下談判,密使互訪。反觀佔中運動,中央與三子之間的互動,竟然是「十隻手指數得晒」。當中,亦沒有雙方可以信賴的「說客」,中央未能全面掌握香港的民情,實在不足為奇!

如今事未了,煙漸消!香港在政改路上,出現「通輸」的局面。不同陣營又會有一輪檢討。中央亦需要想一想,為甚麼回歸17年,國家不但未能培育出一批中央信任,香港人又接受的「管治團隊」,更造就了新的政治、經濟特權階級;把香港人從前相信的公平遊戲規則打破。

上達民情在先 輔助施政在後
我們應同時反思,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接受香港是「一個特區、兩個政府」這個政治現實,並應該把中聯辦的職能公開化、透明化,廣開言路、招賢納士;這一來可以杜絕唯恐天下不亂之徒禍國亂港,二來亦可直接面向香港市民,上達民情在先,輔助特區施政在後。這才是中聯辦之責,亦是港人之福。

相關報導:2018年4月26日《大公報》中聯辦首次開放 週末與市民同樂


【大公報訊】香港中聯辦首次“公眾開放日”定於本週末(2829日)舉辦,屆時中聯辦大樓將開放部分樓層,供受邀的香港市民參觀。媒體機構亦會獲邀入內採訪。

據香港中通社報道,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履新以來,一直強調中聯辦要“與香港同心同行”、“門常開、人常在、事常辦”。據中聯辦有關負責人介紹,首次舉辦“公眾開放日”活動,旨在讓香港市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聯辦,拉近市民與中聯辦的距離。中聯辦從今年開始,每年都將舉辦“公眾開放日”活動,上下半年各一次,每次接待參觀市民約1500人。

據了解,此次中聯辦大樓開放的主要區域包括一層合影平台、二層中西式會客廳、三層多功能會議室、八層員工餐廳以及九層文體活動室。開放日活動內容包括觀看中聯辦簡介視頻,參觀中聯辦辦史展、書畫攝影展、員工專欄交流園地等,還可與中聯辦員工切磋乒乓球、枱球技藝,品嚐中聯辦廚師製作的精美點心。此外,為滿足媒體報道需求,中聯辦將於28日上午集中邀請部分本地主流媒體進入中聯辦大樓參觀採訪。

評估後調整邀請方式
據了解,由於開放區域的場地容納能力有限,中聯辦首次開放日活動主要通過有關地區社團邀請市民憑門票參觀,暫不安排市民現場排隊領票。中聯辦將對首次開放日情況進行評估,今後逐步調整和完善邀請方式。

延伸閱讀:王霜舟, 王月眉, 儲百亮(20201019日)北京強化公開統治,香港中聯辦走向前台。紐約時報中文網。

香港——這是中國共產黨經常表演的一個經典場面:高級官員到一名貧困的愛國工人家裡探望,帶來了禮物和國慶祝福,官員得到了工人的感激和忠誠作為回報。

不過,本月的這場探望不是發生在中國大陸的一個貧困村莊(那裡是官員經常照本宣科搞這種探望表演的地方,顯示他們密切聯繫群眾),而是發生在香港。中共機關以前很少在這片半自治的領土上做這種公開表演。

這次得到廣范宣傳的探望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息,自從中國在今年夏天在香港實施新國安法後,這個信息得到了強化。中央政府在幕後行使意志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現在,它要越來越公開地統治香港。

「香港比任何時候都應該強調對國家的責任擔當,」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處主任駱惠寧在去這位工人家探望的前一天在講話中說。「愛國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義務,更是一條正道。」

對香港來說,接受來自北京的更直接管轄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幾十年來,中共一直允許它在香港公務員和商業精英中的代理人來管理這個英國前殖民地。

對北京而言,讓香港服從對更廣泛的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決意在全國範圍內擴大黨的主導地位,尤其是香港,這裡去年曾爆發抗議活動。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是中國政府新控制行動的核心力量。 

中聯辦在歷史上曾一直比較低調,顧名思義,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和中央政府之間扮演中間人的角色,傳遞信息和要求。但近幾個月來,中聯辦已開始有規律地大聲發布命令和警告,突顯了其新地位。

中聯辦指控一名教授煽動反對中共的造反;要求泛民主派政客取消非正式的初選;警告香港教師以確保他們向學生灌輸中國的愛國主義價值觀。

週一,就在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原定宣讀年度施政報告日子的兩天前,她突然宣布,把宣讀報告推遲到她與中央的高層領導人就施政措施進行磋商之後。她說,她將去北京「親自解釋這些措施的重要性」。

香港許多傳統上能左右當權者的人似乎已順從了這個新現實。

「這已經變成了一種單向通道,」立法會前建制派議員、頗具影響力的富豪田北俊說。

中聯辦是祕密誕生的,在英國殖民時期,它是中國主流新聞機構的一個宣傳管道。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時,中國的統治者渴望利用香港的商業能量,並向其商業領袖學習——於是中聯辦在幕後運作。

「港人治港」是它的口號。

但近年來,中央領導人對這種「不干涉」的安排失去了信心,特別是在示威活動使這座城市動盪的時候。

在幾乎沒有香港參與的情況下,北京通過了國家安全法,基本沒有事先通知包括林鄭月娥在內的地方領導人。

「他們從我們的苦澀經歷中吸取了教訓,」林鄭月娥的內閣成員之一葉劉淑儀說,她指的是2003年她領導港府進行的類似立法嘗試,但因民眾反對失敗。「協商有什麼用?」 

新國安法讓中國的安全機構可以在香港設立辦公室並公開運作,由一名大陸官員負責領導新的國家安全公署。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兼任國家安全事務顧問。

1月獲此任命的駱惠寧象徵著中央政府收緊控制的努力。以前的北京的官員都是在香港生活了相當長時間後獲得晉陞的,駱惠寧基本上沒有在這裡待過。

沒有多少證據表明駱惠寧會講香港本地人說的粵語,他也一直與這座城市的精英階層保持距離。葉劉淑儀說,駱惠寧很少會見本地的親北京議員,把這類談話交給了他的副手。

駱惠寧擁有的是習近平的信任,後者似乎頗為欣賞他擔任省級官員表現出的能力:擅長清理不守規矩的省份和任意妄為的幹部。

駱惠寧在內陸省份安徽任職期間得到黨的重用。被調至青海省後,他努力將藏族這一人數眾多的少數民族納入中國的主流。後來,駱惠寧在腐敗猖獗的煤炭大省山西清洗官員,贏得了習近平的讚賞。

如今一些人半開玩笑地說駱惠寧是香港的中共黨委書記。這一頭銜不是正式的,但說明了在駱惠寧監督之下香港的變化。在中國,黨委書記的地位高於其他地方官員。

「中聯辦與港府之間的關係已經被比作中國的黨委書記和市長,」香港大學的政治學教授李詠怡說。「這種關係將逐漸正常化。」

中聯辦日益提升的地位也可以從它的現實足跡中看出來。

過去30年,它在香港擁有的物業數量增加了兩倍,包括數百處公寓樓、辦公室、零售單位和停車場。根據香港紀錄,其下屬的一個部門去年購買了至少20套住宅物業,這反映了其在香港的員工數量有所增加。

它還監管著在香港圖書零售市場佔據主導地位的聯合出版(Sino United)公司。在該公司旗下的一間書店,展桌上堆放著諸如《香港跌蕩》之類的書籍,這是中國官方通訊社對2019年抗議活動的精選報導,還有《衝破香港暗夜的曙光》——指的是國家安全法。

長期以來被視為政治宣傳的中聯辦旗下報紙,如今被用來分析北京在香港的意圖。近來,這些報紙——《大公報》和《文匯報》——指責那些駁回對抗議者的起訴的法官過於寬大,而建制派議員隨後也呼籲進行司法改革,包括成立一個量刑委員會。

上個月底,中聯辦召集建制派政客會面,商討了立法會的優先事項。根據親北京議員何君堯發給其他成員的會議總結,中聯辦明確表示,希望優先對教育、司法和社福界這「三座大山」進行改革。

其他官員證實了這次會面,但對他的描述提出異議,稱中聯辦只是試圖徵求意見。他們還表示這樣的會面很尋常,因為中聯辦傳統上就曾通過調解衝突和決定誰在選舉中競選哪個職位,來幫助組織立法會的建制派聯盟。

駱惠寧最近探訪低收入居民的舉動清楚表明了中聯辦的擴張策略。根據中聯辦的聲明,在與一名去年失業的廚師聊天后,駱惠寧告訴副手要儘快幫他實現就業。

中聯辦這種擺拍安排相對比較少見,而關注具體政策及社會福利問題則更加不同尋常。

那之後第二天,數位親北京政客呼籲港府加大對低收入居民的支持。鄧家彪在其中說,香港緩解失業問題的力度不夠,並強調了中央政府在大陸的扶貧行動。

「我真希望這樣的精神也能出現在香港,」鄧家彪在接受採訪時說。

駱惠寧探望過的廚師徐天民因為來自北京方面的關注而激動不已。

七年前從大陸來港的徐天民在社交網路上似乎極其愛國,他反對香港抗議者,並將出現在「藍儂牆」上的抗議標語清除。他告訴一家官方報紙,自己親政府的舉動正是他丟掉上一份工作的原因。

「完全沒想過自己會被探訪。」他對另一家報紙說。「很感謝中聯辦對基層市民的關懷!」

但在駱惠寧探訪數天後,這種光環就有點變色了。香港的反對派陣營質疑這次探訪不過是照本宣科,並提到了徐天民家鄉獲捐防護裝備的傳聞。

徐天民拒絕接受面對面採訪,但在一款通訊應用上的短暫交流中,他說自己還沒找到全職工作,仍然只能靠在工地打零工勉強度日。

他說,在他被探訪的消息傳開後,很多人都試圖幫他找工作。但主動提供潛在工作機會的都是他的朋友——並不是中聯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