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湛國揚
嘉賓:葉振東博士 時事評論員
題目:太平洋難太平 PEACE DOESN'T COME EVERYDAY
節目重溫:https://youtu.be/N2UJF6MQfuc
本集分析文章:
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不幸遇弒身亡,不但對東北亞局勢發展帶來影響,更有可能嚴重打亂了美國圍堵中國的部署,現略分析如下:
俄烏戰爭,造成此消彼長的中美發展
俄烏戰差令全球經濟大受衝擊,特別是貿易、生產類行業;而這兩類行業,正正是過去兩年多以來,中國「雙循環」的重要動力。主要經濟體在俄烏戰爭的陰霾下,陸續出現高通賬。消費疲弱的直接導致貴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訂單減少;貨值下降亦自然影響到對外貿易額;結果就是造成中國GDP不容樂觀。河南鄭州多間村鎮銀行出現「爆煲」,全國幾十萬存戶的近400億元人民幣無法取出,造成大型群眾事件。網上影片看到大量白衣人無差別毆打無辜市民,相信只是冰山一角。另一方面,中國在俄烏戰爭當中,無法展示走向世界(政治)舞台中心的氣度,反映在重大國際事件中,中國是黔驢技窮,底氣尚待提升。
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美國便加緊收網,進一步壓縮中國發展,而且得到頗為有效的成果。首先北約的新戰略概念,第13條中明言:中華人民共和國顯示的野心和脅迫性政策與我們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相悖。它使用廣泛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工具來加強其在世界的存在並投射其權力。這是北約首次劍指中國,變相成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攔路虎。而剛結束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及七國集團會議,合共動員超過6500億美元,推動印太地區及不富裕國家的基建,亦是為了抗衡一帶一路。從地圖上分析,美國透過盟友,已經把中國東、南、西三方的發展區圍堵。所以王毅與布林肯的會談,明顯是:「保持溝通、各自表述」有好過無罷了!
斷臂的蟹鉗戰略
就在美國如意算盤,打得正響的時候,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弒身亡。為美日同盟帶來了陰影,同時有可能影響了美國的蟹鉗戰略。這就解釋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結亞洲之行之後,馬上加插行程,轉飛東京,弔唁安倍;並且在機場表示,美日關係:「不只是盟友,我們是朋友」。透過這種超越利益的表述,去確保美日同盟,特別是針對中國的問題上,高度一致。
另一方面,台日友好在安倍年代得到了長足發展,台灣也深明唇亡齒寒的道理。所以在美國的蟹鉗戰略下,既要爭取美國更大力度的支持,同時也要令日本繼續挺台。所以,蔡英文政府緩引中華民國國旗下半旗實施辦法第四條的灰色地帶,為安倍降半旗致哀;雖然有可能造成台灣被矮化的印象。但實制上是斧底抽薪的政治奇招。
若大陸因此刺激,國台辦破口大罵,變相是承認了台灣是一個獨立政治實體,否則便不用在意中華民國下半旗。國台辦若是置若罔聞,蔡英文政府便成功偷雞。其次,蔡英文政府為「對世界和平或人類進步有偉大貢獻者」及「現任、前任友邦元首」進行哀悼,安倍並非首例。但蔡英文政府此舉,在國際間就展示了是一個不容否定的「政治實體」。還有更重要一點,就是台灣最擔心日本友台政策,會隨著安倍人去茶涼。中華民國現在是以舉國哀悼安倍,岸田文雄政府是無可能改變友台政策,否則將會被貼上不仁不義的標籤,政治上自我摧毀人格。何況台日也有共同敵人,就是中國呢!
中國未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正當我們引頸以待國台辦回應的時候,台灣的副總統賴清德便以私人身份,親赴安倍葬禮,全程更由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謝長廷陪同,雖然,我們無法證實岸田文雄政府,向賴清德發出簽證是否與自民黨在選舉中大勝有關,但底氣十足的日本政府,就創下台日斷交50年來的歷史一刻。而且台灣的舉動原來已經‘小case’ ,傳聞與安倍私交甚篤的莫迪,在印度頒布全國哀悼日,以悼念安倍晉三。這個舉動當然令中國跳腳,也同時為台灣解了套。
面對上述複雜的國際形勢與變化,大陸的黨國體制明顯不懂得如何自處與反應。容許市民
/ 網民的毒舌謾罵,目的只是矛盾轉移,讓大陸人消消氣;卻並非一個大國應有展現的氣度,也令到不少中國人感到羞恥。所謂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根本不知從何說起。根據紐約時報中文網一篇報導指出,在網易一篇題為《外網熱議:為什麼中國線民都在“慶祝”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被暗殺?》的帖子,吸引了超過25萬人參與,列在前三位點贊最多的跟帖分別是:「我沒有慶祝,因為我首先是個人」、「丟人現眼」和「不要把真正的中國人和這群畜生混為一談」。變相印證了,近月歐美媒體廣泛報導內地的「潤」學:「為什麼我要走」的道理,即在於此。
延伸閱讀:什麼是潤學?
新冠疫情爆發兩年多以來,陪隨著內地自定義「動態清零」的,就是「潤學」。潤學的意思,是取其「潤」字的國語拼音:Rùn,即:學習如何移民海外,離開中國。按BBC News 中文(繁體)2022年6月13日的報導:「根據中國知乎網站,『潤』是指移民海外的代稱,『華潤萬家』則是網民對中國人移民到海外各個國家的戲謔之稱。事實上,「潤」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就時不時在中國互聯網上出現,多指年輕人在社會生活中承受各種擠壓,移民和打算移民的現象。」
這個社會反動,甚至逆權的現象。對中共宣稱已經達到首個百年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無疑是一個極大的諷刺;而且活在強起來的中國人,又為什麼要「潤」呢?
對執政合理性的合理質疑
首先,在中國出現危險速「潤」的情況;便要回歸到公民與政權之間的交易關係。中國是實行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民主集中制度,公民是無法透過普及而平等的投票,去為政權進行公權力賦予,所以「權力來自人民」的執政合理性實在是無從說起。而中國式民主,即習近平宣稱的全過程民主,只是理想地描述了,政策制定過程是經過「黨、政、軍、民」參與慎議。但實際的情況,由於「黨、政、軍、民」所掌握的資訊一不,這種慎議是存在根本性差異。有點像封建皇朝的「士、農、工、商」中,「士與商」的地位差別天淵,而這個政治現實,在政治掛帥的內地社會,公民是心知肚明的。
因此,中共的執政合理性既非來自公民的權力賦予,他們便要解釋,黨導立憲下的憲法中,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我們從習近平在中共建黨一百周年上表示:「中共必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鬥。」便得到了答案。中共的執政合理性,就是唯物地為人民帶來美好的生活。只要全面建設小康,人民生活無休止地得以提升。中共的執政合理性,理論上便會萬年無期。
可惜,我們回歸到現實,追求一個無休止地高速增長的社會,以維持一個政權的執政合理性,本身就是緣木求魚。而且在新冠疫情的陰影下,問題就變得更加尖銳。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22年6月15日公布,中國家庭支出的主要指標,5月份零售額錄得6.7%的同比跌幅。剛過去的618購物節,有傳媒以「電商躺平」來回應中國消費者情緒的疲弱。評級機構惠譽更下調預期,今年中國的增長只有3.7%。這遠遠低於中國設定的5.5%的目標。同一時間,中國五月份的失業率雖然由四月份的6.1%回落至5.9%,但仍然是近年高位,當中還未計算一個大型社會炸彈,那就是海量的大學畢業生,將會投身勞動市場。
高等教育擴張是一把雙刃劍
一個知識型社會,政府提升全民教育質素是無可口非的,而且自古以來,教育是有效安定社會的政策,其中最為愚民而有效的形式,莫過於科舉制。而在一個充斥著唯物辯證的國度,公民對學歷的追求往往並非「長知識」,而是「合理回報」。所以,當高學歷無法換回來高回報時,學位貶值便會對中共為人民帶來美好生活的遠景,帶來極大的衝擊。根據2022年5月底,中國官媒的報導,今年內地高考生人數達1193萬人,創下歷史新高。這個驚人的數字,預視著數月之後,最少有一千幾百萬大學畢業生,需要找工作。無奈,現時各項數據都顯示,中國的經濟發展在旨在彰顯中共制度自信與優勢的動態清零政策下,是近年最差。勞動市場是難以吸納這批海量的畢業生。這批未能找到出路的畢業生,很快又會被下一批畢業生的巨浪沒頂,這就會出現一種滾雪球效應,令年青人很難感受到未來的生活是美好的。
這批具高學歷,而又無法在體制內反映不滿的新生代,是懂得思考而敢怒不敢言的一群。用內地的說法:「現在誰都不是傻逼,不是政府說了我就信,更不會人日報了我就信;反而會更加不相信。」這就合理地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內地年青人,會研習「潤學」。因為他們明白,他們改變不了政權,只要留著清白之身,還是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那就是「潤」吧!
社會反智讓人「潤」
除了是政權的合理性,對這批弱勢的新生代欠缺說服力,以導致他們要「潤」以外。一些來自政權,而反智的論述,也令到他們感到無地自容,難以與政權同步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例如,早前香港政府在中學進新增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明確表示香港不曾是英國殖民地,英國在香港只是實施「殖民管治」,想不到竟然引起內地網民熱烈討論。原因是稍有知識的新生代也知道,若沒有搶掠回來的香港島,那又如何管治呢?若沒有不平等條約,中共至今仍高唱的反殖民主義大旗又如何撐起呢?
又例如,6月14日中國國台辦舉辦「鄭成功收復台灣360週年」大會,國台辦主任劉結一表示生於福建的鄭成功,是「弘揚鄭成功愛國主義精神,維護國家統一,捍衛民族尊嚴」的民族英雄。這翻話不但令台灣人笑翻天,也同時令內地年青人感到,公開承認是中國人,好像有點尷尬。原因是鄭成功之所以設府治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滿清滅明,令他無法回去。而他數次北伐,要復國也好,統一也罷;他的對像是大明,而非大清!劉結一的表述,恐怕正正是習近平最討厭的歷史虛無主義吧!
因為無力,所以要留力去「潤」!
根據筆者的觀察,習近平成為黨核心這十年,內地年青人由隨緣而安的「佛系」、進化成望門興嘆的「內捲」、再演變成「韭」存性命於「共同富裕」的「躺平」,到現在「別問為什麼我要走」的「華潤萬家」!這一切的改變在不足十年內發生。這不但反映了內年年青人的無力感,更重要的是政治體制的改革開放,在過去三十三年並無寸進。當他們低調唱反調,也可能危害國家安全時,肉身翻牆的「潤」,只是被海關剪爛護照之前,保障人身安全的卑微追求吧!
推薦書:《二十世紀中國政治》
作者:周讜著 出版: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7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