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星期四

2016年8月26日經濟日報A28 - 本土惡鬥泛民 建制坐收漁利

雖然滾動民調頗具爭議,但始終反映了一個趨勢,及數字會說真相:


網址及刊文:
http://paper.hket.com/article/1490469/%E6%9C%AC%E5%9C%9F%E6%83%A1%E9%AC%A5%E6%B3%9B%E6%B0%91%20%E5%BB%BA%E5%88%B6%E5%9D%90%E6%94%B6%E6%BC%81%E5%88%A9



還有不足兩周的時間,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將會產生,選前民調普遍顯示,不少泛民政黨在是次選舉的選情也不容樂觀,尤其傳統激進泛民,例如社民連、人民力量等。

比例代表制下 各黨名單碎片化
原因是在比例代表制的設定下,他們的支持者與現時本土港獨的政治理念甚為接近,極有可能在「碎片化」的立法會格局中,被本土港獨力量取而代之。而民主黨這所泛民老店,更有可能遭遇創黨以來最大的慘敗。因為民主黨是以執政黨的模式作構思,但全面性的政黨由於涵蓋議題過多,反而在激盪的政治環境下,變得非常笨拙,甚至落後於形勢。

根據港大民研621日「最新香港市民身份認同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承認是「廣義中國人」的比率跌至8.5%,是回歸19年的新低,民主黨由於要符合黨綱及照顧過於廣泛的選民利益,為免順得哥情失嫂意,便不敢對港獨議題多作解釋。

至於另一邊廂的本土港獨陣營,由於論述結構鬆散,但在「志在以少數選票入局」的目標下,他們只要針對支持者,作出滿足不同的本土解釋需要的論述,便足夠成為政綱。這亦解釋了,提名期結束後,本土港獨陣營的名單眾多,卻沒有一位參選人有足夠百分比支持他們當選(個別候選人的支持度只介乎12%)。

港獨上大台 豈會「不足為患」?
本土港獨陣營名單過於分散,可說是他們是次選舉策略的最大敗筆之處,加上港大民研滾動調查中,持續有接近3成的受訪者尚未表態,而泛民傳統地區的「樁腳票」是不會在民調明確表態,所以本土港獨陣營的參選原先一直不被看好。直至「確認書」橫空出現,再由各區選舉主任陸續「不確認」本土港獨陣營參選人的選舉資格,形勢便出現一個關鍵性轉捩點。

本土港獨在這個行政手段下,不用透過選舉行為,也正式在制度下成形為一股足以影響全局的政治力量。

及後,部分評論形容民族黨在添馬公園的數千人集會,只是「吐苦水大會、柴哇哇收場」,不足為患。這些評論實在不明白選戰為何物!君不「讀」淝水之戰,東晉以八萬士兵,大勝前秦97萬大軍的故事,就是由於有共同敵人下,「兵貴勝、不貴多」的道理。

民族黨的集會人數雖少,但象徵意義強烈,我們從集會的「大台」上,看到不同本土港獨陣營的代表一字排開,同台亮相,筆者不禁倒抽一口涼氣。

比例代表制的碎片化後果,本來就不利本土港獨陣營的整合,但確認書卻令本土港獨陣營變得現實主義,加上各路參選人縱然被取消參選資格,也不代他們的政治能量被同時消滅,他們留下來的選票,只會流向政治光譜中最接近的陣營。即他們現在變得同仇敵愾。

由於他們的支持者具強烈的意識形態,及對「代言人」有一種偶像崇拜。所以,這批票源是極難被動搖的,卻會在關鍵時刻,在「代言人」的「真雷動」之下,集中票源到某一張本土港獨的名單之上,令他們的勝算大增。我們從本民前的Plan B——梁頌恆的文宣派台後,竟令長毛在民調中跌出「有機會當選名單」之列,便知道「蟻多摟死象」是有可能發生的。

除非,在之後的民調中,本土港獨陣營的各張名單的支持率持續增長,與傳統泛民形成此消彼長的局面,並且令本土港獨陣營由陪跑組,躋身成敬陪末座的「爭標組」,那形勢便會回歸到比例代表制「穩守陣營、各自爬山」的選戰模式,即他們只需滿足所屬陣營,小範圍的本土解釋需要便可,而不考慮以大局為重的棄保策略。

俗語有云:「病死的駱駝比馬大、爛船總有三根釘」。若然被筆者不幸言中,本土港獨陣營的「表態票」將會與傳統泛民的「樁腳票」出現對決,最後兩敗俱傷,造成非建制陣營沒有最慘烈,只有更慘烈的結局。

建制能否取2/3議席 還看選民
相反,建制派已在坐山望虎鬥,坐收漁人之利,甚至不費吹灰之力,便可以在立法會中取得三分之二議席。我們從眾多選民還未表態,個別建制名單竟然可以獨奪兩席,便知道「誰」才是這次選戰的最大得益者。

上善若水,民意一樣若水,香港的政治生態平衡是否將會進一步向「新政治經濟特權階級」傾斜,將會在是次選舉中,認真地考驗選民成熟程度。

參選新界東的其餘名單,排頭位的包括林卓廷、容海恩、方國珊、李梓敬、葛珮帆、張超雄、范國威、陳克勤、侯志強、鄧家彪、楊岳橋、陳志全、麥嘉晋、李偲嫣、廖添誠、陳云根、陳玉娥、黃琛喻、鄭家富、梁金成。

撰文:      
葉振東 中山大學政治學理論博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