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6日星期三

2014年3月26日成報A14 - 一拍兩散

這篇文章,我嘗試以幾個不同的觀點看台灣的佔領國會事件;當中包括國民黨退不得的原因;長不大的馬政府,和民眾的抽離感。

另近日很多人在談論「暴民政治」,但不少人也有一個誤解,以為暴民政治必須要訴諸暴力,但從公共行政的角度,若行動已造成‘Harm to others’ ,那已經暴了!還有,民主制度之可貴,就是公民社會的每一位參與者也服從遊戲規則。如果以制度外的方法破壞了制度,那便沒有足以高舉之處。

刊文如下:
在台灣,不少大學生因為不滿兩岸之間簽訂的服貿協議,而佔領台灣立法院(下稱:國會);事件現呈膠狀態。雖然,學生們,馬英九政府均陷入進退兩難之境;不過,情況繼續下去,將對學生們非常不利,因為事件曠日持久,在熱情過後,台灣民眾是不會接受國會長期癱瘓,並會把茅頭指向立法院院長王金平,與示威的學生們。筆者無意就政黨之間的博弈再加一筆。反而,筆者想跳出陰謀論,與台灣人去中國化的心理;分析這次服貿協議的爭議。

首先,馬英九上台之後,經常被綠營及民眾指責「633跳票」。當中的「6」,就是指台灣的GDP年增長要達到6%。馬英九在競選總統時,其中一個重要的文宣就是「經濟『馬』上好」。可是,馬政府運作不久之後,便發現原來要令台灣經濟達到6趴,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原因是陳水扁執政的八年中,台灣的工業被大量挖空,並且遷移到大陸;當中,尤其是以高新科技類別,例如晶片生產,令台灣經濟發展嚴重內傷。若靠現在台灣的本土企業,實在是沒有可能吸納每年大學畢業的「新鮮人」 。而台灣在80年代經歷了高速的經濟增長,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已去到一個無法回頭的地步。現在才發展類似沖繩的島型經濟模式,肯定是自欺欺人。在這個客觀現實之下,馬政府必須透過服貿協議,去創造新增就業機會;否則,他這八年便白當了!

台灣民眾沒有可能看不到這一點,但為甚麼在是次爭議中;感覺上還是傾向反對比較多呢?那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就是行政官員治政的通病了!政治人物在意的是民情走向,行政官員在意的是程序妥當。馬政府上至總統,下至處長,一直只在意如何令到服貿協議,在ECFA的框架下落實執行;而沒有考慮到,政府需要讓民眾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即使協議內容需要保密,官員亦可以「放風」的模式,把部分協議內容,以「有可能」的描述,測試民情水溫,收政策醞釀之效。無奈,馬政府就是缺了這一部分的工作。結果,服貿協議便好像橫空丟進了立法院,民情自然會反彈。

最後,難道服貿協議能在國會逐條審議,便符合程序公義,民主原則嗎?這說法明顯存在偏頗。台灣的民間有一句說話:「發展在台北,亂也在台北」。正好就是是次佔領國會的寫照。服貿協議涵蓋的行業上千,問題上,新鮮人也好,南部的民眾也罷,他們就是感覺不到「這對我有甚麼好處?與我有甚麼關係」。既然感覺不到,那就不如互相拉倒好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