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星期五

2013年7月5日 - 論「擴建」撤回因由(標題由報方擬定)

「筆者相信,香港人是接受理性的建制派,而非神級的保皇黨。」是本文主旨中的主旨。

這篇文章是近期筆者極喜愛的論辯,差不多沒有一個多餘字。本文由政府與市民的互動、「信任網絡」無法建立、政策推銷用字過時、政治任命官員以傳媒角度、新聞價值看「民生無小事」均有談及。而各政黨的取態也有分析。
香港現時「建制派」是等同「保皇黨」,但在面向全面直選時,兩者應該要有所區分,否則「出得來行,遲早要還」,而出現唯利是圖的「神級保皇黨」,就更加是災難之中的災難。

刊文與原文:

日 前,環境局因「數唔夠票」,而主動撤回「擴建將軍澳垃圾堆填區撥款申請方案」。本報認為香港每日產出過萬噸垃圾,在沒有焚化爐的情況下,擴建堆填區,是目 前唯一的辦法;並以此之題,在翌日刊了一篇名為「將軍澳居民與政府必須互諒」的社評,認為只要政府認真聽取,和盡可能滿足當地居民的訴求,便能把擴建的聲 音和阻力減到最小。

看罷,筆者實在不感樂觀。堆填區的擴建問題,其實只是患病的特區政府病徵;內裡所包含着的矛盾,並不是一句互諒互讓便可一筆帶過。首先,根據查爾斯、蒂利《民主》一書指出,有效的政府運作是需要把「信任網絡」融入公共政治之中。這種信任網絡可以是政黨、或者是其他形態;但重點是公民均有權參與。平心而論,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對大部分香港市民來說,也是「唔關我事」。在這種情況下,信任網絡自然難以建立。從將軍澳居民怒指政府「唔填又填、唔擴又擴」的咆哮中,我們便可以知道市民與政府之間的互信關係欠佳。 

其次,一直被市民詬病的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在是次堆填區的擴建問題,再一次看到無助於施政。當然,他們也可能「唔知自己做乜」!但設立這兩個薪高糧準的位置時,不是正正為了向市民解釋政策嗎?這群滿有熱誠,但非來自「木人巷」的空降部隊,自然對民情掌握有所限制;偶遇民意反彈,要不便是左支右絀,要不便索性把政策也放棄了。同時,從環境局仍以「補償」去游說居民,便知道手法過時,香港是大家的,我們的未來是應該「共建」的。這種「欠咗你」的表述,只會更易激起民憤,及在討價還價時處於下風。 

還有,政黨是政府與市民之間,重要的信任網絡載體。民建聯與工聯會最終反對方案,令環境局不得不一「撤」以謝天下。但作為一個有承擔,有遠見的政黨,應該根據民意,預早設有黨內立場,而不是臨急才在鏡頭前「落區討論」。畢竟,堆填區「爆煲」已是老生常談。筆者經常表達香港的政界,無論泛民、建制均欠了一個「論述」。泛民明顯是欠了一個「中國論述」,在「一國兩制」下,泛民總不可置中央於不理。至於建制,死穴就在於無論支持,或反對政府的方案,議員們向市民解釋政策的能力,尚有極大的進步空間。他們有理,也說不清,將會是面向普選的重大考驗。不過,民建聯與工聯會是次的投票意向,雖有民粹成份,但也說明了他們是面向直選,需要與市民交代的政黨。而且,遲來的政黨立場,最後還是勉強說得過去。這總比單憑「感到誠意」,便率先表態的政團受人尊重。這類效忠式表態,實際上是政府的「攞命籐」,讓市民誤以為政府已經「數夠票」,硬要通過方案,毫無討論空間,結果民怨四起,非理性地與政府對着幹。筆者相信,香港人是接受理性的建制派,而非神級的保皇黨。
 Picture
對應社評:2013年6月27大公報社評 - 將軍澳居民與政府必須互諒Pictur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