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星期一

2011年5月30日 - 有樣學樣

刊文:
日前,立法會在分組點票下通過收緊《議事規則》,賦予立法會事務委員會及法案委員會等的主席要求行為不檢議員離席的權力。各位可能對當年黃宏發主席對梁耀忠議員那句:「今天不許你回來」記憶猶新。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一直以來,立法會只有大會主席及常設委員會主席,有權「請」違反議事規則的議員離開議事堂。而事務委員會主席面對議員們的「激情演出」時,便只可以悶在骨子裏,又或者「帶多個防暴盾」自保。這次等量齊觀地收緊議事規則,只是還他們一公道罷!

掟蕉拋樽 公眾注目傾斜
說實話,一屆會期只有二十八次「掟蕉、拋樽、掃枱」事件,也不算很多;但卻把公眾注目高度傾斜。四年過去,市民可能連一項立法會通過的法案也不知道,但對於誰家掟蕉、哪位拋樽卻非常清楚。試問那些挑燈夜讀法案的議員,實在情何以堪;再多的努力,也不及某某的幾分鐘。更可悲的是,某某「表演」完畢,還可以「被請」回家休息,完全是低成本、高效益的代表作。相反,那些呆座在議事堂,偶爾打個呵欠便被「斷正」的議員,真的無語問蒼天。

所以,是次分組討論輕易地通過了收緊規則,還給了左、中、右各路議員「吐苦水」的機會。難得怒吼一下的議員們,除了伸張所謂的「正義」之外,還有他們的確恨透這類「三分鐘激情」;因為傳媒往往只會報道這「三分鐘激情」。至於那些雄才偉辯,別開玩笑好了!有甚麼傳媒價值呢?亦因為這「入腦」的三分鐘,乘以二十八次報道之後,加極低成本的代價,催生出「抗議近似紅衞兵」的現象。根據社會學習理論指出,人類的行為雖然有先天,與遺傳的成分,但主要是後天學習所得。這個理論所強調的是「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簡而言之,就是「見到人哋點做,就照樣點做囉!」

例如,我們經常會聽到英國人,被形容為有紳士風度,但帶點「假」。原因是他們是政治家,在鏡頭前與不同政見的對手爭辯時,經常是「掟個靚圈Objection」。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內化了的英國人便有相類似的表達方式。所以,議事規則收緊之後,類似的「表演」或者會暫時收斂一下。不過,若然「表演者」的最高成本還不過是「回家休息」,一條冷冰冰的規則,真的有用麼?而又已經「入腦」的意識又真的可以抹去麼?到此,筆者不禁會問,事歷四年,「表演」不絕;為甚麼沒有一位壯士,向「表演者」提出永不磨滅的遺憾動議呢?難道這是涉及公共開支,還是政治體制呢?

噢!原來這就是所謂的「正義」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