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2010年11月29日:常為你鼓舞

原文:
近期,香港社會最常聽到的一個字就是:「Yeah」!葉蘊妍:「Yeah」、黃蘊瑤「Yeah」、黃金寶(阿寶):「Yeah」,即使是八強止步的港隊足球,一樣照「Yeah」可也!在廣州亞運旋風籠罩底下,香港市民難得地展現出對運動的熱情。有關體育發展的討論此起彼落,就港府申辦2023年亞運的「喝倒采」之聲,暫時也被蓋過。筆者相信,「為香港的體育發展作出長遠規劃」是沒有什麼「空間」可以被質疑。關鍵在於「如何發展」及「如何規劃」?

「如何」一詞,一直是「公共政策」的「好朋友」,「它」為我們提供了「討論空間」。至於,能否作出「有質素」的討論,便要視乎整體社會的「公民素質」水平。港府在今次申亞的「市場包裝」及與「持份者」的溝通,無疑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間。最後導致「諮詢」俯一出台,便碰得一鼻子灰!那些「為攪而攪」,「好大喜功」之說,一時間有如雪花紛飛;在今日香港那「『鬧政府』無罪,『泛激情』有理」的社會氣氛之下,港府也只有「捱打」的份。

及後,隨著「亞運日日金」的消息不斷傳出,香港的民情又突然「急轉彎」,並把「體育發展」與「體育投資」分割。說穿了就是「金牌照爭取,配套就『水』過(阿水)」。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坎」。這類無疑於「思想分裂」,雷同近「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高見」;未知出自何方「高明」,若然有如此「妙計」,便請說出個道理來!

其實,類似的「怪現像」在香港的政策制定過程中經常出現,核心的問題便在於市民對「資訊」的「接收與反饋」。「香港人」的生活節奏極為「快餐」,我們所得到的資料大部份是來自大眾傳媒,結果便很容易造成:「傳媒所好,好之;傳媒所惡,惡之」。傳媒只要奪去政策的「道德高地」,民意便會「自動地」把該政策「打落十八層地獄」,永不翻身。

根據「理性選擇理論」,市民在作出「選擇」之前,是需要「有充份的資料」作「理性分析」。這一點「阿繆都知」可能性極低;但可能性低,也總不可能「只」倚靠「傳媒資料」作出判斷。而更具玩味的是,按照「慎議民主理論」所提及的限制,市民在表達「喜惡」之時,往往是不清楚自己「真實意願」。市民所表達的「意願」有可能受外界影響,而「被塑造」或「被教育」出來。


所以,當我們在報章的A1中,看到阿寶,會「Yeah」;看到申亞,會「o車」;當中所表達的意思,有可能只是我們的「係件反射」。所以,下次當我們「喝啋」或「喝倒啋」之時,不如首先冷靜地感受下內心的「真實意願」,「三思而後『講』」。這樣香港的公民社會才會成熟一些、「河蟹」一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