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星期一

2010年6月28日 - 新敵人,不如「老對手」

原文:
日前,筆者有機會出席一個由國民黨副主席曾永權主講的「中港台互動關係」講座。曾副主席是台灣立法院的「六連莊」委員,亦是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副執行長;並在2005年陪同當時的連戰主席,出訪大陸;親身經歷「連(戰)胡(錦濤)會」這一頁。曾副主席在朝17年,與對岸的較勁自有相當的心得。雖然,曾副主席的分享會沒有高官「撐場」,沒有「群星拱照」;但卻讓我有所「新體會」,亦令我慨歎本港現時「一年N場」的「港台互動集思會」,實在可以再「務實」一點。
 
曾副主席提及台灣當局現時對中(國)、(香)港的政策簡稱為「3P」,意思是:People(以台灣人為本)、Peace(和平)、Policy(以政策達至兩岸繁榮安定);執政思維方面則可以簡稱為OPEC。曾副主席所指的OPEC當然不是「石油輸出國組織」,而是Open(開放思想與市場)、Exchange(廣泛多面的交流)、Co-operation(加強合作),及關鍵的Postpone。
 
筆者為什麼把OPEC中間的Postpone獨立抽出來呢?因為這個P字正好帶出了兩岸分治面雖然已經60年,但國共兩黨卻在歲月的洗禮下「同為敵人、同為知已」。根據曾副主席的說法,Postpone的意思是:「擱置爭議、正視現實」。香港人側聽兩岸間「正視現實」一詞,便自然地會「跳進」兩岸分治的「現實」。但原來曾副主席指出,這句話出自第一次「連胡會」。連戰當面向胡錦濤提出,兩岸若要談判,除了要接受兩岸分治已60年的事實外,還要了解台灣人在過去百多年接受了兩次,包括荷蘭與日本的「植民統治」。所以,台灣人在心理上總是感到「被比下去」,對「外在」的「壓力」會視之為「打壓」。大陸要與台灣交好,一定要心存尊重,才有機會說服台灣民眾。
 
這個「P」字讓大陸官方重新檢視了對台的處理手法。其後,大陸官員對台政策均是「盡量疏導,減少批評」,以免再陷入不同選戰中的泥沼,又或是「幫倒忙」;而「陸官訪台」,必然會到當地的古蹟「懷古」一翻,目的就是讓台灣民眾有「被尊重」的感覺。連爺爺這招「高人點路」,令兩岸關係帶出「新面貌」,可是連爺爺背後的國民黨不是「老共」的死敵嗎?
 
德國統一運動中,「鐵血宰相」卑斯麥的名句就是:「無永遠的敵人、無永遠的朋友」。國共雖為死敵,但兩岸較勁60年,反而令彼此「非常了解」。相方的「底線」一早已「在心中」,即使要向對方「吐出」「P」字的「深層次意義」,連爺爺也不會感到難為情。相反,民進黨執政4年(以2005連胡會之前算),中共已感到「老鼠拉龜」,是「談」是「壓」也「攪不懂」。
 
反觀在香港已有20多年「攪抗爭」經驗的民主黨,與特區政府談起來時,還是「有板有眼」的;要是「跑」來了一個「癲癲地」的「金毛獅王」;2012政改方案,不用等到「623立法會」表決便已經早已泡湯了!

刊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