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6日星期四

2007年8月15日 - 過份普及便是「爛」

畢竟,教育不是「大鑊飯」,社會是需要「煲仔飯」的![文/研究員 葉振東] 

香港的高級程度會考剛放榜沒多久,學生們有人歡喜有人愁;喜的自是能夠考上心儀的大學,愁的可能是今年落第,只好「明年請早」或是另尋出路。反觀台灣的高考生便沒有這個問題,台灣今年的大學入學率竟然高達95%,入學分數只需18分便可,平均每科得分大概只要2.8分便可以成為大學生,真是只要會寫字的都可以考大學。自故以來,政府提倡普及教育一直被視為提升國民質素的「德政」,可是這項「德政」往往最終都因為配套不足而問題多多。最可憐的是,這項「德政」一開,便無法再減少大學的數目,最後當然「山雞」滿天飛。台灣如是,香港亦如是! 

突然膨脹而導致教育「市場化」
記得還小的時候,在台灣只有約13所大學,什麼台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均是超級有名氣的大學品牌。當時,不少台灣的學生們都以能夠考入這些最高學府為榮。可是,陳水扁執政早期,突然效法英國工黨,把台灣的所有專科學院一次過升格為大學,結果導致供求失衡。試想想,英國一個那麼大的國家才只有大概一百所大學,台灣只是一個大概二千三百萬人的小島,卻竟然有一百七十多所大學。學位突然大量增加,入學門檻少不免降低;加上台灣的出生率與香港一樣每況愈下,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學生。在政府補貼不足,學生又少的情況下,大學為求生存只好以市場主導,自降身價。在只要簽個名字便可以成為台灣大學生的環境下,我們期望台灣可以生產去什麼樣的人才呢? 

普及教育,並沒有提升師生質素
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政府在行動之前並沒有好好考慮清楚老師的質量。大學學額突然增加,隨後第一個問題,就是沒有足夠的老師上課。台灣的大學為保障所有「走樣」後的課程得以順利開展,結果當然是「飢不擇食」,「阿貓阿狗」都可以當大學講師。所以,留心台灣新聞的朋友便會發現,台灣的大學真是醜聞百出,什麼「性侵害、風化、舞弊」案差不多每個月都有發生。當老師的爛成這個樣子,學生就更難看了!在這樣「爛鬥爛」的情況下,部份台灣的大學生更認為「上大學就是上遊樂園」,然後「畢業就是失業」。導致台灣現在的「宅男、宅女、宅童」(即香港所謂的隱蔽青年) 超級多,而立之年還是要靠父母供養的大有人在。這樣的台灣會有競爭力嗎? 

市場沒有吸收能力
香港近年的大學因為要逐步轉型為「自負盈虧」,結果一樣是要增加學額。但香港所增加的主要是「副學士」課程學額,與傳統的學士課程始終有分別,加上香港面對大陸市場,與第三產業發展奇快的廣東銜接,港產專材總有一個輸出空間。相反,台灣本土的中高層職業空缺本來就不算多,對大陸方面又沒有構建起人材輸出管道,政府又無力創造就業機會,難道我們要台灣的大學生到太平洋島國去上班嗎?筆者曾經到過台灣化工在寧波及富士康在中山的工廠,他們除了少量管理層以外,其他中層管理及工人都是大陸人。台灣的大學生在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只有坐困愁城;大學生畢業後要去當計程車運將(的士司機) 、賣便當(飯盒) 、甚至卡拉OK陪酒女郎也有,完全不是什麼新聞。早前台灣當局增聘一千二百位政府職位,結果有多達六萬人申請,當中有接近五千擁有碩士學歷,可見競爭的何其慘烈。當社會分工不清楚,大學生也要跟低下階層「搶飯碗」的時候,社會的怨氣便會不斷積累,這個計時炸彈早晚也會爆炸! 

筆者絕對支持基礎教育一定要普及,否則一如大陸有接近九億農民還不曉得甚麼念Democracy的時候,那便更不用說什麼「民主」了。相反,中高層教育就應當分流,因材施教。我們必須要接受有一些學生是不適合上大學,不適合主流教育系統,如果我們硬要他們上大學,只會難為了他們;政府好應該為他們配套出路,而不是「異化」。香港政府早年邊緣化工業學院及職業先修學校便是極為「白癡」的行為。可況,教育是百年投資,因為供求失衡而「市場化」,那只會扭曲整個教育制度。筆者得知香港一所有著名大學的社區學院的一個小小學部,竟然要在今個學年招收多達八百名學生才可以生存,心中不禁驚叫「完蛋」了!可見,執政者在沒有好好考慮實際情況下便大幅增加大學學額只造成「前人拉屎,後人擦屁股」。畢竟,教育不是「大鑊飯」,社會是需要「煲仔飯」的!如今台灣的大學超普及情況已經夠爛,問題是何時「爛透」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