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日星期二

2012年4月30:買一個希望

本月初,梁振英赴京接受國務院溫家寶總理所頒發的「國務院令」,理論上,梁振英已經正式成為了香港的行政長官,不過上任的日期卻是今年的七月一號。拍過合照之後,溫家寶總理按慣例向梁振英說了一堆語重深長的寄語。歸納之後,溫總的寄語其實只有三個「要」;那就是「要團結大多數、要清廉及要讓市民有希望」。

原文:
當中,溫總吐出那「要有希望」幾個字,讓人感到份外刺耳。原因,他鏗鏘地導出了香港回歸十五年的死門所在。那就是香港市民對三任特區首長,以至整個政府已經失去了希望!

根據1986年,諾貝爾經濟獎者布肯南的「公共選擇」(public choice theory) 理論。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治如同一個交易市場:從政者是買方,是生產者;選民就是買方,是消費者;選票就是流通貨幣。無論是經濟或政治市場,交易雙方的目的,均是要謀取最大的私利。由於每一位選民手上只有一票,所以個人的理性選擇在政治市場是難以發揮作用。因此必須透過集體選擇(投票)來發揮力量,這就是公共選擇。政治市場沒有真正的金錢交易,因此個人選擇是經濟行為,而公共選擇是政治交易。 

就布肯南的理論,在政治市場學上,賣買雙方均是在交易「空氣」。從政者提出未曾實現的政網與遠景,換取選民手中的選票。相反,選民運用手中的選票向未來押注,買「希望」回家!具體例如早前台灣的總統選舉,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便提出:「讓人民都有工作,才是真正的安定」。蔡英文承諾「在未來」增加就業機會,讓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無奈,選民不買賬,認為沒有和平的兩岸關係,台灣便會完蛋,沒有「希望」了!事後證明,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嚴重失分,成了敗選的關鍵。

香港在2017年之前,我們也沒有權一人一票選特首;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可以對政府有「希望」,又或者「失望」。市民的失望明顯就是政府的負債,當政府「債」台高築之時,便很易構成管治上的「破產」。董建華「千古腳痛之謎」與曾蔭權「臨走,唔過得世」的原因,便是他們早已成了「負資產」。市民感到沒有「希望」,他們最終黯然離場,並非無跡可尋。


如今弱勢領導、管治雪崩有可能成為未來香港的寫照。溫總把醜話說在前,實在地是用心良苦,免得日後CY會因為「頭痛」而需要接受「休假式治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