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4日星期四

2011年4月14日 - 他山之石

原文:
今年46,台灣立法院初審通過了「特種貨品及勞務稅」,預期最快可在61實施。由於這項稅的名稱過於「繞口」,坊間便簡稱為「奢侈稅」。傳媒報導初期,焦點落在馬英九政府打擊台灣樓價過高的「力水不足」,無法壓抑台灣的高樓價,甚至認為這個新增稅款是「多鬼餘」;查實各位只是知其一,而不知二也!

台灣樓市升幅驚人實在不足為奇。一來當然是全球「銀紙貶值」,二來是「樓房越蓋越大」,但民眾需要的只是偏向中小型的實用房;三來,台灣在過去一年的經濟增長,是區內最可觀的地方之一。國民黨辛苦經營的五都中,三大都(包括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的房價均錄得接近兩成的升幅。台北市的常駐人口因而下降了一萬五千多人,而新北市的人口卻上升了三萬六千多人。這個人口移動表明了高房價,已把部份民眾「逼」了去新北市;而這群「新人類」大部份是以年青的上班族為主。如果馬英九政府還不表態「急市民所急」,往後國民黨的選戰,將有口實被民進黨「狂質」。當然,這個稅項針對一年內轉售的樓宇也只徵15%稅金,面對「樓價猛於虎」,一年升兩成的情況,實在是姿勢多於實際。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我們留心奢侈稅的其他「重要」部份;便會發覺奢侈稅並非一無事處,而且是非常有政策針對性,甚至重點不應該放在樓市之上,內含一種「財富再分配」的施政智慧。當中列明,市民購買300萬(新台幣)以上的直升機、遊艇;50萬以上的象牙,甚至加入50萬以上的會籍均需多交10%稅項。這說明了什麼?就是有能力的人應該對社會作出多一點貢獻。

金融海嘯之後,就拓闊稅基,筆者早已經向有關當局提出過「非日用品銷售稅」的可行性,形式有點像台灣的「奢侈稅」。筆者明白稅制的改革,關鍵在於「不要驚動基層」;假若連買一瓶「入廚米酒」也要徵「五毛錢」稅,政客們一定向政府致以「萬二分」的謝意。這天掉下來的禮物又可以大造文章。相反,諸君若買了一瓶400大元的威士忌,政府要多徵二十個大洋,各位又有何話可說呢?台灣的經濟,底子均不及香港,但馬英九政府總算有點「執政的勇氣」,事後證明台灣民眾對「奢移稅」是正面的。那我們還在等什麼?香港總不可能長時間「無錢唔講得加稅,有錢唔傾得加稅」,把這個議題幻化成「不能說的秘密」吧?

當然,馬英九在立法院初審通過「奢侈稅」翌日,便宣布參選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這個時間上的巧合,也看出有點別有用心。馬「市長」主政台北的時候,最為家傳戶曉的兩件事,便是「愛呷(台語:吃的意思)便當」,和每天早上「跑步」去也。台灣的便當,至今仍可以一個銅板(50元新台幣)便有交易;至於跑步嘛!這個喜好總不會花上50萬新台幣吧!馬英九是以行動告訴民眾:「他來自人民」:才不會忘記你噢!


刊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