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星期三

2025年7月10日 - 賴清德團結國家十講之奧義

 

刊文及網址: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4736

六月下旬,筆者收到台灣朋友的推薦。請我在網絡上觀看,台灣的賴清德總統在不同社團進行的「團結國家十講」。這十講包括:國家、團結、憲政體制、國防、外交、兩岸、民主、和平、繁榮及均衡台灣。每節講課時間約為30分鐘至1小時。由622日開講至今,賴清德已經講了四課,足本的網絡版本已累計超過34萬次溜覽率。

翻查中華民國歷史,原來賴清德是首位以總統的高度,有系統的授課形式,向民眾進行專題宣講;類近的做法,已經要上溯到1928717日至18日,蔣介石在北京大學一連兩日的演講。內容是他肯定北京大學在五四運動中的地位,強調「革命尚未成功」,呼籲青年要參與國家建設。但由於當時的蔣介石並非中華民國總統,因此,賴清德可謂創先河。

筆者相信,賴清德這十講,無論宣講次序與分享內容,都是經過精心的安排。既然如此,他為什麼會選擇在622日開講呢?在政治非常敏感的台灣,民眾很自然會聯想到與726進行的全台大罷免有關,但這是一個偶然因素。因為,筆者估計連民進黨自己都沒有辦法預算到,跌入第三階段罷免程序的立委,只有24名國民黨人,民進黨則一個都沒有。不過這場「罷藍不罷綠」的投票,就清楚給了賴清德一個啟示,民進黨必須改善馬上得天下,馬上治之的黨格,才能鞏固長期執政的優勢。這個關鍵才是必然因素。

 

總論擺脫愛台灣的情緒勒索

筆者早在賴清德的就職演說中,已經說明他的對話對像是台灣的新生代,是他的選民,而非中國。所以他才會82次說出台灣,談及兩岸只有兩次(註1),中國一詞索性「直接跳過」!他的第一講《國家》也開宗名義地表達:「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台灣都是我們國家的名字。」他這個清晰的總論,並非信口雌黃,而是迎合高知識水平的公民社會,擺脫了陳水扁時代,口號式「愛台灣」的情緒勒索。

陳水扁執政後期,天天高叫愛台灣,目的是挑動民眾之間的敵我矛盾。甚至認為這種愛,應該是先天義務,否則就等同「賣台灣」。但正如毛澤東在1942 5 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雅諾斯基(2000)在其著作第93頁中討論「重構義務與愛國主義」時,強調:權利與義務是緊密相連,並且要防止義務變成威逼(註2)。引伸出來的討論就是,這種權利是乏指公民在政治上的權利,例如:普及而平等的政治參與權及投票權。

台灣貧富懸殊嚴重,根據行政院最新數字反映,台灣最富有的20%家庭與最貧窮的20%家庭,平均財富相差距高達 66.9倍;有30.9% 39歲以下的在職青年自認是月光族。加上兩岸關係緊張,武統台灣之說甚囂塵上,賴清德明白只是讓民眾工資有增長、買得起房子,面對中國有滿滿的安全感,是不足以說服民眾愛台灣。因為這只要是公民納稅義務,換回來的基本生存權,而非政治上的公民權利。若他重施陳水扁情緒勒索故技,作為公權力的最高代表,就更是失格!

 

以理論與群眾心連心

因此,他便清楚以民族與國家建構的關鍵理論,清楚地重塑台灣定位。指出國家是包括:「人民、土地、政府、主權」這四大元素。這種理性論述,對有1000萬人口具大專學歷以上的台灣,確實有說服力;亦非一句:歪理邪說,便推倒云云一眾經典政治學學者的理論建構。

在這個基礎上,賴清德進一步陳述,台灣自古至今已建構了羅多德(霍布斯鮑姆,2001,第73頁)在民族主義原型討論中的「自己的風俗習慣與生活方式」(註3)。近年在台灣已經有討論,台語是有閩南話的成分,但並非等同於閩系。早前,筆者觀察白沙屯媽祖繞境,也比較難發現有信眾高叫:「媽祖是湄州的」!這便是在地人經年累月,文化沉澱下的獨特性與結果。

 

讓民眾知道對美國的不滿

賴清德的務實台獨,看似針對中國,實際上也表達了對美國的不滿。在中美夾縫下生存的台灣,求存是歷任總統的首要任務。眾所周知,即使台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加大對美投資,而被譏為:「美積電」,特朗普政府對台開徵的「對等關稅」仍是絲毫不客氣。因此,賴清德把握這個時機,再次就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作出台灣解讀,表示:「國家組成的四個要素就是人民、土地、政府、主權,沒有包括可不可以參加聯合國的會員。」

這個解讀明顯是讓美國難看,因為歷史告訴我們,聯合國在194510月,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美國主導下成立的全球性組織。如果國家主權是包括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即是1945年前,大部分國家將會消失在人類歷史當中。而沒有19714月的中美乒乓外交,就不可能有同年10月的聯合國2758號;這份決議文就是美國背棄台灣的歷史證據。賴清德在台美關係表面風光的情況下,懂得以項莊舞劍的方式,向民眾說明台灣對美倡議的立場與態度;相信是經過長年民意洗禮下得到的政治智慧。

毛澤東在1940年曾說:「蔣介石是我們的對手,他有他的本事,我們不能小看他。」剔除筆者支持和平統一的政治立場,賴清德這十講的內容,實在很值得各位關心兩岸關係的讀者觀看,並足以成為政治學上的教材。而他的豐富鋪排,或者會是台灣未來修憲的重要參考。筆者現正期待「726全台大罷免」前後開講的第六講:兩岸;相信在鞏固長期執政的目標之下,賴清德的新台灣輪廓將會更加清晰。

 

註:

1. 葉振東(2024522日)。賴清德給新生代的「新台灣」。灼見名家。取自: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31897

2. 雅諾斯基, T.2000)。公民與文明社會:自由主義政體、傳統政體和社會民主政體下的權利與義務框架(柯雄 譯)。遼寧教育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8年)

3. 霍布斯鮑姆, E.2001)。民族與民族主義(李金梅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0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