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5日星期六

2021年12月25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八集》熊俊碩 (香港大中華中小企業商會青年委員會主委) ﹑黃浩鈞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青年委員會候任主席):消費市道:大寒還是立春?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89947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pWYJQIrMaI

本集簡介:

今年10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超過300億,較去年同期升12%,亦已連升9個月。政府發言人指,經濟復蘇穩健,只要疫情繼續受控,就業和收入情況改善,加上第二期消費券帶動消費氣氛,帶動零售業,電器及耐用消費品是銷售的火車頭,為全面經濟復蘇增強基礎。

不過,政府控制疫情的措施,和經濟復蘇的願景,似乎互相矛盾。五月以來,香港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一直在單位數徘徊,(而近數月,確診大部分都是輸入個案),但政府繼續把防疫措施收緊。上星期開始,食肆、健身室、酒吧等地方消費,及今個星期開幕的工展會,都必須使用安心出行,工展會人數上限都有限制,是場所容納量的一半。這些防疫措施,對消費市道造成什麼影響?

旅客是疫情爆發前,香港的其中一條主要命脈,不過有專家明言,未來與內地及海外通關,病毒進入社區及引起爆發機會高,要推高疫苗接種率及安排市民盡快接種第三針。言猶在耳,便有消息傳出,預計今年年底前可與內地通關,每日有約3,000個名額。

不過,外界有聲音指,政府對內地寬鬆,對外國相對嚴厲,即使是商務旅客,大部分也要隔離1421日,更加未有通關時間表。有外國商業團體警告,香港檢疫制度過於嚴格,將會危及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地位。10月份的民意調查發現,有近一半的主要國際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考慮將員工或某部份職能撤出香港。目前無法與外國通關,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又有暗湧,若失去了這些高消費的外國商務旅客,會對香港的消費市道及出口造成甚麼影響?

究竟政府要做甚麼去維持香港消費市道呢?防疫與經濟之間,存在矛盾時,究底該如何選擇呢?中小企創新自救又如何?今集請來香港大中華中小企業商會青年委員會主委 熊俊碩,以及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青年委員會候任主席 黃浩鈞,跟我們一起談談。


2021年12月20日星期一

2021年12月18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七集》徐英偉 (民政事務局局長) :從民政到青地:青年發展何去何從?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89946

Youtube 頻道:https://youtu.be/mXuyYcfqC-A

本集簡介:

政府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宣佈成立青年發展委員會,負責加強政府內部的政策統籌工作,從而全面並更有效地研究和討論青年人關注的議題。而民政事務局和青年發展委員會合辦YDC青年大使計劃,旨在物色和培養一批有志在未來成為不同界別的領袖、熱衷服務社會和願意為國家和香港的未來而奮鬥的青年人才。

計劃在十八區舉辦的活動類別繁多,包括社區服務、教育和發展、文化藝術等等。民政事務局指出,自2017年起合辦的內地專題實習計劃,更成功由兩個專題實習項目擴展至現時的七個。可惜受限於疫情,暫時未能前往內地及海外交流和探訪。內地與香港通關在即,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活動,會否特別開放更多健康碼配額予他們回內地呢?

此外,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亦提到將重組民政事務局為青年及地區事務局,加強以地區為本的方法解決地區問題,促進青年發展,同時繼續支援香港青年拓展在內地創業、就業、實習和交流的機會等。在重組後,青地局可以更有效地調配資源,加快上交至立法會審批金錢批核的速度。19年的政治風暴後市民特別是年青人對政府失去信心,政府應如何重建互信呢?體制內需要更多年輕聲音,政府會就新青地局設立更多活動協助青年參與議政嗎?體制外的反對聲音不斷,政府又會不會有更好的渠道加強與青年的溝通呢?讓體制內外的青年對話,會是修補政府與民間關係的方法之一嗎?

民政事務局除了為青年發展委員會的工作提供支援,更與相關的政策局或部門、制服團體及其他青年組織合作,統籌各項青年發展措施。有學校近日要求中一新生加入制服團隊,以訓練學生團隊精神。青地局會參考學校,將做法推廣至全港各間中小學,以配合青地局與六支紀律部隊及兩支輔助部隊加強培育青少年正向思維和守法意識的工作嗎?

20211218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七集》有請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與我們一談青年發展。


2021年12月16日星期四

2021年12月16日 - 彌敦道政交所:台灣公投 四大議題 CHOICES

 


主持:湛國揚

嘉賓:葉振東博士 時事評論員

題目:台灣公投 四大議題 CHOICES

逢星期四 10:00 ~ 11:30 pm

節目重溫:https://youtu.be/pmOLO-NimpU

推薦書籍:北野武《老派》


2021年12月12日星期日

2021年12月12日 - 沙田沙角邨沙角熟食中心5-8號舖《劉萬利咖啡粉麵飯》荔芋扣肉煲

我一直激賞大圍港興做嘅「梅菜扣肉」,已經係客家菜嘅巧手之作;點知沙田圍嘅劉萬利仲勁!佢早上11:00之後,已經開始有晚市小炒;佢嘅「荔芋扣肉煲」,唔止已經係梅菜底,荔芋粉得嚟,仲要先走油等佢修身,再炆,咁就入味得嚟,唔會散曬!勁大煲,連飯、中湯 $85,真係唔知去邊到搵!

講開又講,港興、劉萬利嘅老闆,都係姓劉,都係炆得好一手豬肉客家人。



2021年12月11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六集》熊志權 (香港廁所協會前會長及創會會員)﹑ 龔瑞瓊 (香港廁所協會司庫兼技術主席):總有公廁喺左近?

我這六年,就以一集「公廁」作結!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87067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bSJdhPdOY


本集簡介:

香港廁所協會上月公布「2021年香港最佳公廁」結果,當中堅尼地城士美菲路公廁被評為金獎,而觀塘海濱公園、佐敦覺士道、及西鐵元朗站的公廁,因地面濕滑、有尿垢、積水、沒有清潔員工值班,而被評為「香港最急待改善公廁」。

食環署現時在全港設置約800所公廁,其中近五成公廁設有暢通易達、無分性別的廁所,而僅34%公廁設有免手部觸碰式沖廁系統。香港廁所協會建議增加女性廁間比例,以及提供家庭廁所,在現時食環署的資源條件下究竟是否可行?

申訴專員公署於今年5月發表報告,揭發本港公廁平均每17年才翻新一次,維修保養延誤、巡查時發現公廁不整潔。加上,外判清潔合約,人手非常緊張。為改善公廁衛生狀況,食環署陸續開展「智能公廁系統試行計劃」,監察公廁內空氣質素、廁紙及洗手液等消耗品的使用量。而香港廁所協會更建議公廁提供無線網絡服務。科技可如何升級公廁的服務?應如何善用科技去改良現時公廁的環境?

此外,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調查指出,巿民對政府公廁的觀感較私營商場廁所差的主因是衞生問題,而較受大眾歡迎的是乾淨企理、寬敞舒適、沖廁暢順的私營商場廁所,例如九龍站上蓋的一個商場,廁所內設置空間寬敞的小朋友照顧室,而被香港廁所協會評為「五星級」。食環署未來翻新公廁時,應如何借鑒私營商場的經驗?

20211211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六集》我們請來香港廁所協會前會長及創會會員熊志權、司庫兼技術主席龔瑞瓊,跟我們講述香港公廁的現況。嘉賓有甚麼建議給食環署制定改善公廁服務的政策?又應如何讓市民安心使用公廁?


2021年12月5日星期日

2021年12月4日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一百三十五集》傅健慈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副主席、法學教授):國家憲法日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87046

Youtube頻道:https://youtu.be/sWbHEepBCkM

本集簡介:

201411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通過將今日,124日訂為國家憲法日,國家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活動。

日前,教育局宣布為全港小學教師,推出《憲法》及《基本法》網上課程,完成11個單元,並在網上評估考獲70%或以上成績的老師,可獲發證書。教育局亦要求,全港中小學要為學生舉辦相關活動,指出沒有憲法這個根和源,就沒有香港特區,期望學生成為愛國愛港的未來社會棟樑。

翻查資料,過去數年,香港政府都有在國家憲法日舉行座談會。上年是以憲法與國家安全為主題,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當時指,香港要堅持愛國者治港,形容有參選和當選人,公開宣揚港獨,不符合愛國者治港的憲制要求。

距離立法會選舉不足三星期,有人估計,今年的「國家憲法日」,會提高社會憲法意識、加強憲法教育為基礎,當中可能會提及「愛國者治港」,呼籲市民踴躍投票,選出可維護國家憲法秩序的人士進入立法會。

「愛」是從心出發。不過,國家憲法日舉辦多年,成效如何呢?是否真的如教育局所講,培養到愛國愛港的未來社會棟樑呢?尊重憲法,愛護國家,有沒有可能教得到呢?

今集請來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副主席兼法學教授傅健慈,跟我們一起談談。


2021年12月5日 - 那年初冬,我終於登上了大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