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4日星期六

2021年7月24日 - 《第一百一十七集》陳婉嫻(香港發展研究基金信託人) ,鄭炳鴻教授 (香港發展研究基金執委會委員):我們與大灣區的距離 。

節目播出後,在 《立場新聞》,原文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62160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zrWxe4alBY

本集簡介:

香港發展研究基金於上月舉行記者會,發佈《港深莞:青年·居住·創業·生態》西岸發展方案倡議,以應對香港土地、住屋供應不足問題,並推動多元經濟,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和城市協同發展。同時,今年兩會審議通過的中國「十四五」規劃提及大灣區14次,可見國家對此寄予厚望。

根據「MWYO青年辦公室」發表的《2021-22 青年失業率預測分析報告》,今年第四季青年失業率將達百分之13,大灣區發展可望為香港青年帶來新機遇。有見及此,基金提出了短、中、長期計劃,分別處理本港青年的就業以及居住問題,10年內可提供超過三十萬的住宅單位和二十萬個就業崗位。然而,香港青年願意到大灣區發展嗎?

另一方面,香港與內地之間的差異,或會影響他們到大灣區發展的意欲。青年到新環境就業,除了要應對缺乏朋友、人脈,以及與家人分隔異地的疑慮,更要考慮內地的文化因素,基於生活模式不同,與當地缺少共同語言。加上疫情之下,一小時生活圈不再,距離似乎更遠,香港來往大灣區城市又如何安排?本港青年願意放下香港的一切,到大灣區發展嗎?

內地競爭之大更甚於香港,近年更興起「躺平」一詞。香港人到內地發展,又有甚麽優勢呢?即使本港失業率維持,香港人才所擅長的崗位,大灣區又可以提供足夠的支援嗎?而當疫情結束,本港經濟復甦,這批「灣漂」又何去何從?

大灣區所提供的機遇是否真正切合所需,要留待計劃開展後,查看青年用腳反映的結果。現在有請本集嘉賓,香港發展研究基金信託人陳婉嫻和基金執委會委員鄭炳鴻教授與我們一談我們與大灣區的距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