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4日星期六

2021年4月24日 - 《第一百零七集》陳恆鑌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香港交通規劃與政策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_pI063sH5A

本集簡介:

交通工具是市民生活所需。在本月,四間專營巴士公司獲批准加價,而港鐵亦縮減車資優惠,由八折改為九五折,被批評變相加價,疫情期間,增加了市民日常交通開支負擔。

兩鐵合併至今,在「可加可減機制」下,港鐵多次加價,專營巴士亦多次加價。雖然今年港鐵在機制下,首次減價1.7%,但縮減車資優惠後,乘客實際仍要付較高車資。究竟「可加可減機制」實際上是否已經演變成「只加無減機制」?而「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每月補貼上限提高至500元,能否足夠紓緩打工仔日漸沉重的車費負擔?

交通規劃亦成為了香港社區的弊病。每逢繁忙時間,觀塘駿業里、元朗博愛交滙處、將軍澳隧道、屯門公路等經常塞車。同時土地短缺的香港,由1980年代開始一直依賴鐵路為骨幹,巴士、小巴逐漸轉移成為接駁鐵路的輔助工具。屯門、元朗、天水圍、將軍澳新市鎮的交通規劃更加倚重公交優先。當鐵路、輕鐵故障時,便會嚴重影響市民上下班及日常生活。「以鐵路為骨幹」的運輸政策能否真正改善市民的生活需求?

今集我們請來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民建聯陳恒鑌議員,跟我們研究未來香港交通規劃和政策。作為立法會議員,嘉賓會如何向運輸及房屋局爭取改善交通服務的政策?計劃未來交通規劃時,又如何聆聽及考慮市民切身的需要?又應該如何平衡市民及公共交通營辦商的權益?

 


2021年4月18日星期日

2021年4月19日 - 【新型肺炎】疫情下20港青首次集體通關 咖啡師學員啟程深圳實習


 

【新型肺炎】疫情下20港青首次集體通關 咖啡師學員啟程深圳實習(2021419日)。堅料網,摘取:https://n.kinliu.hk/kinliuhknews/%e3%80%90%e6%96%b0%e5%9e%8b%e8%82%ba%e7%82%8e%e3%80%91%e7%96%ab%e6%83%85%e4%b8%8b20%e6%b8%af%e9%9d%92%e9%a6%96%e6%ac%a1%e9%80%9a%e9%97%9c%e3%80%80%e5%92%96%e5%95%a1%e5%b8%ab%e5%ad%b8%e5%93%a1%e5%95%9f/?fbclid=IwAR2vG_qpCn1f4fuITcxBU3g_4Eu4ed0Y0GQu4zTGE5kdphriiN1M6KLJ5vw

由華潤旗下的 Pacific Coffee 和港專學院合辦的「『沖』出 夢想─Pacific Coffee x 港專@大灣區創業培訓計劃」,今(19)日由啟程,逾20名咖啡師學員前往深圳進行個半月實習。這是次為疫情以來首次有本地青年集體通關到內地。

對於首次有機構安排青年人到內地實習,港專學院校長陳卓禧博士期望藉此建立一個具參考性的榜樣,以供其他有意到內地發展的團隊或年青人仿效。他指出, 若果能充份善用隔離期,策劃有意義的活動,即使受疫情影響,兩地的交流也不會中斷。他說:「我們今次安排學員統一通關、統一隔離,並以點對點方式接載學員到深圳。而在隔離期間,我們安排了不同的網上課堂,如門店運作、飲品製作等, 讓學員能充分利用隔離的時間,盡早適應內地生活。」

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辦公室主任兼秘書長李浩然博士激勵學員要把握機會,突破自己。他指出,『沖』出夢想自推出以來為社會帶來很好的示範作用,計劃不但能加深年青人認識內地市場,更能裝備他們創業,學習內地職場文化以至國家的發展機遇,並協助他們建立人際網絡。

華潤旗下的 Pacific Coffee 和港專學院於 2019 年合作推出「『 沖』出夢想─Pacific Coffee x 港專@大灣區創業培訓計劃」,為有意到大灣區發展的年輕人提供培訓和資金,協助他們到大灣區創業。學員除了可以到大灣區咖啡店實習,裝備他們投身咖啡業所需的技能外,同時亦能透過創業師傅指導和營運經驗分享等學習創業 知識、內地文化等。計劃歡迎 18 35歲有志創業的青年參加,勝出的隊伍可獲高達 100 萬元創業資本,實踐創業夢。


2021年4月17日星期六

2021年4月10日星期六

2021年4月10日 - 《第一百零五集》田方澤 (教協副會長, 通識科老師) ﹑李偉雄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通識科改革對學生學習有何改變?

 


節目重溫:

Youtube 頻道:

本集簡介:

香港爆發反修例運動後,部分人將問題歸咎於教育。特首林鄭月娥去年,直言教育不能是無掩雞籠,指有心人在校園傳播失實偏頗的歪理,因此需要有人把關,保障心智未成熟的學生不被歪理荼毒。有人認為現時的通識科出現問題,需要改革。


事隔一年,政府宣布,把通識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在九月推行。成績會由現時的1至5**,改成只分達標與不達標,教科書也必須送交教育局審批。通識科改頭換面後,將有多達三分之二課時與中國國情有關,學習成果則包括要認同國民身份,以及傳承中華文化等。外界形容,此舉是把通識變成國教,是閹割通識科,令通識科名存實亡。

教協副會長田方澤指,通識老師相信批判思考,期望學生通過思考,建構出屬於學生自己的立場,而非未經深思就相信任何一方,通識老師不是某些人想像般偏頗。田方澤又指,新科目的新增內容,只聚焦中國的正面發展及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角色,難免讓人質疑是政治干預課程。不過,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李偉雄指,目前的通識科需要重整,要先「撥亂」再「反正」,又指要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作出合情合理的價值判斷。

若老師要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在課堂中可以加入多少不同派別的觀點?老師的言論尺度會否收窄,甚至觸及國安法?「公民與社會發展委員會」主席劉智鵬指,希望教師先閱讀國安法文本,稱相信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操守,能判斷哪些內容可以或不可以說。問題是,目前未有人因國安法被定罪,在紅線不清情況下,會否已經造成寒蟬效應?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指,新科目仍可以討論「敏感議題」,但「不能讓學生有錯誤的理解」,又指學生要對國家安全、守法等有「正確認識」。問題是,甚麼是「正確」?官方立場是否代表正確?到底教育局認為,真理可以越辯越明,還是甚麼是「正確」,也不能討論?

今集請來教協副會長田方澤,以及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李偉雄跟我們談談。


2021年4月3日星期六

2021年4月3日 - 《第一百零四集》李如寶 (防止虐待兒童會服務經理) ﹑楊鎧彤 (兒童議會2020兒童議員):兒童聲音如何在社會得到正視 ?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41278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3upI1yTFxI

本集簡介:

針對社會上的虐兒問題及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兒童議會今年130通過了兩條議案,分別為「促請政府正視兒童被性侵犯的問題」及「促請政府增加對SEN兒童的協助及加深社會對其的了解」。

現時,香港雖然已將虐待及性虐待兒童列為刑事罪行。社會福利署亦已為處理虐兒個案,制訂詳細的程序指引,但現行的「自願通報機制」經常被批屬補救措施。設立「為性目的誘識兒童」罪行,是否可以防止悲劇重演嗎?強制通報又如何評估的成效?社會不同持份者又擔當著甚麼角色?

此外,SEN兒童面對的困難亦不容忽視。SEN,即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當中包括特殊學習困難、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自閉症、肢體傷殘、智力障礙等。疫情令中小學課程大受影響,不少學生在家學習,當中令SEN兒童及家長,被迫在家「困獸鬥」,容易產生磨擦。在融合教育之下,這批學生有近7.9%獲安排到主流學校中就讀,除了家庭衝突,他們面對學習困難及人際關係障礙,究竟融合教育是否能達至融入社會、發展另類潛能的初衷嗎?學校對這類學生的支援又是否切合所需,會否造成「正向歧視」的反效果?

以上種種的兒童問題,社會有平台讓兒童直接表達意見及提出訴求嗎?我們又應如何協助他們?現在有請本集嘉賓,防止虐待兒童會服務經理 李如寶及兒童議會2020 兒童議員楊鎧彤與我們一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