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星期六

日劇:福島50死士

以救災片包裝,對日本政府與官僚系統作出非常嚴厲的批判!


 

2020年9月26日 - 《第七十七集》施俊輝(教育局局長政治助理):分階段復課支援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 學校分階段復課有何困境?》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07309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M12FLk_VY&feature=youtu.be

因應疫情放緩,教育局陸續安排中小學同幼稚園分階段復課。其中幼稚園高班,中小學嘅一年級、五年級同六年級已經喺星期三復課,其他年級亦會喺下星期二復課。復課安排至今大致暢順,老師可以重新面授課,追趕網上學習造成嘅進度滯後,同時更容易照顧學生之間嘅學習差異。

但復課亦代表學校需要處理先前遇到嘅困難。早前六月尾復課前夕,有學生懷疑因功課壓力而跳樓輕生,響起學生於疫情期間,因學業問題而面臨精神壓力過大的警號。對於受情緒困擾的學生,學校會提供咩進一步嘅支援?教育局對學校又會有咩協助?

除情緒支援外,有調查就「學校復課安排與措施」進行網上問卷,喺約一千三百個回覆中,有七成半家長擔心子女會喺復課後,因與同學有緊密接觸而引發新一輪傳播,亦有九成家長認同全港教職員參與病毒檢測。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早前於網上直播中表示,因考慮到涉及人數及規模,而且以往係自願模式去檢驗,所以教育界是否做強制檢測仍要討論。但全面復課在即,決定會否刻不容緩?另外,楊潤雄亦認為教師的政見不應影響教育工作及將意見灌輸給學生,若有所發現局方會採取行動。而喺早前較受爭議嘅通識科,復課後老師與學生討論課程內容時,又如何避免上述情況?

 今日嘅嘉賓曾經喺中學任教,並且喺智庫組織協助研究香港嘅教育政策,目前又係負責教育政策嘅問責官員,佢嘅經驗可以點樣為學校嘅困境指點迷津?今集政壇新秀訓練班,請嚟教育局局長政治助理 施俊輝。

2020年9月24日星期四

2020年9月19日 - 《第七十六集》麥志豪(NPV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執行主席):香港動物權益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先轉載。


動物係人類嘅另類朋友,有人會將牠們作寵物,甚至家人般相處。亦有人會對其作出虐待嘅行為。近月有不同關於虐待動物嘅報導,當中被受關注係深井有寵物懷疑被高處擲下案件,律政司喺審視及考慮案中相關證據後,決定不作檢控。當中被引用,有成80年歷史嘅《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原來針對嘅對像,只係動物嘅主人,而貓狗等毛小孩,並唔包括在內;咁不合時宜,又係唔係需盡快修例,究竟增強刑罰/刑期等會否是有效嘅方法?現存嘅條例中,仲有咩「灰色地帶」?聲稱肩負起保育責任嘅主題樂園,又是否掛羊頭賣狗肉?我地經常見到嘅海鮮,又有無動物權益可言?香港本身已經地少人多,但竟然有人養雪犬,索性完全唔準養動物,又係唔係可行方法?鄰近地區嘅動物權益保障又有何借鏡?

2020919香港電台第一台 - 政壇新秀訓練班《第七十六集》我地邀請到NPV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執行主席麥志豪先生同我地分享與討論:香港動物權益,期間亦有政壇新秀們就主題向嘉賓嘅提問~~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06029

Youtube 頻道:https://youtu.be/rwa20QksuRQ

本集簡介:

近日虐待動物的報導不斷,包括南丫島岸邊寵物籠擱淺事件、大埔墮貓案等。但最廣為人知,是今年初在深井發生的虐畜案,30隻寵物被人殘酷掉落街,導致1812傷。但事件最為轟動的,除了被虐動物的慘況外,律政司在審視及考慮案中相關證據後,決定不作檢控,因而引發社會關注。

根據警方數字,2017年至今年3月,本港共發生258宗殘酷對待動物案件,當中133人被捕, 80人被檢控、69人被定罪,檢控率約6成。民主黨立法會議員鄺俊宇對此認為,現時檢控率未能達至阻嚇作用。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亦指,當局應制訂《動物福利法》,以加強打擊虐待動物的行為。

NPV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執行主席麥志豪表示,人類愛護動物,都是在不傷害人類權益的大前題下,但無論國際間如何倡議動物福利,在動物生命不被保障的情況下,即使再多的福利也枉然。至於律政司今次撤控的決定,會向社會發放錯誤訊息,令市民覺得政府不重視虐待動物等嚴重罪行案件。他希望,政府盡快修例,不再用簡易程序罪行,對虐畜案被捕人提出起訴,而是改以公訴罪行起訴。

政府去年提議修訂《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包括考慮對嚴重的殘酷對待動物案件,引入可公訴罪行、向動物負有責任的人士施加「謹慎責任」等。而警方亦有「動物守護計劃」,於22個警區設立專責調查隊,處理當區的殘酷對待動物個案。當大眾對保護動物意識提高、關注如何令動物心理上得到滿足。但現行的條例,是否可以保護動物的權益?在社區中,我們又如何維護動物的權利?今集請來麥志豪,與我們一起討論。

 

 



2020年9月20日星期日

日劇:彌生、三月 愛你30年

如果是一輩子緣份,不管錯過多少次,最後也會走在一些的土氣愛情片。


 

2020年9月15日星期二

2020年9月12日 - 《第七十五集》黃志偉(香港伍倫貢學院社會科學院講師) :三權分立

節目播出後,在 《立場新聞 - 到底香港有無三權分立?》 ,原聲轉載。




本集簡介:

多間出版社參與教育局嘅高中通識教科書專業諮詢服務,並於上月正式推出通識教科書新修訂版。當中部份教材被人發現有關香港三權分立嘅內容被刪減,於是引起新一輪相關爭議。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回應指,香港係無三權分立,強調事實必須清楚喺教科書中講出來。及後亦表示社會上對三權分立並未有共識,所以唔適合放喺教科書入面。特首林鄭月娥對說法支持,認為三權關係各司其職,可以互相配合,亦可以互相制衡、各自分工,但最終三個機關要透過行政長官向中央人民政府負責。

港澳辦發聲明,贊同林鄭月娥的表態,及指三權分立喺香港從未存在過。而中聯辦則指香港政治體制可概括為三權分置、行政主導、司法獨立,基本法中不存在灰色地帶。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亦形容,香港嘅政治體制不論回歸前後,都可以描述為「行政主導」。

港大法律學院公法講座教授陳文敏認為,三權分立係指一個制度下權力嘅分布同制衡,唔係指內地同香港兩個制度之間嘅權力分布,認為特首有所誤解。

港府喺97年印製回歸典禮嘅新聞資料中,有關政府體制章節顯示,香港嘅政治制度係按照三權分立原則建立,有一個行政主導嘅政府。三權分立係指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各自獨立運作。香港伍倫貢學院社會科學院講師黃志偉表示,有關講法有參考價值,並認為,突然講香港無三權分立,係來得好古怪 ,需要擺事實、講證據,然後再睇新說法是否成立。

到底香港有無三權分立?由回歸前到現時,三個機關嘅關係何變化?


近日,有關香港特區的政治體制是否「三權分立」的問題,社會上鬧得熱烘烘。政府說回歸前後香港均無「三權分立」,特區乃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體制,引來泛民、部分法律界及輿論抨擊為倒退,欲置特首於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之上,走向專制之路。

國務院港澳辦和中聯辦支持政府立場,中聯辦更表示,「行政主導」與「司法獨立」並非對立關係,批評反對派誤導社會對政治體制的認知,削弱行政長官的憲制地位和權力,挑戰特區憲制秩序。

究竟是什麼一回事?是否如爭辯雙方所指稱,對方試圖改變或破壞原有制度和憲制秩序?

英治行總督專權體制
英治時期按殖民地統治方式,實行總督專權體制(已故香港大學政治學教授Norman Miners曾形容其憲制權力近乎獨裁者(autocrat))。直至1990年代初總督一直是立法局主席,1985年前委任所有立法局議員。代議政制推行後,立法局仍以委任議員(官守及非官守)為多數,延續行政立法兩局議員混合辦公制,確保行政主導,直至1992年。憲制上不存在「三權分立」制。

殖民地體制運作也受英國議會制影響,例如立法局的議事常規參照英國國會程序,公共法案提案權屬於政府。1985年通過《立法局(權力及特權)條例》,乃循英國國會做法。日常操作上,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各有職能,而司法獨立是法治精神之本,所以常稱三權分立。

但這跟18世紀孟德斯鳩(Montesquieu)反對王權專制,倡議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屬不同國家機關,權力均衡互相制約的「三權分立」憲制概念,屬不同層次意義。歷史上美國立國共和,率先採用「三權分立」為制憲原則。英國實行「議會至上」,多數派控制議會並組織政府內閣,行政立法合一,而2009年設獨立最高法院之前,上議院的貴族法官(Law Lords)行使司法終審權。

英國西敏寺模式實屬行政(政府內閣)主導。從政治學角度言,世界各地管治體制皆為一定程度上的行政主導,而美國總統制具行政及立法機關雙重創制特色,互相制衡,國會的立法權比議會內閣制為大。

基本法取港英「行政主導」制
港英的「行政主導」,既因其總督專權體制,也受英國「行政主導」傳統所塑造。上世紀80年代中英談判,英方推崇香港「行政主導」長期行之有效,中方也照單全收,認為可確保中央對特區有全面領導,故規定特首和主要官員須中央委任,反而對立法會議員、終審法院和高等法院法官均無此要求。

《基本法》起草初期,草委間及社會上曾一度提出以三權分立為特區政制其中一個原則,但在1987年被鄧小平否定。他當時說:「香港現在就不是實行英國的制度、美國的制度,這樣也過了一個半世紀了。現在如果完全照搬,比如搞三權分立,搞英美的議會制度,並以此來判斷是否民主,恐怕不適宜。」(註)
鄧小平的說法,可從3方面解讀:(1)儘管要推行「一國兩制」,但畢竟中國實行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體制,而中共不認同西方民主或全盤西化(1987年適值中共展開「反資產階級自由化」),故不同意香港照搬西方民主的一套;(2)北京接受了香港當時已實行百多年的「行政主導」制度,認為有利於穩定繁榮、行政高效;(3)北京不接受英國或美國的議會制或「三權分立」制。

草委會最後對特區政制設計的表述是:「行政立法互相制衡、互相配合,司法獨立。」全國人大1990年通過基本法時未正式用「行政主導」字眼,當時草委會主任姬鵬飛只說明「保持原政治體制中行之有效的部分」。至200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時任委員長吳邦國才表明,香港特區「政治體制的最大特點是行政主導」。

憲制不行「三權分立」 不等於三權不分立
特區的三權依基本法來自全國人大授予(第2條),行政長官為特區首長,向中央人民政府和特區負責(第43條)。基本法只規定行政機關而非行政長官向立法機關負責(第64條規定具體方面)。中央政府透過特首治理特區,可向特首下達指令,上下從屬關係十分清楚。

憲制上特區不實行「三權分立」制,不等於沒有任何三權分立的元素;行政立法互相制衡、司法獨立,便是「三權分立」概念顯著者,但按基本法規定,特首和行政機關的權力明顯大於立法機關,特別是立法提案權方面。不過,在較極端的情况下,立法會可藉經解散重選後仍否決《財政預算案》或其他重要法案迫使特首辭職(第52條),又可對特首違法瀆職進行獨立調查及提出彈劾案(第73(9)條)。

基本法條文清楚區分行政管理、立法、司法3種權力,三權機關各依基本法構成、互不重疊(雖然立法會議員可兼任行政會議成員)、互不從屬,故三權確是分立、分開、各司其職,常人(layman)會理解為廣義的三權分立。

事實上,就算西方政體,也不存在單一模式的「三權分立」。英國和美國的安排便截然不同,跟德國、法國的也不一樣;英美法院有司法審查權,德法另設憲法法院行使違憲審查權。也難說孰優孰劣,因各地政治體制沿革及憲制文化不一,而制度往往由歷史路徑決定。

焦點應放在落實憲制原則的成效
形名之爭,由來已久,戰國時代公孫龍提出「白馬非馬」,近似英文specific(具體)不等同generic(通類)之意。

按此,此「三權分立」不同彼「三權分立」,縱有三權分立一般元素,也不等同存在有特定憲制涵義的「三權分立」體制,反之亦然。

糾纏於抽象或抽離於基本法的「三權分立」或「行政主導」爭論,或是把論點推向極端、簡化為「有」「無」之爭,意義不大,反會愈辯愈不明。焦點應放在特區在落實「行政立法互相制衡、互相配合,司法獨立」的憲制原則時,究竟成效如何。

註:初時有關政制模式的爭議,環繞着所謂「行政主導」(以行政長官為權力中心,近似總督制的延續)、「立法主導」(以立法機關為中心,指西敏寺模式,由議會產生政府)和「行政主導、分權制衡」三大方向。內地草委強烈反對「立法主導」,後來意見漸聚於「三權分立、互相制衡」,連工商建制派早期的「57人方案」也以此為目標。19874月鄧小平否定「三權分立」後,草委紛紛改說「行政立法互相制衡,司法獨立」;8月,內地草委許崇德在草委會大會上表示,「我們要設計的是一種具有香港特色的政制模式。這種新的政制模式,決不是簡單地用什麼『立法主導』、『行政主導』或者『三權分立』之類的名詞足以概括它和說明它的」(《大公報》1987826報道)


2020年9月13日星期日

2020年9月14日 - 萬壽鏡普通酒

 雖說是普通酒,但用上的潟縣米,香味始終突出,而且辛口之餘,頗清新,實在不錯!



2020年9月6日星期日

2020年9月6日 - Rheinhessen Riesling Spatlese 2016

天增歲月,人反而很多事情看得比較淡淡然。是一位良師益友送給我的白酒,我一直對Riesling 不太偏好,原因是偏甜。但這一瓶在我這個年紀來說是剛好,花香清晰,微甜清爽,人生慢慢也是這樣的了!


2020年9月6日生日午餐 - 沙田帝逸酒店 Brunch

肺炎疫情下,可以外出食餐好嘅,已經相當唔錯!沙田帝逸酒店 Brunch勝價比真係好高,Hea 食成三個鐘之後,我覺得美國生蠔、串燒雞皮、蒲式乳豬 & 沙田雞粥真係好掂!至於甜品,佢有款泰國紅咖哩雪葩,辣得嚟幾清新,好特別!當然,橡皮糖有橡皮味D就算啦!


台劇:用九柑仔店

不愧為暖心之作,讚!

用九柑仔店《第二話》外來人:

豆油伯:人生就是那麼長,一輩子要是能做好一件事,這就叫做功夫!



 

2020年9月5日星期六

2020年9月5日 - 《第七十四集》林俊彤(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組織幹事):抗疫基金 3.0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 抗疫基金 3.0》 ,原聲轉載。




本集簡介:

本港疫情反覆,「限聚令」延長七日又七日,不少行業大受打擊。繼早前推出兩輪「保就業」支援後,政府計劃推出「抗疫基金3.0」,以進一步支援受影響行業。

但正所謂「長貧難顧」,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透露,過去兩輪的「抗疫基金」及紓困措施已令本年度預算赤字增加至近2,900億元,財政儲備會由11,000多億元降至8,000多億元,儲備水平與2003年沙士疫情後相若。消息指,第三輪抗疫基金運用將更審慎,金額會較上兩輪「大縮水」,並為受影響行業定出支援優次,重點支援被政府勒令須暫停營業的處所,但勞工方面的支援似乎無特別提及。

政府早前透過「抗疫基金」推出810億元「保就業」計劃,原意向僱主代發工資補貼,紓緩失業問題;惟最新失業率為百分之六點二,為15年來新高。錢愈花愈多,但這是否預期結果?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8月公布調查指,有五成受訪者於疫情下工時減少,過半數受訪者失業或減薪已持續三個月或以上。此外,「保就業」計劃被指漏洞處處。例如,曾有僱員反映僱主申領資助後,自己被迫減薪或放無薪假;失業或被迫放無薪假的僱員沒有受惠。關綜聯有份提議的失業援助金,又是否可以解決問題? 

今集《政壇新秀訓練班》邀請到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組織幹事林俊彤先生與我們一起討論。他認為政府面臨巨額財赤下,還可以為受疫情影響的勞工提供什麼形式的援助?弱勢打工仔應如何自救?

有請林先生!

2020年9月2日星期三

2020年8月29日 - 《第七十三集》施麗珊(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幹事) 及 黃澤明(兒童權利關注組 主席):網上學習的困難





過去大半年,香港以至全球唔少學校都因應疫情改為網上教學,而網上教學嘅安排亦可能會維持一段時間。 但喺香港,網上教學就為唔少基層學生造成困擾。
社區組織協會喺 3 月公佈嘅調查顯示,受訪嘅 600 名基層學生中,有九成七表示喺網上學習遇到唔同程度嘅困難,當中包括欠缺重要嘅硬件設備;以及居住環境惡劣,用到嘅家居上網服務未能夠符合網上教學嘅需求。另外,喺港大與科大的「數碼素養360」研究中,顯示良好網上教學的準備會對低社會經濟地位的學生影響最高,而指出電子教學帶來的社經及數碼鴻溝對弱勢家庭學生會有負面影響。

喺互聯網發達嘅今日,政府支援市民善用資訊科技嘅政策仍然存在政策原意同使用者需要嘅落差。 例如關愛基金嘅「資助清貧中小學生購買流動電腦以實踐電子學習」計劃,當中要求由學校替學生購買指定電子設備,再由政府向學校提供資助。 但計劃就偏偏要經學校申請,而且學校嘅參與率唔高,明顯忽略受助學生嘅個人實際需要,未能解決基層學童喺使用資訊科技時遇到嘅經濟困難。 除此以外,資助購買資訊科技產品並無解決部份家庭未能使用高速上網嘅困境,對推動科技應用作用有限。點解政府嘅扶貧同兒童政策會嚴重脫離民意?會唔會有更「貼地」嘅改善?

今日嘅嘉賓從事社會福利事務多年,所屬組織過去二十年一直關注兒童貧窮問題,並多次向政府提出建議。佢嘅經驗可以點樣為香港嘅扶窮政策,尤其係關於基層兒童方面指點迷津呢?今集政壇新秀訓練班,請嚟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 施麗珊同及兒童權利關注組主席 黃澤明各位傾傾啦。

有請施麗珊女士及黃澤明先生。

相關報導:香港電台中文新聞(2020年8月30日)教育局稱疫情下已推行不同措施支援清貧學生電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