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星期六

2017年7月15日政壇新秀訓練班《第六百六十一集》林志釉(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 前線醫療問題

今日講清楚:在專業化過程及專業保護的情況下,進行政策倡議,必須緊記市民與專業團體之間往往存在認知落差,造成「知道要問,而唔識問」的情況,因此基礎的病人權益公眾教育是必要的,否則這種失衡的情況是難以改變。



今日講清楚:在專業化過程及專業保護的情況下,進行政策倡議,必須緊記市民與專業團體之間往往存在認知落差,造成「知道要問,而唔識問」的情況,因此基礎的病人權益公眾教育是必要的,否則這種失衡的情況是難以改變。

早前女病人鄧桂思換肝事件全城關注,除了討論關於器官捐贈人數,更引起爭議的係兩名聯合醫院的主診醫生在為患有乙型肝炎的鄧桂思治療腎病時 / 漏開了抗肝炎病毒藥,有機會激發起體內的肝炎病毒,導致她肝臟衰竭,須要兩度換肝,至今仍未脫離危險,靠機器維持呼吸。

公眾質疑因為醫生想盡快完成工作的心態,以致忽略病人重要資料而開漏藥,或者養成機械化診症的問題,醫生就好像變成一部診症機器,毫不重視病人的健康,只想盡快「搞惦」眼前的這項工作。

但想深一層,到底誰把我們的醫護人員變到一部部沒有靈魂的機器?醫護工作向來辛苦,但仍然不斷有人願意投身,他們最初不少都抱著成為「白衣天使」救急扶危的理想。可是殘酷的現實是投身香港7.5萬的醫療團隊,代表一年要為330萬名病人服務,即是每天照顧9萬多人,平均每分鐘面向63名病人,可謂「壓力山大」,我們的社會很奇怪,當我們要求我們的醫護人員以機器般的效率去診症,卻期望出來的不是機械化的診症模式。

鄧桂思事件中不只一位醫生開漏藥,早幾天被揭發瑪麗醫院的「翻版鄧桂思」事件亦出現同樣情況,三名不同的駐院醫生被指沒有為一名乙型肝炎帶菌的癌症病人處方抗病毒藥。事件反映這是系統性的問題?抑或還有其他我們看不見的問題?

今集政壇新秀訓練班就請來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和我們談談前線公營醫療系統的問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