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2日星期二

2016年4月13日經濟日報A22-中港互相尊重 港獨將無市場

同一翻說話,我兩日之內說了兩次,兩群朋友均向我說了同一翻話:如果中央有那位一品大員,能夠說出這翻話,香港市民便不會如此反彈。正因如此,我便趕快執筆成文。

這篇文章是我大概一年的時間,第二次解釋本土與港獨之中的關係。指出一國兩制與本土的重點均在你,我之別。若建制陣營硬要將本土與港獨勾上必然關係,那只會搬石砸腳,造成紅豆綠石分不清。文中影射了多位人士的'笨死了'行為,歡迎大家隨便對號入座;當然,我不排除有人‘唯恐天下不亂’

電影《十年》獲第35屆金像獎最佳電影,令沉靜一輪的「本土」、「港獨」又再被炒得沸沸揚揚。

尤其2月新界東補選之後,各大政黨為保9月立法會的議席時,也不得不跟「本土」沾上關係。分別就在於,泛民的政黨所談及的本土,是與港人「自決」拉上關係的本土。而建制政黨卻把本土必然地與「港獨」掛鈎,部分議員更有趣地表示「要本土,不要分裂」,務求做到既不得罪選民,又不得罪中央。這種純政治利益考量的論述,對緩和當下的社會氣氛不但沒有幫助,甚至會激化年輕人對特區政府以至中央的不滿。

「本土」與一國兩制 無矛盾
筆者去年曾撰文指出「本土等於獨立」是嚴重認知謬誤(見201543日《本土意識發酵‧特首始作俑者  http://justinyezhendong.blogspot.hk/2015/04/2015313a22.html並引用國立台灣政治大學陳芳明教授的解釋,強調「本土意識」的重點在於你、我之別,文化認同,及核心價值保護,與提倡港獨可以是完全兩碼子的事。

而根據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羅永生副教授的整合,指出香港的「本土意識文化」,是在「非政治化」及資本主義帶動經濟飛起下,所孕育出來的產物。這種產物在過去百年港英殖民統治的提煉之下,植根香港市民心中,明顯與內地是有所不同。正正由於這種不同,促成實用主義的鄧小平,為了解決台灣問題及港澳回歸而提出了「一國兩制」。所以本質上,一國兩制本身是容許「你、我之別」及接受本土的存在。否則,香港回歸之時,中央索性直接接管香港,實行一制便可以了。

新中國建國67年來,一直是一個多族群的國家。除了新疆、西藏少數分離主義分子與台灣的獨立勢力以外,中央一直盡力保護少數民族的獨有本土文化認同,而非取而代之。這在雲南、廣西一帶十分明顯。可見「本土」與一國兩制,本質上並沒有任何矛盾之處。

香港的政治改革雖然慢得令人搖頭歎息,根據憲法,香港亦不可能有執政黨,但畢竟中央是容許了香港有選舉及政黨的存在,在愈趨激烈及開放的選舉制度之下,香港的政黨或政治聯盟,早晚也會走向「半執政」狀態。即香港的政黨本土化,理論上應該是中央預期之內發生的事,沒有甚麼值得大驚小怪。

由此可見,一國兩制既然與本土沒有矛盾之處,建制陣營又何苦硬要把本土與港獨掛鈎?這並且沒有針對現在最根本的本土問題,就是在回歸18年來,香港的政治制度,經濟環境高度向既得利益集團傾斜,形成了新的政治經濟特權階級,把香港市民從前的生活方式、習慣、以至社會文化都改變了!

河水不犯井水 信任才有基礎
這種由制度不公而產生的「被剝奪感」,造成年輕一代恐怕本土文化消失的危機感。加上建制陣營,以至一些國內官員的離地表述,如指香港的「普通法」,需要得到行使「大陸法」的人大常委會認可,那中港間的你、我之別,文化尊重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在保存香港僅有生活方式、習慣、以至社會文化的前提下,年輕人只會為求自保地,硬趨港獨。

相反,如中央與特區一直是「河水不犯井水,井水不犯河水」,互相尊重,和而不同,領導班子及其他既得利益集團,不要隨便就本土、港獨說三道四,火上加油。敢問港獨還會有市場嗎?可見,港獨主張的萌生並非與本土有關,更非一套電影便會更可以讓人感到絕望。反而因為這套話題之作,令我們反思香港當下的光景,就是在政治制度下,權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約,令普遍市民生活受損,日積月累下對中央政府的「不信任」而成的。

撰文:      
葉振東 中山大學政治學理論博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