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1日星期三

2015年1月21日經濟日報A22國事港事 - 青年靠「磚頭」顯自我 是誰的錯?

在這大是大非之前,我沒有迴避的空間;否則,我便愧對我的過去,及今後在「青年工作」這個圈,失去「話語權」。

這篇文章成於施政報告翌日,後因來不及落稿時間,延至今天才能刊出。我「比足耐性」聆聽施政報告全文;聽罷,只覺得「施政報告」這四個字比粗口更難聽;就「青年」部份就更加讓人「滿口魚、蝦、蟹」;本文就是在這憂、憤交雜之下完成。上周六,到與一群年青人吃早餐,並以此文作為交流基礎;沒想過當中那「不快樂」的共鳴,實在令我笑中有淚!


網址及刊文:

香港經濟日報《地產站》: http://ps.hket.com/content/525187

特首梁振英第三份施政報告於上周公布,坊間一直「以為」在佔領運動的餘波之下,這份施政報告將會以「青年」作為重心

豈料公布之後,全文有關青年的政策,大概只有634字;翌日的各大傳媒的報道,均沒有使用「正面」回應年輕人訴求一詞;連傳統的左派報章也在社論中直指:「青年政策和工作不應該只集中於提供物質的支援。」及反問青年人對特區政府的心結:是否也與苦無一個公平的機會參與社會事務有一定關係《註一

政策無關政治 僅炒冷飯變
無奈,在這份充滿敵我思維的報告中,恐怕梁振英認為佔領運動已經耗盡了群眾的力量,無力反撲;所以,不用回應青年人的政治訴求了

筆者並非無的放矢,在有關青年政策的段落中,全數與政治無關,不少是「炒冷飯」,甚至是現有政策的變種,而非石破天驚的新政策。例如「生涯規劃」只是從前中學「升學就業輔導」的加強版;而內地交流,自2008年教育局「薪火相傳」國民教育系列活動推出而來,學界的內地交流已經多得不勝其煩,當中還未計算「公民教育活動委員會」及「青年事務委員會」資助的內地交流團。香港青年服務團就更加「嚇死街坊」,這個團不但與中聯辦支持下成立的「阿福義工隊」關係密切《註二》,更讓人大惑不解的是,政府若要推廣義務工作精神,香港現時有13個制服團隊,過百萬名低收入人士及弱勢社群,我們為何捨近而取遠「搞服務」,難道香港的「陰暗面」是年輕人不能碰的秘密

青年創業基金 未如台灣直
明顯這「堆」政策只是拼湊出來,應酬年輕人的問題,並把他們的時間全填滿,而非應付年輕人的真正訴求。所謂的亮點「青年創業基金」,亦看不出政府的承擔

彼岸的台灣在40多年前,已經推行過類似計劃,而且在台灣的「黃金年代」造就了不少企業人才與老闆。但台灣「青年輔導委員會」的高度,是直轄於行政院,197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青年創業協會亦一直有「官印」在身。這是因為台灣政府明白到,年輕人是國家的棟樑,一些年輕人的培育工作,便只能由政府來擔當,絕不能假手於非政府機構,或安置在一個政策局之下的諮詢委員會「再傾吓先」,便算有所交代

青年急於置業 求對得住「高堂
即使早前「團結香港基金」提出「社會向上流」及「置業」,是解決年輕人對政府不滿的重中之重,這份報告中也難以看出端倪。筆者從來不贊成協助年輕人置業是「好政策」;但我們必須認真了解,年輕人急於置業的心態,真的是因為樓價持續攀升嗎?為甚麼他們所求的是「安居置業」,而非「安居『樂』業」呢?答案非常清晰,就是他們活得不快樂,而且對將來無希望,及無法在社會上作出自我肯定

香港現時在政治上,普選無期;經濟上,過於單一,又向巨商傾斜。剛畢業的大學生,社會福利便只有政府普通科門診服務,及「放棄自己」申請公屋;至於競爭力,學士學位已經嚴重貶值,職業先修又關門大吉。年輕人步入而立之年,才剛剛把「loan」還清。在這樣一個扭曲的政、經環境之下,他們手執「磚頭」,或許還有一些顏面「上對高堂、下對妻房」。這才是年輕人的心結,而非如寵物般只求「有得食、有得瞓」

視青年非子民 消耗精力為主
可是,政府總部設在「堅離地城」,梁振英更把他們視作敵人,而非子民;政策出台自然漫不經心,口出「香港民族論」也不足為奇。2010年,政府在各方努力下復辦「青年高峰會」,唐英年被「掟鞋」之後,筆者已就青年政策,向政府建讓「3E approach」;即EngagementEnrichmentEmpowerment。令人惋惜的是,是份拼湊的青年政策,仍然是以消耗年輕人的精力為手段,對豐富他們在公共行政上的參與乏善足陳,政治上的充權就更加置若罔聞。在這樣的政策思維之下,敢問年輕人除了「放棄自己」之外,還有啥可以幹呢?

一:2015115日大公報A11大公評論「施政報告」魯岷
梁振英積極的「青年軸心」論述(第八段):

「毋庸置疑,施政報告在「生老病死」和「衣食住行」等方面為青年人提供了各項相關的政策措施,值得充分肯定。但是,青年政策和工作不應該只集中於提供物質的支援,特區政府還要讓青年人多參與社會事務,透過與青年溝通及互動,縮窄不同世代之間的分歧,尤其是政治上的分歧。經歷79天的「佔領」運動,雖然最終成功清場,也相對和平地落幕了,但是部分青年人與特區政府的心結還是無法完全解開,這固然是青年人不理國情、自以為是的原因,是否也與苦無一個公平的機會參與社會事務有一定關係?」

刊文:

註二:2010年5月11日成報A10成中講台:葉振東 - 無求自高(第六段)

我當時已極力反對,過度消費黃福榮,見節錄如下:
菊嬤與奧頓的事迹,正好為我們提供時機,反省「義務」與「權利」同樣重要的問題。我們若能剔除不必要的「英雄主義」,取其精髓,這正是活生生的公民教育好材料。筆者當收到「428 阿福追思會」的邀請,看到那一如「諡號」般的活動全稱;心想,我還是悄悄地把一點心意捐錢到紅十字會,然後在家默默悼念好了

刊文:
http://justinyezhendong.blogspot.hk/2010/05/2010511.html

延伸閱讀:
2015121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網誌》年輕人為何憤怒? -沈祖堯

我讀了托瑪.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方面覺得趣味盎然,另一方面又憂心忡忡。皮凱提從經濟學家的觀點剖析,認為現在財富分配不均愈來愈嚴重,如果不撥亂反正,改善這種情況,世界將爆發大衝突。他把社會的資本增長與收入的增長作對比,分析後發現,資本(以及資本帶來的財富)的增長遠高於經濟和個人收入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資本增長主要累積在社會最上層的人手中。在已發展國家和都市化社會,大部分人的收入增長永遠無法追上財富的增長,結果造成貧富懸殊。若不均的情況繼續惡化,大眾會看到財富分配不均和不公平的現象。最終的結果是:爆發社會衝突的可能性愈來愈大。

皮凱提以過去二百年的經濟數字為根據,在書中指出,全球資本是在十八世紀開始出現重大增長,這種增長是由工業革命促成。原本的農業社會逐漸工業化,歐洲帝國對外殖民,以及經濟體系全球化後,英國、法國和德國開始出現財富分配不均的情況。歐洲人移民到美國後,財富分配不均的故事也在美國重演。拜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所賜,各國政府在戰後加緊管制資本,以償還債務和重建被摧毀的城市。他們採取林林總總的措施,包括累進稅制、管制租金和擴大社會服務,藉此管制資本。那些措施令社會最上層的財富縮小,中產階級形成。但在過去五十年,已發展國家的政府將市場自由化,出售公共資產,並採取不干預的經濟政策,導致資本重新積累,以及無可避免的財富分配不均。今天,已發展國家已有跡象顯示,大眾對於日益嚴重的不公平愈來愈不安。如果皮凱提說得沒錯,現在資本積累的趨勢持續或惡化,那麼公眾的不滿也必定繼續和更加強烈。

在香港,我們現在面臨財富分配不均的困境。從195070年代,清貧家庭的兒童相信只要用功讀書,考入大學,努力工作,發展事業,儲蓄金錢,審慎投資......就會有美滿的生活。那確是事實,而且是行得通的!

可惜現在情況有點不同了。香港的製造業已經遷往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持續攀升,人口貧富兩極化的現象在本地發生。擁有大學學位不一定能找到好職位,勤奮工作不一定能成功。雖然我們的年輕人竭盡所能,但美滿生活和燦爛前程卻是渺茫的希望,年輕人的工資大部分用來供樓或交租。中學或副學士畢業生的前途更黯淡,他們許多人的收入僅夠餬口,連起碼合理的生活都求之不得。挫折帶來失望,並逐漸轉化成社會的怒火。

我最近和一批年輕人談過,了解到過去幾年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和夢想有所轉變。面對他們認為的「社會不公」,在香港想擁有自己的屋子、儲蓄、生兒育女,對他們來說似乎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有了新的意義。他們轉而追尋其他目標:平靜而非充滿挑戰的生活;資源平均分配和保護弱勢群體(老人、農民、低技術工人);關注本地事務而非放眼天下,而最重要的是公平(不論它的意義是甚麼)。

今天,我們的政府嘗試處理這個問題。興建更多資助房屋很重要,但大概還不足夠。為年輕企業家設立創業基金,或許能幫到一些人,但大多數人仍是無法受惠。鼓勵年輕人到香港以外的地方工作,被視為遺棄他們。

我嘗試了解年輕人的憤怒。我希望社會也能聆聽和了解他們。他們需要公共政策和措施,令他們對未來重燃希望。社會必須明白,我們的年輕人為何憤怒了。

延伸閱讀:
201571蘋果日報E01 文化
【回歸18年】平叔緬懷Good old days
「今日香港好墮落」

王永平:「當年物資資訊樣樣缺,當然甚麼都是好。難民們跑來香港抓着救生圈,政府沒幫助也不阻攔,不期待政府幫助,自力更生的力量已是不凡。大家目標好簡單,沒民主但我能努力搵食,讀好書能看到光明前途,能養家改善生活,一步步置業安家。但今日大學畢業生人工一萬,天水圍樓價都快要一萬元一呎,18歲人走去排隊輪公屋,「對比我們年代係好慘,有乜人生目標呀!」


相關報導:
2015年1月21日22:23 Topick - 青年有樓才有自信 誰的錯?
http://topick.hket.com/article/525475/%E9%9D%92%E5%B9%B4%E6%9C%89%E6%A8%93%E6%89%8D%E6%9C%89%E8%87%AA%E4%BF%A1%E3%80%80%E8%AA%B0%E7%9A%84%E9%8C%AF%EF%BC%9F



記2017年6月19日與飛哥一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