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星期一

2012年7月23日:人言可信?

原文:
第四任特區政府與行政長官剛上任,便上至特首梁振英,下至問責官員高永文也涉及到僭建風暴之中。發展局局長麥齊光被控涉嫌欺騙租金津貼,上任只有十二日便要下台,公眾無不嘩然。加上,教育局長吳克儉就六四事件的「有感覺論」及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的「比拉多式」去留。新政府差不多有四份一的要員均告中箭,公信力大大地被打了節扣,往後的施政將會更加寸步難行。

說實話,特區的新政府是在放大鏡及零蜜月期的情況下上任。新官只管在街頭賣藝,而不是馬上打出幾項鏗鏘有聲的政策,實屬不智。何況在過去十五年,香港的發展可以用膠著或是龜速來形容。市民大眾現在最希望的,是「政府做野」,而不是「高官聽野」,更不是「聽市民,想我地點樣做。」若連施政的方向也要「聽出來」,而不是梁英團隊「帶出來」。香港現已不穩,求變便更是繆想天開了。

市民對梁振英政府的支持度出現了如此巨大的跌蕩,除了因為梁班子醜聞百出,更大程度上是因為民意的反映在於情感的表達,而不是出於市民與政府之間的契約(Agreement)關係。哲人約翰、鄧恩,對以上的論述便表達得非常深刻,他認為:「公民與政府之間本質上是一種信任關係,而非契約關係。政治信任是政治系統合法性基礎的重要來源。」這說明了缺乏民意與投票交易的特首,位置是相當脆弱的。

眾所周知,第四屆行政長官是由選舉委員會產生,大部份市民在是次選舉中是「No Say」的。由於大家手中無票,變相便不存在政治交易行為,市民是沒有「同意」把手中的權力交予現任政府,契約關係自然就不成立了。

這種「投票動作」是重要的。因為,只要市民有權投票,即使現任的政府再爛,我們也得接受,直至下次改選。相反,市民若無法透過投票行為與政府立約。市民對政府的支持,便有可能只是一種無責任的感覺,純粹是「我信你」或是「你信我啦」之類。

還記得毛澤東年代,國內流行一句說話:「大海航行靠舵手」。在大時代下的強人政治,市民是較易對領袖給予毫無疑問的信任,尤其在政權建立之初,這種信任更會成為政權合法性的基礎。但梁振英明顯強不如毛澤東,香港現在也難以與1949年相比。市民對他的信任明顯只是一種「感覺」,當感覺不再,自然便會去之而後快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