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日星期一

2011年10月3日 - 變與痛的邊緣

原文:
隨著唐英年(唐唐)辭去政務司司長一職,2012特首選舉的港版「雙英對決」已經成型。唐唐表示要:「集中精神思考是否選特首」,這明顯只是場面話。坦白說,如果唐唐辭職不是為了參選下屆特首,那難道他要告老歸田麼?日前,宣布辭去行政會議召集人的梁振英(CY),近日的動作更多,而且是重播式上演。早在他被傳媒描述為「擬似候選人」之前,CY一早就以「擬似特首」的姿態「四圍走」。近日,CY更意有所指地提出:「有意參選人士,應該就治港理念,以及解決香港一直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其他社會問題的方法,進行理性、全面和深入的討論。」CY的絃外之音,明顯就是要「求變 - Change」。

有趣地,雙英的政綱還未出台,我們已經可以「估」到大概是:確保民主政改可以推行、解決貧富縣殊、維持有利營商環境、創造多元多種就業機會,及聆聽各階層的意見,尤其是與八、九十後的溝通等等等等…每每所指,便是這一屆政府還未處理的問題;而「Change」是外國選舉中,最經常看到的「字眼」。問題是:「變」是有需要的嗎?下屆政府的核心工作,是要再次成為「變形金剛」嗎?

不少熟識香港政情的朋友也發現,下屆特首的首要工作,不在於大刀闊斧,再行改革,而是要阻止三任特區政府的弱勢雪球,無休止地「越滾越大」,及重建政府施政威信。否則建制陣營,過得了2012,也捱不到2017。施政的關鍵不在於多,不在於要「討好全世界」,而是在於下筆要準,要想辦法、找渠道把政策解釋透徹。政出多門,朝令夕改;局長們不少成了「亞瑟王」,正是特區政府的死門。

這種看不到「蘋果」而被責難成愚民的轉變,正是回歸之後香港的光景。回歸十多年,特區政府的施政絕不是因循不變,而是變得太多。單是一個房屋政策,而讓我們「領悟」到安居樂業,還是「靠自己」吧!香港市民每天活在痛苦中,極易感到被「玩」了!在民怒難揭的情況下,自然便把民主的制約全面地合理化。


根據亞當、普沃斯基在「民主與市場 - 東歐與拉丁美洲的政治經濟改革」一書中曾提及:「持續存在的痛苦,人們的信心便會消失了,政府顯得越來越無能」。政府的「無能感」日益增加,政府的認受性及向心力便會瓦解。一些中國人的傳統智慧其實十分管用,所謂:「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政府的政績不在於「做了這多件事」,而是在於「做『好』幾多件事」。這句俚語,實在很值得「雙英」慎思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