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

2007年4月18日 - 再看台灣民眾的政治參與心態

台灣民眾對選舉的熱衷一如買樂透彩般,百買不厭。[文/研究員 葉振東] 

數周之前,筆者曾發表過一篇名為「一件悲劇,揭露台灣人的大型工程恐懼症!」的文章。文中,筆者認為台灣的政治是一種「大生意」,當你手執政權的時候;許多政府的工程均非常容易動「手腳」,從而A得不少「油水」。文章發展之後,不少讀者向本人反映,文章的角度是從「在其位」的觀點作出發點,實在不足以解釋台灣民眾為何如斯熱衷於各類型的政治運動。近期,台灣藍綠陣營的總統候選人均快要誕生,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又漸漸逼近,各種各樣的「政治秀」將陸續上演。有見及此,筆者在本期希望從民生、經濟及個人發展這幾方面再探討一下台灣民眾的政治參與心態。 

樁腳建得牢固,民眾亦習慣「被動員」
若然閣下對政治充滿熱情及野心,台灣對你來說肯定是個「寶島」。台灣各項大大小小的選舉,多得讓人難以想像;簡直是「年年新鮮年年金,總有選舉在左近」。台灣的民眾長期生活在選舉時間表當中。各個陣營為保護自己的根據地而大量培育地區「樁腳」。這些樁腳一般是具地方色彩、有深厚背景及影響力的人士,而且還會大隱隱於民眾之間,每當有重要的選舉或政治運動時便振臂一呼,為所屬陣營動員群眾及發放政黨的指令。例如台灣選舉中的「配票」,便是由地方樁腳去具體執行,可想而知台灣的樁腳是何等根深蒂固;樁腳的運作是否順暢,往往關係到每一次選舉的成敗。長年以來,台灣民眾非常習慣與樁腳「共同進退」,情況糟到可以用「不問情由,誓死相隨」來形容,令樁腳效應變得非常有保證。民眾習慣被動員,動輒便是上萬上千人,在羊群心態的鼓動下,情緒又如何不高漲呢? 

驚人的衍生產業
筆者有朋友喜愛收集台灣的「選舉產品」。「選舉產品」一詞對香港人來說可算是非常陌生,但就台灣民眾而言便平凡得司空見慣。每當選舉臨近,候選人為加強滲透率及突出形象,往往會讓支持的商號製作一些別出心裁宣傳產品。這些宣傳品並不是簡單的宣傳單張,而是有候選人樣貌的卡通人物、水杯、電腦滑鼠,甚至網絡遊戲等等。這些產品不但不是免費,而且還可以買個「滿堂紅」!做到既可以宣傳候選人,又可以賺錢的捷徑,實在是非常誘人。2004年的台灣總統選舉,陳水扁的「棒球員公仔」便深入年青人的心中,贏得不少年青選民的支持,公仔還一度缺貨呢!而當時「拯救阿扁」的虛擬總統府網絡遊戲就更是熱爆。筆者有朋友在2000年總統選舉時承接了國民黨的訂單,製作數百萬頂鴨舌帽送給支持者。單是這張訂單總值已經相當驚人,背後的利益就更不用多說。如此驚人的經濟實利,試問又有誰個不動心,誰個不熱衷呢? 

耀目的幕僚、智囊及政治公關
政客的成敗往往不是個人,而是整個團隊。相反,一人得道,雞犬便會升天。所以台灣的從政者為求在選舉中勝出,便會大量尋找幕僚及智囊來出謀劃策,並聘用政治公關來塑造形像。這些幕僚及智囊往往是黨內的重點培養對像,要是候選人行情看漲,他們當然會水漲船高,甚至成為另一位耀目的政治明星。政治公關若能化腐朽為神奇,不但可以一舉成名,叫價更可與天比高,影響力更自是非凡。當年曾賣力把陳水扁送進總統府的范可欽便是最佳一例,及後在紅衫軍倒扁運動中,他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當然能夠成為王候將相,擠身權力核心者畢竟是少數,但權力的誘惑「真係凡人沒法擋」! 

由此得知,台灣每一次選舉,層面之廣,利益之多,實在是不少冒險家的尋寶機會。台灣民眾對選舉的熱衷一如買樂透彩般,百買不厭。想要合併選舉項目,減少選舉次數,真是談何容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